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1088|回复: 20

[上谷档案] 税务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6 20: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乌拉盖河 于 2014-5-6 20:07 编辑

                                  税务角
  在中国的不少城市中,都有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这类名称的街道,我的家乡保定也如是。
  保定的城墙没有拆除的时候,这四条街是出入东西南北四座城门的要道,也是城内最主要最繁华的街道。东、西、南三街相交于税务角,而北大街侧向东移了一个路口,与东大街相交,正对着保定有名的佛寺大慈阁。
  税务角处于城市中心位置,又四通八达,自然是保定的市中心。此处称税务角始于元代。宋未保定城毁于战乱,元朝都元帅张柔重建了保定城。当时保定路要征收大量商税,便在税务角这个闹市通衢设立了税务官署,而此处位于三街一巷的拐角处,人们便称这个地方为“税务角”。
  我是1954年从老家迁到保定市的,所住的相府胡同就位于税务角的东北角上,出门去东西南的方向都要经过此处,可以说我认识保定,就是从税务角开始的。那时候南大道向北对着的是杨淑胡同(60年代初杨淑胡同才扩建为新北街)。从我所住的相府胡同西口出来,沿着杨淑胡同向南走二三十米,就是税务角。
  税务角周围几乎都是商业门店,父亲工作的美利金笔行就在西大街南侧,距税务角也就十来米远。我们搬入相府胡同之后,父亲就带着我去金笔行玩儿。
  这家私营的金笔行虽沾了“金”字,听起来很气派,可实际上很狭小,门店是一座宽仅三四米的二层小楼。它被两边的楼房挤压着,显得可怜巴巴的。印象中它只有下面那层对外营业,员工很少,也就几个人。进门后是一溜儿柜台,里面摆着各式各样的钢笔、金笔。它不仅既销售钢笔,也修理钢笔,我知道父亲就会修钢笔。
  门店的里面还有一间屋子,没有窗户,全靠门口进的那点光照亮儿。里边摆着一些旧的橱柜,有一架木梯通到楼上。楼上有什么东西已不记得,只记得有一个很老的老头通常会在楼上。他的腰弯得很低,也不与人说话。他是干什么的?当时似乎没问过,现在想来,不像老板,不像员工,没准是值夜看门的吧。
  父亲在那儿当会计,可我记得他也在门店站柜台。那儿的经理姓张,我和母亲刚到保定时就曾在张经理家住了一个月。那儿的老板是谁,就不知道了。
  去那儿我玩的最多的是钢笔的包装盒。那盒子略大于钢笔,是细长的方形,打开时底部和盖子可分开。盒子用硬纸做成,非常精致,我特别喜欢。
  记得有一次,那里的叔叔伯伯给我攒了一堆小纸盒,并一层层交叉码起来,用绳子捆好,让我拿回家去。我兴奋不已,提着这一“方”小盒子出门就往家跑。可过马路时我不知被什么一绊就摔倒了,正好有一个人骑车过来,躲闪不及,竟从我腰部轧过去。我吓得不知道疼,也没敢哭,从摔散的小盒子中胡乱捡起两个,一溜烟儿地跑回了家。这事我谁也没敢告诉,因为我感觉自己闯了大祸。
  在金笔行的对面,有家药店,叫乐仁堂。是一座西洋建筑风格的两层楼,楼的前部都做了水刷石,显得特别结实,窗户是可窗的通体大玻璃,看着很洋气。里边既卖中药,也卖西药,显着比纯中药铺更可信。
  在乐仁堂的东边是一条很小的胡同,同院喜子的姐姐结婚之后住到这个胡同的一个小院里。
  这条小胡同的东边是全兴酱园。它位于税务角的西北角上,门脸儿面向南开。
  保定的酱园行业源远流长,北京酱菜行业的“老酱园”、“京酱园”、“南酱园”三派中,“老酱园”派就源于保定,它的代表是有名的“六必居”。解放前酱园业是保定的重要产业,1943年时保定的酱业公会就有71家商号。传承至今的有保定知名特产“槐茂”酱菜。离我们家近的酱园除了全兴,还有涌源,在南大街上。
  “全兴”的门店房子很老旧,门脸儿全部由木制门窗构成。营业面积大致有三四十平方米。柜台非常旧,也不干净。柜台里面满是大缸小缸,缸里是酱油、醋、甜面酱、豆瓣酱、虾酱、腌萝卜、腌辣椒、疙瘩头、小酱菜等几十种酱园的产品。其中比较独特的是腌“春不老”。这种酱菜口感嫩脆,有独特的香味。据说也曾被列为贡品,与铁球、面酱一起,被称为“保定三宝”。
  “全兴”的员工,也如它的门店一般,都是老眉砢碜眼的男性。虽然他们服务态度非常好,童叟无欺,绝不会因为我是小屁孩就带搭不理,但我并不怎么喜欢他们,因为我发现了他们的一个秘密。他们的柜台下藏着一个大笊篱,有时会用它偷偷地捞缸里蝇蛆。那儿的缸上虽然盖有纱盖,他们也在努力地打苍蝇,但苍蝇们的后代还是进入了缸中。每次去打酱油醋,看到飞舞的苍蝇,我就不由地想起缸里的蝇蛆。
  我也曾把这一情况告诉母亲,但她说没事,还说做面酱的时候就用脚丫子踩,要那么讲究就什么都别吃了。后来我发现母亲竟然也那么处理长了醭的酱油醋——纱布过滤一下继续吃。那时候的酱油醋放上十天八天就长醭,而现在放几个月也不长,不知里面加了什么东西。
  全兴在杨淑胡同拓宽前并不把角。当时税务角四角都是什么门店已没有印象,现在记起的都是新北街建成后把角的门店了。
  全兴的南边,也就是税务角的西南角,是一家叫做“史三和”的乐器店。和全兴一样,这家门店也是单层中式建筑,木制门窗,但门窗都刷了鲜亮的红漆,玻璃也擦得很透亮,显得更有生气。印象中,它是保定最大、最专业的乐器店。
  史三和东边的门店,也就是税务角东南角的门店,是父亲带我吃馄饨的那家饭馆。它位于东大街。开始叫什么名字给忘了,只记得文化大革命中叫“第五食堂”,而且不再卖馄饨,只卖窝头。为防止顾客变修,窝头还得顾客自己端。记得有南方来的红卫兵吃了这儿的窝头大呼上当,说:“看着金黄的像甜糕,怎么吃着划嗓子眼呢?”
  这家饭馆的北边,也就是税务角的东北角是家电料门市部。我们胡同秋生的姑姑(我也叫她姑姑)就在这个商店上班。她曾于1982年11月下旬帮我买了一台处理的天津产的北京牌的黑白电视。那时电视还是极度紧俏的商品,非常难买到,秋生的姑姑帮我先睹为快,我一直心存感激。
  这个门市部的东边是五金交电商店,感觉电料门市部就是这个商店的一部分。这个商店里边也卖油漆之类,再之前这个地方就是个专门的油漆店(也买染料)。因为听说我们房东以前就是保定油漆行业的大老板,我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个油漆店也是我们房东的。
  油漆店的东边是国光文具店。1956年公私合营的时候,我父亲从私营的美利金笔行调到了这家国营的文具店,还是担任会计。调入国光文具店之后,父亲就算正式参加了革命工作,还是国营职工呢。原来的金笔行关了张。
  文具店的店面什么样,已记不太清,只记得后面是个大院,院里的房子是仓库,但也有人住。那人老且病,要喝煮梨的汤。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把水果煮熟了吃,觉得怪怪的。
  在那个后院,父亲的同事给了我一张画片,纸很硬,画面光亮鲜艳,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动物。从这张画片上我见到了一些听说过的动物的尊容,也知道了一些未曾听说过的动物,如犀牛和犀牛鸟。还有人告诉了我二者的共生关系。那张画片我保留了好长时间,经常照着它画动物。
  父亲的同事中,有个叫老何的,父亲让我叫他何大大。我叫了一次之后,就再也不叫,因为他几乎每次和我玩,都要把我逗哭。记的有一次是抱着我的头亲我的嘴,还在我嘴里吐口水。更多的是强迫我管他叫爸爸。这个老何高高大大,脸很黑,说话声音很大。他好像也很愿意和别人逗。
  国光文具店的东边是一家外店里居的修车铺,再东边就是相府胡同的南口了。
  好像父亲调入时间不长,国光文具店就搬到了马路对面。它的店面我还有印象,从外边看,大廊檐下边,是两个大玻璃展品橱窗夹着一个两扇的木框玻璃门。所有外露木构件都刷着大红色的油漆。进到里边三面都是柜台,柜台后边的货架上是本、纸、笔等文具和各类办公用品。里边两角上都有门,一个通屋,一个通院儿。
  父亲在那儿的职务是会计,他干些什么,我没有看到过,只看到别人在站柜台。我上学后多数的文具都由父亲从那儿买,到我自己会买的时候,父亲已调到第二炼焦厂,去支援“大炼钢铁”了。
  由国光文具店向东走,不远就是保定有名的大舞台。据说以前这个地方是保仁水社(民间消防组织)。1914年保仁水社集资兴建了大舞台,那时候叫戏园子。解放后,大舞台仍是保定的主要剧场。
  听大人们兴致勃勃地谈论“大舞台”演出的戏,我也有了兴趣,一直盼着能进去看看。后来父母终于带我进去看戏,由于是在晚上,而且总是咿咿呀呀地唱,我很快就睡着了,而且睡得很香,一直睡到散场。戏里演的是什么,我一点儿也不知道。那时大人谈论过许多演员,但我只记住了唱京剧的马又良和唱评剧的新艳琴。
  后来,大舞台上演连本大戏《呼延庆打擂》,我特想进去看。因为我听过几次评书《呼延庆打擂》,每次都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可就是不讲“力劈欧子英”(说书的把“欧”念成nou),气得我就不听了。我觉得唱戏不会“下回分解”,肯定能看上“力劈”,就想混进剧场听蹭戏,可剧场收票的始终在门口坐着,我也没办法。王大娘喜欢看戏,她倒通过熟人进去了。
  我持票在大舞台看的第一场戏是京剧《白蛇传》,白娘子是男的演的,感觉比许仙还高,虽然他唱得不错,可我看着还是心里别扭。之后,还看过评剧《万水千山》,现在还能记起一句戏词“何时才能到陕北延安”。粉碎“四人帮”之后,大舞台上演过话剧《于无声处》,我看到了海报,没有看戏。九十年代初,兴起跳舞热,大舞台改成了舞厅,就再也不演戏了。
  税务角向南是南大街。其靠近税务角的这一段曾叫“鼓楼北”,因为南大街与裕华路交叉路口北侧有一座鼓楼,也就是 “上谷八景”之一“横翠朝晖”中的“横翠楼”。1950年市里修建裕华中路时嫌它碍事,给拆了,“鼓楼北”这个街名也就没了。在我的印象中,南大街鼓楼北这段虽有不少临街铺面,但没有什么知名的店铺。后来,保定市百货站建在了其西侧靠近税务角的地方,但那儿没有门店,好像只做批发。
  税务角向北是杨淑胡同。杨淑胡同也有不少临街铺面,同样没有什么知名店铺。保定市卫生局门诊部设在了这个胡同的西面。杨淑胡同拓宽时拆的主要是东面,门诊部完整地保留下来(80年代改建为保定市急救中心)。我的印象中卫生局机关也曾在这里办过公,它的一个大厅中放着乒乓球台子,我和胡同的孩子曾偷偷到里边打过乒乓球。
  在保定城区的不断扩张与发展过程中,税务角的中心地位逐步丧失。而今,除了乐仁堂仍在坚守,其它老店铺已经拆尽,它已泯然众街矣。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6 20: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嫌它碍事,给拆了
....我擦,当时的人对待古建筑这么随便,还是写得太轻描淡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6 20: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看过去的的事情。。但是早已不是原来的风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6 20: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忆忧心 讲述老保定商铺的往事  难得宝贵 把这些资料整理留给后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6 20: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详细,像是一幅图,文笔也很好。主要是能勾起回忆,估计那个年代走过的人看到会激动的跳起来。可惜昔日的风景不在。哪位大神能根据描写配上一副图?妙极的搭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6 20: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北街也叫建新街,边上也有个“人民商场”2层小楼,现在改成餐厅了,半个北市区的人都要去那打酱油醋,那也卖 天津产的"北京”牌彩电,响当当的全国第一名牌,北京产的彩电叫“牡丹”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6 21: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来保定的时候,觉得税务角这个名字很有趣,一下就记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6 21: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前一阵儿突然对税务角感兴趣,就上网搜资料看,不过很可惜很少很少。但是我搜到您的博客了,没想到在这个论坛也看到了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6 21: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刚看了楼主您的关于西大街的那个博文,您博客里很多有关老保定的故事,让我对这个生我养我的城市又多了份了解和热爱。谢谢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6 2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乌拉盖河对保定的感情是很深的,非常喜欢静静的读你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6 23: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像这类老地名背后的故事真应该多一些。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7 01: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歉我第一个想起来的是火锅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7 07: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7 09: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赶脚作者文笔很受鲁迅影响,不疾不徐,娓娓道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7 13: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税务角最一开始就以为就是个火锅城的名字,后来知道了是个地名。看着这篇文章才知道原来是这样。{:5_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8 20:18 , Processed in 0.036716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