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要打造成以北京为核心的城市群 《瞭望东方周刊》:京津冀协同发展讲了很多年,为何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陆大道:美国有以纽约为核心的城市群,日本有以东京为核心的城市群,英国有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法国有以巴黎为核心的城市群。我可以正式提出来,京津冀要打造成以北京为核心的城市群,而不是以北京、天津为双核心。 若要达到建设成世界知名城市群的目标,京津冀地区城市发展要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要在区域内合理调整,要协调发展。这是区域发展的客观要求。 无论北京、天津,城市的发展定位都有其客观规律,人为的规划、政策要符合客观需要。 在区域发展中,首先要合理协调河北与北京之间的关系。10年前,有学者说河北的经济是“缺钙”经济,这非常具有挑拨性。近年来,北京与河北的关系处理得不错。 从地理范围来讲,京津都在河北内部。京津的持续、大规模发展,当然需要外围的支持与合作。河北的发展迎合了京津发展的需要,在为首都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带动了自己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建国之初,河北省的经济规模与山东省差不多,而现在大概只有山东的60%。过去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河北已注意到了“秦唐沧”地区的发展,看到了沿海地区发展的必要性。而在建国后的前40年,河北省把重心放在了太行山地区。山东省则是一直侧重于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曾经有人说存在“环京津贫困带”问题,不能只是简单地说是配合京津发展带来的问题。 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还没有城市群像以东京、伦敦、巴黎为核心的城市群那样在世界经济的节点中占有举足轻重位置。我们有条件、也必须有一两个区域核心城市,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力。 所以,我一再强调,在京津冀地区要承认北京的核心城市地位。这不是说符合北京一家的利益,而是要符合全中国的利益,要符合全国的战略利益。
京津冀地区,只有以北京为核心城市,进行区域协调发展,才有可能发展为世界经济重要节点城市。当然这没那么容易。世界重要经济节点城市大都位于大江大河沿岸、沿海等地区,具有较为充足的水源供应与较大的生态环境容量。北京在这方面稍显欠缺。 京津冀区域发展中,需要顶层设计。要承认区域内各省市的差异,承认结构调整的必要和困难。中央有关部门出面制定顶层设计规划,得到京津冀两市一省的共识,才有可能把这个地区建成世界级大城市群。 特别要注意的是,应该以北京为核心。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同时,还必须把这一地区的高度城市化与高度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建设成中国最发达的城乡协调发展的地区。北方的农村现代化应该在这个地方有个样板。不能说首都地区未来的发展都变成城市,农村还是需要的。
要规定一体化的基本要求 《瞭望东方周刊》:差异化发展的问题也讲了很多年,这一次舆论突出了“副中心”这类话题,你如何看这个区域的城市空间规划与合理布局? 陆大道:这个问题不久前我们刚刚在一个重要会议上进行了讨论。把北京的一部分功能疏散到外地,这是采取措施的一个方面。 城市合理布局,首先要准确定位,城市之间应该是分工互补的关系。 这方面北京已经迈出了很大的步子。北京原有的基础原材料工业,譬如首钢、化工厂都迁离出去,房山燕山地区的一些石油化工产业不易迁出,在生产上也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现在,北京主要发展的第三产业占全市GDP超过70%,第二产业占比超过20%。应该说北京市单位GDP的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较小。北京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同时,也要认识到河北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面临的压力。中央给河北下达严格的命令,要求配合解决北京的雾霾问题、华北的雾霾问题,河北的贡献是最主要的。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原材料工业。在区域城市发展过程中,大量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技术问题、环境问题相互纠缠,增加了解决环境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难度。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不容易达到,有一个过程。 区域内不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允许一定程度的竞争,也要规定一体化的基本要求。有些产业在不同城市有不同的保护政策,企业家到底是在大城市发展企业,还是在城市群里的小城市发展,这和当地政府的政策有关。产业发展需要配套服务,如果发挥不同城市的特色,也不至于同质化。 其实,北京目前在世界经济节点城市中的地位还没有达到香港、东京、新加坡的级别,如果20年前就明确把北京定位为中国的大金融中心进行建设,今天在世界经济中的权重应该更高。 全球的经济节点、高端服务业的节点,如伦敦、巴黎、新加坡、东京等城市,同时是该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外国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和中央政府各部门打交道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首选北京。与天津相比,北京有很强的政治优势。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金融中心、高端产业研发中心,天津的定位是北方的航运中心、制造业中心、原材料中心。所以,新机场同时服务北京、天津有些不太现实,还是应以服务北京为主。
陆大道,经济地理学家。1940年生于安徽枞阳,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上世纪80- 陆大道
90年代在原联邦德国作访问学者、合作研究和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尤其是工业布局影响因素的评价,初步建立了我国工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参与了《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等多项国家级及地区级规划的制订和战略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和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即以海岸地带和长江沿岸作为今后几十年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一级轴线的战略,被国家所采纳,并获得学术界广泛引用和推崇。对中国区域发展、地区差距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大量实证性和理论研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