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8153|回复: 39

【泱泱帝京】东汉首都洛阳皇宫详细介绍,每一座宫殿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印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7 17: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汉洛阳皇宫·却非殿三维复原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7: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作为历史上强盛的大一统王朝之一,皇宫建设也是相适应其大国地位的。东汉定都在洛阳。东汉洛阳的皇宫主要分为南、北两宫。两宫之间以有屋顶覆盖的复道连接,南北长七里。所谓复道,是并列的三条路,中间一条,是皇帝专用的御道,两侧是臣僚、侍者走的道。每隔十步还设一卫士,侧立两厢,十分威武。南宫的北门与北宫的南门两阙相对,即《文选·古诗》所说的“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整个宫城平面清楚地显示出一个“吕”字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7: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宫在东汉以前就存在,初为新成周城,秦始皇灭周统一中国后,将此城封给吕不韦,吕不韦精心经营,使此城规模雄伟,宏丽壮观。西汉刘邦都洛阳,继续沿用此城,并不断地修葺,使其保持着繁华的景象。到东汉时汉朝又定都洛阳,进行了全面整修,正式作为皇宫。具体位置在今洛阳市区东郊龙虎滩村西北,这里地势隆起,当地群众称为“西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7: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宫城均有四座同向同名的阙门,门两侧有望楼为朱雀门,东为苍龙门,北为玄武门,西为白虎门。南宫的玄武门与北宫的朱雀门经复道相连,南宫朱雀门作为皇宫的南正门与平城门相通而直达城外。由于皇帝出入多经朱雀门,故此门最为尊贵,建筑也格外巍峨壮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宫是皇帝及群僚朝贺议政的地方。建筑布局整齐有序,宫殿楼阁鳞次栉比。主体宫殿坐落在南北中轴线上,自北而南依次为:司马门、端门、却非门、却非殿、章华门、崇德殿、中德殿、千秋万岁殿和平朔殿。中轴线东西侧各有两排对称的宫殿建筑。西侧两排自南而北依次排列。东排为鸿德门、明光殿、宣室殿、承福殿、嘉德门、嘉德殿、玉堂殿、宣德殿、建德殿;西排为云台殿、显亲殿、含章殿、杨安殿、云台、兰台、阿阁、长秋宫、西宫。东侧两排,西排为金马殿、铜马殿、敬法殿、章德殿、乐成门、乐成殿、温德殿和东宫;东排为侍中庐、清凉殿、凤凰殿、黄龙殿、寿安殿、竹殿、承风殿和东观。中轴线两侧的四排宫殿与中轴线平行,使中轴线上的建筑更加突出和威严。这南北五排建筑若按与中轴线直交的横向排列,又可分为八排。这样,每座宫殿建筑的前后左右都有直道与其他宫殿相通。因此俯视南宫地面,会看到一个格子形的布局,突出地表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规整、对称的艺术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7: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时的中央政权机构已相当健全,这鳞次栉比的南宫宫殿建筑群即是最直观的说明,它们的建筑除了显示皇家博大高深的气派之外,也是庞大的政府机构各职守司职的需要。 却非门内的却非殿是南宫正殿,建武元年 (25 年)10 月,刘秀夺取洛阳后,车驾入城,驾幸却非殿,宣布定都洛阳,揭开了东汉统治的序幕。此后,这里就成了光武帝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东汉初期的许多军政大事均由光武帝和大臣在此议决,发布全国,这是国家权力首脑的所在。明帝永平年间,造崇德殿作为南宫正殿,取代了却非殿,直至东汉末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7: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光殿在鸿德门内,东边紧靠却非殿,是尚书郎奏事的殿堂。东汉时专设尚书办事机构。中央政府设尚书令一人,掌管选举以及尚书仆射、尚书上奏之事。尚书仆射秩六百石。灵帝时分为左右仆射,帮助尚书令处理事务,尚书令不在时可代为上奏。尚书有六人,分别主管公卿、刺史、吏、外国及少数民族事务,下设左右丞相各一人,帮助他们工作。六曹有侍郎三十六人,每曹六人,令史十八人。尚书令及其属员奏事,都在明光殿进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7: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嘉德殿在明光殿北靠后一点,殿前有嘉德门,是制订礼仪的殿堂。中国封建社会自周文王时开始制订礼仪,此后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礼仪制度,以稳固封建秩序,在社会比较清平的时候更是如此,属于社会的文明建设。这里周时是九龙殿的旧址,九龙殿汉时已毁,只有九龙门还存在,九龙门这时是嘉德殿的正门。章和元年 (87 年) ,章帝在嘉德门召见曹褒,责令他到南宫东观把西汉叔孙通的《汉仪》十二篇,认真修改,付诸实施。曹褒查旧典、阅《五经》谶文,制订出各等级的冠礼、婚礼、凶丧礼等制度一百五十篇,于同年 10 月奏上。因章帝死,和帝继位,群众对《汉礼》毁誉不一,终未实行。九龙门有三个铜柱,每柱有三龙缠绕,所以叫九龙门。灵帝继位后,追认他的亡父为孝仁皇帝,尊称他的母亲董氏为孝仁皇后,奉居嘉德殿,称其为永乐宫。这也是宣扬孝道,以礼治国的意思。孝仁皇后在窦太后死后,开始干预朝政,她助纣为虐,支持灵帝卖官鬻爵。中平六年 (189 年)4 月丙辰日,灵帝死于嘉德殿,孝仁皇后受何太后排挤,暴病身亡,宦官张让、段硅又在嘉德殿杀死何进,真是嘉德无德成杀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7: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德殿前,有一匹铜马,高三点五尺,是马援于建武二十年 (44 年) ,在交趾 (今越南) 得少数民族铜鼓铸就的。马援将铜马献给光武帝,光武帝下诏立马于宣德殿前,作为选取名马的标本。马援本是称帝于成都的公孙述的故友,后又充当了割据陇西的军阀隗嚣的说客,到洛阳窥探东汉朝廷的虚实。光武帝在宣德殿接见马援,并直截了当地问他:“卿遨游于二帝之间,不感到难为情吗?”马援叩头谢罪随即答道:“现今的形势,不但当君主的要选择臣下,当臣下的也希望投个圣明的君主,臣下也得有个选择明主的要求。臣和公孙述自小就有厚交,可是不久前我到成都,他戒备森严,见一次面实在困难,我怎么能投奔这样没有气量的人而为他效力呢?我从远方来,陛下丝毫不加防范,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奸人呢?”光武帝听罢笑着说:“我知道卿不是刺客,只是一个说客”。马援听后很受感动,连忙接着说:“汉家天下倾覆以后,盗贼自立者不可胜数,然没有一个像陛下这样圣明非凡、气度宏大的,今天见到陛下,才算真正投入了圣主的怀抱”。马援遂成为光武帝的得力谋士,为东汉政权贡献毕生。马援还善骑射,善相名马。光武帝把铜马立于宣德殿前,自有用显亲殿东与明光殿并列,是帝王处理亲属关系事宜时使用的宫殿。皇族、皇亲之间是统治阶段内部一组比较特殊的矛盾,需要有特殊的处理方法。永和元年 (136 年) ,不断发生灾异,顺帝把朝臣集中到显亲殿研究解决办法。顺帝认为灾害原因是由于对少帝北乡侯刘懿埋葬礼节不够隆重,少帝因而显灵降下灾祸,现在应该给少帝追加谥号,列于先祖,以告慰他在天之灵,才司免灾消祸。与会朝臣大都附和顺帝,同意追封谥号。只有司隶校尉周举提出异议,认为北乡侯无功无德,以王礼丧葬已经是最高的礼仪了,不应该给这样没有贡献的人再加谥号。周举的申辩博得了司徒黄尚、太常桓焉等七十人的支持,加谥之事才算作罢。大将军梁商认为周举“清高忠正”,应该重用,他推荐周举为从事中郎,甚至到临终前还最后向顺帝建议提拔周举。梁商死后,灾异再次发生,顺帝又一次在显亲殿召见周举,问灾异起因。周举一针见血地指出:陛下周围这么多宠幸近臣,他们只图个人享受,丝毫不尽职守,上面行为不正,下面胡作非为,国家的事情怎么能办好呢?消灾免祸的根本办法,就是要从这些豪强大奸下手,把他们统统缉拿归案,真正考虑国家大事的人就多了,就会有效地预防灾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7: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台的白虎门内,为周朝所建,有高阁四间,是贮藏珍宝、图书的宝库。明帝永平初,命图画光武帝时名臣、列将像二十八人于云台,独不画马援。时马援女被立为皇后。东平王刘苍看到二十八宿将图后,问明帝为什么不把伏波将军,马援列入宿将行列?明帝笑而不答。永平十七年 (74 年) ,马援夫人死,方才为他们重修坟墓,另立祠堂。明帝不画马援,表示自己不重视后家,免蹈西汉外戚亡国的覆辙。云台除了贮藏图书、珍宝外,也是皇帝主要的活动场所。永平十五年 (72 年) 秋,京师洛阳久旱无雨,明帝曾亲自登云台,占卜求雨,凑巧次日京师普降甘霖,缓解旱情。建初元年 (76 年) ,章帝曾在云台召见贾逵,让他评判《左氏传》优于《公羊》、《谷梁》的地方。贾逵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师。他将见解写成后上奏章帝,颇受章帝赞赏,便赐他布五百匹及衣一套。云台有广德殿,是皇帝的寝殿之一。建武二十 (44年)6 月,光武帝“风眩’’病加重,就住在这里调养,让侍中阴皇后的弟弟阴兴负责护理。光武帝病愈后,以阴兴护理有功,想封他大司马职位,阴兴叩头谢恩,但不就大司马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7: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台北为兰台,是东汉较为重要的国立图书馆。此外,石室、宣明、鸿都均为东汉的国立图书馆。明帝以前书籍的校订、史书的撰写都集中在兰台。明帝时,班固先当兰台令史,后升为典校秘书郎,他在兰台工作和读书,这给他的撰史工作创造了极大的方便,他的《汉书》就是在这里写成的。《汉书》的写作是从班固的父亲班彪开始的,班彪是东汉初期著名的学者,他曾经发愿继续司马迁的《史记》,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写成西汉一代的历史 (司马迁《史记》只写到汉初) ,没有完成就死去了。班固继承父志,根据父亲所积累的材料,经过二十余年的钻研、整理和补充,完成了《汉书》的写作提纲和大部分手稿。这是一部记载上起汉高祖,下迄王莽共二百三十年的西汉历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当时《汉书》虽然已经初具规模,可是还有一些散乱篇章和其中的“八表”、“天文志”未及完成,班固就逝世了。和帝又命班固的妹妹班昭到“东观藏书图”继续完成班固未竟的工作,班昭在这里写完了“八表’’和“天文志”,并整理和校对了父兄的初稿,方才玉合璧成,《汉书》至此才算最后大功告成。班昭也因此而成为我国古代第一个著名的女历史学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7: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班固任太史令期间,他还和别人合作开始撰写东汉的国史《汉纪》(即后来的《东观汉纪》。一次明帝问起班固的弟弟班超在做什么?班超回答说是替官室抄写书稿挣钱养活母亲,明帝又授班超做兰台令史。当时兰台令史共有六人,秩百石,主管奏章及文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7: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气质先生FeiYang 于 2013-8-7 17:15 编辑

兰台北为阿阁,是皇帝检阅部队的地方。永平十五年 (72 年) ,马严从北地回到京师洛阳,明帝亲自接见,诏留仁寿阁,与校书郎杜抚、班固等杂定《建武注记》。后来又让他当将军长史,将北军五校土,率羽林禁兵五千人前往西河美稷,护卫归附于汉的南单于。临行前,明帝令马严过武库、祭蚩尤,然后在阿阁接受明帝检阅,这是五千羽林健儿的最大荣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7: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秋宫和西宫均为东汉皇后居住之殿。长,是长久的意思;秋,是万物刚成熟的景色,合起来有永远美好吉祥的蕴意,这就是长秋宫名称的由来。后来长秋宫逐渐变成了皇后的代称。明帝时,马皇后因抚育皇子有功,官吏上书请立她为皇后,但又不敢直言,奏章只写愿立马氏为长秋宫,就表明了上奏皇上的本意。此后和帝的邓皇后、顺帝的梁皇后,都是以立长秋宫的名义进登皇后宝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7: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安殿在汉初尚无,至东汉末的建安元年 (196 年)7 月,汉献帝刘协责令张杨 (又作“阳”) 修缮的临时宫殿。张杨 (阳) 以为这个宫殿的建造应归功于自己,所以就把殿名叫做杨 (阳) 安殿。殿名虽用安字,实际上形势已乱不可“安”。因为当时献帝从关中逃回洛阳,而经过董卓洗劫的洛阳城内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凄凉,自然宫殿也无一间完整的,因此,皇帝无安身之所,献帝只好住在中常侍赵忠宅里。杨安殿修成后,献帝才算有个楼身的住所。其他公卿百官只能落脚在残垣断壁之间,自尚书郎以下都得外出采集野菜糊口,有的被土兵杀戮,有的饿死在废墟中。而各州郡则拥兵自重,不肯向皇室运送粮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0 19:33 , Processed in 0.04565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