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8-26 10: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铁13号线全线位于西海岸新区,基本沿海岸线呈东北-西南走向,全线穿越上软下硬不良地质,部分区间还要穿越填海淤泥地质,并要跨越6条河流,地下水极其丰富,施工就如同在豆腐里挖隧道。而地铁1号线过海隧道也存在类似地质复杂多变的难题。为确保地铁建设的安全与质量,提前预控风险,青岛地铁集团特别邀请了著名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来青进行地铁建设技术交流,为我市的地铁建设 “把脉”,解决施工中的一些实际技术难题,加快我市地铁建设的步伐。
王梦恕,1938年出生,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4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时称唐山铁道学院)。从事铁路工程科技工作40余年。在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理论研究、科学试验、开发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以及指导设计、施工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促进我国隧道建设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任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大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
平均每天排水3500立方米
23日上午,记者跟随王梦恕院士一行来到了地铁13号线井嘉区间(井冈山路站-嘉年华站区间)3号竖井,只见整个施工区用全封闭的立体大棚罩了起来,高达12米,足有四层楼高。据现场施工人员介绍,这种全封闭的绿色大棚,可以有效降低施工噪音、粉尘污染等问题,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大棚内,建设人员在深达40多米的地下施工。年近八旬的王梦恕不顾地下条件复杂和环境恶劣,沿着施工竖井下到地下施工隧道中,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我们负责施工的这段区间隧道离海非常近,平均距离25米,最近的只有17米。”负责该区间施工的中交三航局交建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井嘉区间长度3.7公里,属于海相质,地下水发育极为丰富,且为海水,上方大多是上个世纪80年代填海形成的淤泥质地层,上软下硬,对施工安全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有很大影响。在施工中为解决地质含水问题,施工单位采取以堵为主、以排为辅的方式,每天光排水就达3500立方米,而这些抽出来的水经过几级沉淀处理后将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