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15 14: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在慈禧行宫这组建筑群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戏楼宝顶上一件与众不同的木雕装饰:瓣瓣莲叶上托着一只硕大的桃子,这就是“莲叶托桃”。这是一件匠心独具、寓意深刻的作品。表面上绿色的莲叶托着粉红色的大桃子,是恭祝主人健康长寿的吉祥装饰,而聪明的工匠利用我国汉字谐音的特点,讥讽慈禧太后被八国联军吓得“连夜脱逃”,刻划了慈禧对内专权祸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抱头鼠窜的狼狈形象。正因为“莲叶托桃”表达了保定民众的强烈爱憎,所以近百年来,一直为群众喜闻乐道。
在保定有这样一个传说:慈禧太后返京时路过保定。袁世凯听说后,又建行宫,又盖戏楼,又修建古莲花池,把方圆百十里的能工巧匠都找来,限期完工。工匠里边有个老木匠,别看六十多岁了,手比绣花姑娘还巧呢!人们都说老木匠刻出的鸟儿上天会飞,虫儿进草会蹦,鱼儿下水会游。雕刻的人物更神气活现,眼珠子都会转动。老木匠参加了慈禧行宫的建造,听说要为慈禧太后建行宫,盖戏楼、整修古莲花池,肺都气炸了,他对祸国殃民的慈禧太后十分厌恶,就跟贴心的徒弟们商量了一个出气的办法,设计了“莲叶托桃”这个新颖的造型,用在了行宫戏楼的宝顶上。于是,工匠们便都干活去了。
到了限期,行宫建成了,戏楼盖好了,古莲花池也整修完了。慈禧太后高高兴兴地来到保定。这天,袁世凯陪着她到戏楼去看戏。当慈禧用膳、看戏时,忽然看见雕龙画凤的戏楼顶上,修了一个大桃儿,下边一片片莲叶托着,真是巧夺天工,活灵活现。慈禧太后笑着问袁世凯: “这是谁雕的?真好!”见慈禧太后高兴,袁世凯忙说;“是小臣派人给老佛爷刻的寿桃。”
慈禧太后十分高兴,吩咐太监拿出银子赏给工匠。工匠们却暗暗地笑开了。为什么笑呢?原来这是骂慈禧“洋人一来,连(莲)夜(叶)脱(托)逃(桃)哩!”不知是谁把这事儿告了上去,慈禧太后眼珠子一转,气得脸儿一会变成猪肝,一会儿变成黄蜡。肚子鼓得像个气蛤蟆。她把桌子一拍,喝道:“叫袁世凯来!”袁世凯吓得跪在地上,像捣蒜一样直磕响头。慈禧太后骂道;“是谁在戏楼顶上雕的莲叶大桃,找不出人来,要你的脑袋!滚!” 袁世凯挨了慈禧太后一顿臭骂,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得回到府衙,赶忙派人到处抓捕在戏楼上雕刻“莲叶托桃”的工匠。老工匠为了不牵连别人,挺身而出壮烈就义。
(三)
然而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事实上慈禧是1901年10月20日动身从西安回京的,当时李鸿章还未死,袁世凯还没当直隶总督。所以慈禧行宫也没有建。光绪二十七年七月(1901年9月)直隶总督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九月二十七日(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死。就在李鸿章死的当天,清廷任命山东巡抚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不久又赏加太子少保衔。等到袁世凯刚当了直隶总督,便匆匆迎接慈禧返京。而当直隶总督袁世凯计划建造“慈禧行宫”时。慈禧已经回到北京了。而笔者在考察各种史料后认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1903年谒西陵后,又到保定驻了三天。为迎接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一行,直隶总督袁世凯特在保定城南门内(今保定二中院内)建了行宫。因此慈禧在1900年始终就没见过“莲叶托桃”,也没有杀人之事。
其实,考察当时的历史我们会发现,美丽的传说并不代表真正的史事。首先,慈禧太后一直自称信佛,两宫回銮乃至出巡的途中,往往是住在寺庙改建的行在里面,选择保定南大寺改建为帝后行宫,正是直隶总督袁世凯讨好慈禧的地方;其次,1904年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70寿辰,提前装饰寿桃的建筑构件,并使用清代皇宫常用的“莲叶作”匠作方法,不会引起慈禧太后的反感;最公允的看法是,“莲叶托桃”的木构件,起初缘起实际是为庆贺慈禧太后1904年70寿辰而来,只不过保定的能工巧匠们在“桃”下托了“莲叶”,表达了对祸国殃民的慈禧太后的厌恶。再次,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此次来保定府的日程安排看,两宫肯定是住在所谓的“慈禧行宫”里面,当时的官称为“两宫行在”。而慈禧太后可能根本没有留意戏楼顶端的木构件“莲叶托桃”,否则早就命人拆除了。
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路过保定府,驻跸行宫,还成就了保定府一段美食佳话。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为博取老佛爷欢心,在膳食上费尽心机,努力奉迎操办。传说当时的膳房公务交给南大街“天河楼”饭庄和直隶省府对门的“回龙馆”王大力、李范青师傅。二位师傅受任后在回龙馆门前巧遇好友,整修行宫的一名工匠,畅谈莲池行宫戏楼顶端的装饰——莲叶托桃。名厨们将这个典故和御膳四十八道菜肴中的甜菜——蜜汁桃巧妙结合,后来便制作了莲叶托桃宴(谐音连夜脱逃)。据说,慈禧当时的御膳正餐需备食品60余种,上菜128道。由于“莲叶托桃”宴中的蜜汁桃形象逼真,色泽鲜美,香甜淡雅,为祝寿佳品。慈禧老佛爷虽然受到了保定名厨的讥讽,但甜在肠胃、苦在心头。慈禧太后驻跸保定,“莲叶托桃宴”从而名声大噪,后保府达官贵人以能亲尝此宴为荣,以至趋之若鹜。此宴流传保定近百年。建国后,1956年当时的保定市饮食公司成立后,为满足广大顾客的需要,成立了一个烹饪技术研讨会。由宴乐园饭庄厨师任云章、三食堂厨师78岁的老厨师宋玉田、望湖春厨师孙化南、白运章厨师安永德等任教。这些老同志积极献艺献策,认真传授技术,并分上、中、下三个层次挖掘恢复了“莲叶托桃宴”等名宴席。
(四)
民国初年,慈禧行宫由曹锟第三师驻入,1935年原东北军进驻,1937年国民党五十二军第二师郑洞国部驻此,1938年保定师范迁入(后部为日伪教育厅),1947年改建为保定中学。1948年11月保定解放后,市军管会召集全市中等学校未离保定的师生,在女师校址(今保师附小)成立了保定市联合中学。年底,迁一部分师生至“慈禧行宫”,建“保定联中二部”。1949年3月20日正式成立保定第二中学,占用“慈禧行宫”。此后,建筑经陆续多次改建。可惜慈禧行宫的戏楼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了,只有数张老照片,可以见证当时行宫戏楼的原貌。
“莲叶托桃”木构件于1985年文物普查时,在二中的废木料堆里被找到,使这一珍贵文物得以重见天日。1984年6月,慈禧行宫被列为保定市文物保护单位。
至2000年,由于校舍改建,慈禧行宫建筑基本拆除,仅留主殿及侧配殿。如今,我们还能看到部分慈禧行宫的前院遗迹,为正房五间、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前后出廊,台明高大,柱、梁、檩等用材讲究,较符合清代官式建筑尺度,室内大梁显露部分残存有旋子彩画墨线痕迹,天花板上沥粉贴金的坐龙形象栩栩如生,至今保存较为完好。而“莲叶托桃”这段历史传说,只有在如今古莲花池内借喻改建的“亭顶”得以流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