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weetCastle 于 2025-8-11 10:58 编辑
前一段时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会议基本上对未来10-20年的城市发展定了个框架调子。很多过去的思维和预判基本上都让通通打死了。结合目前的趋势,我们看看当下城市地产的发展
1、人口红利时代暂时过去
就目前的人口情况,会马上面临人口负增长时期,这个就不展开了。就说结论,各大城市的刚需、近郊房子,会迎来暴击。房价的支撑体系,成本固然是一方面,但是成交才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果没人买房子,尽管是不动产,那也是钢筋泥土罢了。村里头空余的祖宅多如牛毛,值几个钱?
在没有需求的前提下,说供给,这不是扯淡?
刚需、近郊楼盘依赖的是大量的人口填补空缺,或者产业外移。前者已经肯定没戏了,后者下面论述
2、产业外移与智能化的博弈
过去很多服务型行业,包括政府机关,都依托于大量的人力。再加上过去信息技术、交互方面落后,机关设置冗余。随着新时代智能化、AI化的高速普及,很多行业、公司、行政单位已经不需要那么多人去做很多事。过去因为没办法的产业外移,也许会按下暂停键。
大家去智能政务系统,智能银行系统,作为年轻人,你多久不去这些地方了,就算是你办个身份证,户口本,各种APP提前预约办理,效率多高?
未来的产业外移,不在是规划性外移,而是变成需求性外移。表述不精准的话,就理解为,过去设立综改区,就需要前置设置一堆机关,然后再填补产业。未来这种应该就会越来越不可能了,国家也不让你摊大饼,更别提还得精兵简政。
说个阴谋论,很多政务机关都是事业编制,真智能化程度上去了。。这些编制要有需要么。。。
3、地产行业的重新估值
我认为未来的5年,一定是地产重新估值,重新洗牌的一个阶段。
如果按照老思路,好房子的标准就是好物业,好配套,好装修,好户型等等。过去20年的发展,全国基本上都是以为高层建筑为主,高容积率为代表的小区。个别改善小区,也就是在此基础上修修补补,弄弄园林啊,户型啊什么的,本质上还是遵循过去的的逻辑。但是边际效应已经十分明显。
新时代的地产行业,如果要重新估值,还得兼顾人口减少等一系列因素,必须打破原有的规则,配合新城市经营文件精神,树立新的标准,这样的话,估值体系才会发生本质变化。
说结论,我认为未来好房子的标准:1、稀缺、2、低密度,3、区域核心,4、配套跃层
先说低密度,不动产地产这些商品,说白了就是要交换,要成交。如果要让商品价值提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供求关系上动手。
我看着我们小区这几年逆势而上,有钱人都是傻子么?明知这么贵了依然上车络绎不绝。那洋房就2小栋楼,更是独立行情,稀缺就不解释了。
就当前的老城区问题,拆迁成本势必转移到购房成本上。那么对于新房来说,购买力瞄准的就是改善以上的人群。反过来,如果需要吸引龙城大街的人在迎泽区买房,你总得给我个理由吧。
从zf的角度,地产行业肯定是要反复收割,地产行业毕竟也要发展,这个没毛病。新工作会议精神明确说到提质升级和老城改造,所以未来在老城区如果有低密度稀缺小区,一定是王炸。毕竟拆迁成本在这。如果叠加低密度设计,那么单价和总价一定是爆表的。这就会产生2个新问题,1、单价飙升,这种具有指标意义,2、总价飙升,这种具有价值意义(税收)
单价飙升是给老百姓自我感觉良好的。真正政府要的,是总价飙升,一方面能注水,一方面能增加税收。建立在价值体系重新估值的情况下,单价飙升×面积飙升=总价飙升。单单论述这个总价飙升问题,你告诉我迎泽区还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两者兼顾?
继续说配套跃层,这个不光是说周围的硬件医院学校,就目前国内的发展趋势,服务行业还能非常大的提升空间。未来的小区,再服务配套上,可以做的文章还很多,20年前,1块钱物业费就是天价,20年后,3块钱物业费比比皆是(且不说通货膨胀),假设未来太原出现5、6、7块钱的物业费,是不是会增加小区整体的运营水平?这就是我想说的。其次,这方面税收也会大幅增加,毕竟单面积产值再增加。
什么叫高质量发展,不就是同等单位产生更高的价值?
我举个不恰当的列子。就目前迎泽区双塔周边的老破小,很多小区物业一年也没几个钱, zf的角度能收多少税?如果拆改成这样好小区,是不是摇钱树?还能间接促进一把GDP,是不是双赢?当前市场正在烘托这种情绪。
说这么多忘了说开发商了,从开发商的角度,低密度社区的最大好处,土建周期明显变短很多。地下1-2层就够,地上10-15层以里打住,而且盖房成本也相对低一些。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开发小市政、园林和配套。这对于资金周转来说也是非常好的选择。未来大地皮会越来越少,精品小区只会更稀缺。
用这个思路,你去看北上广深的房地产,现阶段,近郊、刚需楼盘已经被重创或者回调,但是核心资产,依然能扛能打。就那个段子说的,网上都说房价降了,真的到了自己喜欢的,发现依然悬在天上~现在的市场分化越来越明显。未来的行情一定也是两个行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