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8-24 08: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从元朝政权被推翻以后,蒙古后裔退居大漠南北。在经济上,以游牧畜牧业为主的蒙古地区,“人不耕织,地无他产,锅釜衣缯之具”,均仰仗中原农业地区。早在16世纪初,北方汉族人民就已经流入土默特地区。嘉靖二十年(1541年),“俺答亦不幸大扎,人畜死者什二三。”1547年因疾疫死者“亦复过半”。1551年又是“畜产死,人民疫病”。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土默特经济陷入了极度危机之中。嘉靖二十五年,阿勒坦汗在经过多年的探索以后,开始走发展农业的道路,以解决越来越严重的经济问题。据《万历武功录》卷7《俺答列传上》记载:“是年四月,俺答阿不孩及兀慎娘子建砖塔城,用牛二犋,耕城约五六顷,所种皆谷黍薯秫糜子……” 这说明阿勒坦汗已决定在其领地大力发展农业。农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蒙汉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实现的。
嘉靖年间,明朝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不堪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或发生哗变,或揭竿而起(白莲教起义),反对暴政。种种原因,造成大批汉族人民越过长城,纷纷逃往土默特地区。后来,白莲教首领丘富投奔土默特部,阿勒坦汗采纳丘富的建议,“悬书穹庐外”,招纳边内汉人。对迁来的汉人不仅不虐待,反而赐给帐幕、牛羊和牲畜,奖励他们努力耕耘,从事农业生产,并颁布保护农业的措施,禁止盗窃田禾。如史籍所载:“初,大同之变,诸叛卒多亡出塞,北走俺答诸部。俺答择其黠桀者,多与牛羊帐幕。“先是,吕老祖与其党李自馨、刘四等归俺答。而赵全又率渫恶民、赵宗三……等二十八人,悉往从之。互相延引,党众到数千,虏割板升地家焉。自是之后,亡命者窟板升,开云田丰州地万顷,连村数百。驱华人,耕田输粟,反资虏用。
另外,阿拉坦汗还采取不杀俘虏的政策,又召集逃亡者兴农业,所以有许多汉族农民为了摆脱明廷的差役和地主阶级的重重压榨,往往自愿出塞逃命为生。史料记载:“尝密闻外间人言,……向特怕虏杀我耳。闻虏筑板升以居我,推衣食以养我,岁种地,不过粟一囊草数束,别无差役以忧我,而又旧时岁去人口,有亲戚朋友以看顾我,我与其死于饥饿,作枵腹鬼,死于兵刃,作断头鬼,而无宁随虏去,犹可得活命也”。
于是迁入呼和浩特一带的汉人越来越多。到明朝万历初年,居住在土默特的汉族人民已达十万余人,绝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这是汉族人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入呼和浩特地区。
由于清**对蒙地弛禁放荒,又由于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地租偏低,地旷人稀,也因为地域接邻的关系,很多贫苦的山西百姓扶老携幼前往该处耕种,甚至“竟将全家搬出口外”。雍正初,仅大同等府百姓“散居土默特各村落”者,“已不下二千家”,而“归化城外尚有五百余村,更不知有几千家矣”。乾隆七年(1742年),有人经过其地,见归化城郊“开垦无复隙土,大成村落” 。城内更是人烟凑集。出城西行至黄河河套的土默特左、右二旗地,“迷漫千里,悉皆腴壤,人居颇广”。向北到大青山脚下,皆有“山西人携家开垦”的田地。它们“散布山谷间,山土饶沃”。在汉族移民的影响下,蒙古族牧民也开始向农民和半农半牧转变,有的甚至完全放弃游牧。
归化城到光绪年间,牧地已基本不复存在。之前靠内地进口粮食,反而成为粮食及其制品的输出地。民国15年,经由归绥用火车向北京、天津、张家口运销的粮食在五十万石以上。随之市场活跃,粮店纷起,出名的有德行店、万盛店、西盛店、义丰店、兴和店、大德店等。据乾隆八年(1742年)统计,归化城土默特共有土地75048顷,已垦土地60780顷,牧场仅剩14268顷,仅约占总数的1/ 513。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原来田畴不兴的大青山以北地区,已发现民人300余户。到乾隆六十年共开垦大青山后牧地4230顷。嘉庆七年(1802年)又开垦大青山后四旗空闲地766余顷。道光时,这里荒原已变成熟田,人口凑集、村庄渐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