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5-31 01: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阿伦wd 于 2016-5-31 01:56 编辑
2、强力发展金融业,建设中部金融中心
到2020年,金融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金融机构总量
达到230家,在汉各类金融后台服务机构达到40家,上市
公司总数超过100家,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
建设中部金融中心。构建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多元
化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引进和发展金融机构,形成金
融机构的聚集区;构建区域性金融市场,做强“新三板”武汉
板块,加快发展“四板”市场,力争获批开展公募股权众筹;
加快构建区域性票据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要素交易、基
金、债券、保险和现货商品交易市场;构建金融人才培
养、引进、使用和管理机制,着力打造金融教育培训中
心。
打造以科技金融为特色的全国性专业金融中心。依托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着力建设股权资本化、智力资本
化的资本集聚区,构建科技金融创新的优良环境,灵活的
机制,形成科技投融资机构和人才聚集的辐射全国的科技
金融中心。
打造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以大型金融机构后台
项目为核心,相关配套设备和服务专业园区为基础,形成
国内一流水平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应急响应中心;充分
挖掘金融后台集聚优势,抢抓机遇做大金融大数据产业。
培育特色金融竞争力。探索设立众筹融资平台实现金
融资产资源的高效配置。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创新服务小
微企业金融产品;健全“绿色金融”机制,建立国内领先的碳
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城镇化金融”,努力打造开放、多元、
协调和创新的城镇化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发展“民生金融”,
推进武汉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有效服务民众,拉动内需;
11
加快发展物流、航运与供应链金融,加快建设武汉航运交
易所。
加快推进建设大道金融产业带、东湖资本谷、华中金
融城、周大福金融中心、越秀国际金融汇、新光控股集团
武汉公司等一批金融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
3、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打造中国软件名城
到 2020年,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达到 XX
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达3000亿元,基本建成中国
软件名城;服务外包收入达到20亿美元,年均增长10%。
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发展大数据、
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产业,做大地球空间信息
(北斗导航)、工业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等
软件信息服务产业链,加快数字内容加工处理、服务外
包、信息系统集成及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信息安全软件
等。引导软件信息业发展思路由重产品向重服务转变,促
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
促进武汉制造业服务化、高端化和服务业集群化、网络化
发展。
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不断完善信息基
础设施,加快“智慧武汉”建设,不断完善“云端武汉”服务平
台功能,研究制定“智慧武汉”标准体系;加快城市大数据信
息资源库、数据分析中心等建设,发展具有行业影响力的
专业信息资讯交互平台,形成一批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
享的专业数据库;积极推进移动商务、移动支付、手机游
戏等移动互联网应用,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
促进信息消费服务;加快物联网传感网络软件、嵌入式软
12
件等研发,支持建立移动互联网业务创新平台,培育物联
网专业技术服务企业。
深化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打造信息经济产业聚集
区,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完善光谷软件园各项配套服务
设施,加快花山软件新城、武汉信息技术产业园等建设步
伐,吸引更多国际、国内一流软件服务业企业落户;加快
左岭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吸引一批面向全国的国家级大数
据研究院、实验室和数据交易中心。提升园区的服务功
能,汇聚优势资源,不断增强特色领域的产业聚集效应;
推进对外合作交流,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与传统产业、
现代服务业的结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
机制,推进优势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专栏4: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
加快发展金融服务、检验检测、物流服务、工业设计、动漫游戏等外包服务。
拓展服务外包领域,重点突破软件开发、生物医药研发、工程设计、旅游会展等外
包服务领域,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完善服务外包示范区基础设
施,建设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进3-5个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
加快“云端武汉”服务平台、“光联江城”工程、"无线光
谷"工程、4G无线网络工程、湖北(国家)宽带研发中心二
期、跨境电商新蓝海工程、左岭大数据产业园、临空港大
数据产业园、斐讯新洲云计算产业园、中金华中云计算中
心与大数据产业园、华为武汉研发生产基地、百度武汉研
发中心、华中智能物流骨干网节点等重大项目建设。
4、大力发展商务会展业,打造国家级会展中心
到2020年,会展业实现直接收入60亿元,间接收入实
现500亿元;展会数量达到1000场(次)规模在3万平方
13
米以上的大型展会达到20个左右。商务服务业年均增长
18%以上,2020年,力争实现增加值300亿元。
建设全国重要的会展中心城市。形成多元化、错位发
展、功能齐全场馆配套建设,打造全国一流会展设施,和
集展览、会议、食宿、购物、商务、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
体的全国一流会展中心;发展会展产业链,以武汉国际博
览中心为主体,集中建立会展产业园,引入展台设计安
装、物流、广告、设计、营销、会展组织等会展服务企
业。培育全国领军的大型会展企业。
打造全国一线会展品牌。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国际
化、品牌化的要求分类指导,做大做强知名展会,做精做
实专业会展品牌;提升机博会、光博会、农博会、食博
会、刊博会、国际汽车展、茶博会等本地品牌展会品质;
积极策划、组织或承办国际会议,提高办会能力和水平。
积极引进、申办和创办各种形式的节事活动。到2020年,
形成10个左右品牌展会,机博会、光博会、食博会、农博
会、华创会等成为国内乃至国际较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会。
推动专业服务业高端化。以中心城区七大市级功能区
和正在申报的“长江新区”为主要载体,搭建商务服务业公共
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本土高端商务服务品牌,形成功能完
善、服务规范、与国际接轨的商务服务体系。拓展商务咨
询服务领域,大力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
管理咨询等提升产业发展素质的咨询服务业。重点发展会
计、审计、税务、广告、咨询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知
识产权服务、法律事务等专业服务业,鼓励企业外包商务
服务。推进中国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支持人
力资源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加快发展高级人才寻访、人才
14
测评和技能鉴定、薪酬管理、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和人力资
源管理咨询等中高端人才服务。
加快二七沿江商务区、青山滨江商务区核心区开发、
武汉领事馆区、武汉世贸中心、光谷华人华侨创新创业中
心等一批商务会展重大项目建设。
(二)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助力打造民生升级版
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升级。生活性服务业不
断提质增效,促进健康、医疗、教育、养老等与民生密切
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模式创新、质量提升,打造智慧城市
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实现民生保障升级和社会治理升级。
1、巩固提升现代商贸业,建设国家商贸中心
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到达8500亿元,
年均增长11%;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3万亿元,年均增长
25%,初步奠定全国商贸中心城市地位。
发展多层次商业中心和多样化新型商业业态。构建城
市标志性商圈、功能性商业中心、宜居型商贸新城三层级
商业发展格局。围绕江汉路、永清街、中南路、王家湾、
鲁巷等十大特色商圈,通过进一步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明
确定位、突出品质,打造集中武汉商业现代繁荣形象、具
有广域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城市标志性商业区;适应居民消
费结构升级趋势,结合武汉商业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区域
性商业中心、城市商务区商业中心、文化体验型特色商业
区、休闲商业中心、生活方式中心和交易中心六类功能性
商业中心。培育六大商贸新城,为适应新城区工业化、城
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城镇商业集聚
15
区,积极支持城市综合体等新业态布局六大商贸新城,全
面提升新城区商贸业现代化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