|
解放大道是汉口片的核心大道,贯通大汉口东西方向,其作用应该是汉口其它道路无可替代、无可比拟、难以承载的。
近期,武汉市公示了关于解放大道道路改造的方案,旨在提升道路交通通畅性,完善路网配套化,改善城市道路景观形象。
就目前两种方案来看,个人认为有利有弊,弊大于利。其原因作以下分析:
一、目前解放大道拥堵分析(从宝丰往长江二桥方向依次分析)
堵点一:同济医院
原因分析:医院进出车流量大,进出路口也只有一个,医院及周边的车位配比供不应求,导致路边违章停车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交通。
堵点二:航空路立交
原因分析:立交上、下端都是转盘设计,直行和左转未分流,同时占用同方向车道,导致车辆行车缓慢,车辆积压严重。
堵点三:循礼门隧道
原因分析:循礼门隧道修建只起到了一个作用,就是解决了解放大道直行不需要等待红绿灯问题。其实有隧道和没有隧道的车道是一样多的,并没有分流车辆,路面依然靠红绿灯来解决左转和掉头。而且,隧道内是短距离的上下坡,车速行驶较慢。这种隧道的修建是最不明智的选择(顺带提一下汉口火车站,原因都一样,为了不影响汉口火车站地面景观,采用隧道式,而隧道只有直行,未能与火车站地下联通,把所有车辆全部挤压到路面的三股车道上,造成严重堵车。)武汉市恰恰在最关键、最核心的交通要塞上修建隧道,难道是故意营造一种堵车的繁华景象?
堵点四:台北路红绿灯
原因分析:此处考虑到往二桥方向车辆能够左转进台北路,增加了一处红绿灯设置,导致解放大道直行车辆为了避让左转,也必须等待红绿灯,而台北路口紧接着西马路立交和三阳路立交,直行车辆车速都比较快,车辆也比较多,突然一个红绿灯导致车辆全部积压在一块。
堵点五:黄浦路立交
原因分析:一是由于解放大道左转进黄埔大道必须走桥下;二是由于沿江大道、中山大道一片进黄埔大道必须走桥下;三是解放大道右转进黄浦路必须走桥下;四是黄埔大道左转往二七路方向必须走桥下;五是解放大道掉头必须走桥下。这些导致了多个方向的车辆都拥挤到桥下占用少之又少的车道,形成拥堵。
综上分析,道路拥挤其主要原因就是道路红绿灯设置和左转、掉头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对解放大道规划改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关于解放大道的功能定位
解放大道应该来说是目前武汉市通行车辆最多的一条主干道,也是武汉市一直以来的城市道路名片,如何进行功能定位是这次规划改造的关键。
关于方案一:采用双向十车道,附近1KM处新增一条平行道路
利:解决景观问题,增加绿化带,定位于景观大道
弊:按目前通行量计算,以后将会是武汉城区最拥堵道路
原因分析:一是十车道根本满足不了解放大道的交通需求,就目前解放大道有部分高架的情况下,地面也有部分十车道路段,仍然是堵车严重,更何况取消高架;二是改造道路全长7KM,每隔1KM就设置一处红绿灯,共7处,会大大影响通行速度。
关于方案二:采用高架、地面双向通行模式
利:车道增多,车道由10个增加到14个
弊:绿化带减少,噪音增强,高架设计不科学,三阳路隧道无连接互通
原因分析:一是由于高架设计,桥墩为中间式而不是分开式,占用了大部分面积,导致地面四股车道必须拿出一股车道作为掉头和左转,拿出一股车道作为公交专用,直行只有2股车道。(大家其实可以看看目前徐东高架,和方案二的设计是一模一样,徐东短短3KM,现在已经堵的不成样子,更何况解放大道,长达7KM,车流量也比徐东大很多,如果大家不想解放大道成为下个徐东,建议放弃这种方案设计);二是由于高架的设计,未增加景观设计成分,导致绿化带减少;三是与今后三阳路隧道的对接未充分考虑。
综上分析,两种方案各有利弊,都不可取。
解放大道是城市枢纽,是交通要塞。既然是道路,它就更应该多承担一些交通功能的作用,高架设计势在必行,建议采用分离式桥墩,桥下设掉头和左转,并实行前后分开,航空路、新华路、江汉路、台北路、香港路可沿用规划中方案,增加三阳路和黄浦路互通。至于景观功能,不是交通的主要功能,可以作为道路的附加值,运用一些景观造型、光影技术、科技元素等等去弥补(例如汉街的高架桥,大家不会说它影响了汉街整体景观,而会说它为汉街增添了景色)。
(注:本文只是作者平时坐车、开车的一些体会分析,非专业,会存在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城市的建设更快、更新、更美,而不是来偿还今后错误的代价。)
2014年12月31日
船长 |
评分
-
4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