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刺猬 于 2016-5-27 18:26 编辑
评论君: 您说新机遇、新条件,大概有哪几个方面?
专业人士A: 新机遇就是这次国务院批准的这个《规划》。《规划》制定的时候,专家组就很明确,无锡是长三角的区域中心城市,这个中心城市不是你自己不要就不要的,是无锡发展的基础、区位和在长三角的地位决定的。那么,你这个中心性体现在哪里?首先肯定是相对于江阴、宜兴而言的,先是锡澄宜的一体化,然后才能谈苏锡常都市圈的同城化。
《规划》提出的同城化,我认为主要靠三个方面因素加以推动,一是心理的文化认同和紧密的社会联系,二是经济产业的联系,三是交通的支撑,苏锡常都市圈在这三方面是比较均衡的。但就锡澄宜的情况来看,经济产业的联系比较强,社会心理方面有联系有基础,但也有隔阂,所以现在交通联系显得尤为重要,有了交通的推动,社会经济联系、心理文化认同也会相应增强。
所以,我认为无锡“十三五”规划把推动锡澄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我认为抓得很准、很实在,而且是大家都能认同、共同得益的,是一个正确的决策,也是必然的选择。特别是《规划》明确无锡是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作为中心城市,给你这么好的条件,能对区域发展作出多大贡献?你不可能回避这个问题。
新条件的话,包括发展理念的更新,物质基础的积累,科学技术的变革,其实让老百姓比五年前、十年前更容易体会到一体化、同城化的好处。比如以前信息化技术不高,医保不能异地、实时结算,但现在这些都不是问题。
专业人士B: 事实上,锡澄宜一体化比五年前、十年前有更好的基础。
评论君: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专业人士B: 第一,地域空间已经连为一体。这主要是指锡澄交界地区。伴随着近年来无锡惠山新城和锡西、锡东城镇组群的建设,无锡北部地区已经逐渐与江阴南部镇区在空间上无限接近,玉祁、前洲与青阳,堰桥、长安与徐霞客,东港与顾山、长泾,从西到东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三个城镇组群。
第二,产业分工雏形初具。这几年,通过主体功能区规划,无锡基本明确了各板块的产业发展定位,初步形成了“两带三区、优化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整合提升机场、港口和保税物流中心等载体的功能,市域内货物从江阴进出的绝对量和占比也在稳步增加。
第三,基础设施逐步对接。锡澄方向13条骨干通道中,已有5条公路通道、1条干线航道建成投用,还有3条通道虽然在边界地区还没有联通,但两端的道路已经形成;锡宜方向8条骨干通道中,已有3条公路通道、1条干线航道建成投用。总的来看,除了轨道交通仍然是空白外,大的基础设施框架已经成型。
第四,人员往来日趋紧密。根据三大运营商提供的手机跨境数据显示,锡澄之间每天的客流交换量稳定在32万人次左右,锡宜之间每天的客流交换量约8万人次左右,跨区居住、就业、消费的趋势日趋明显。特别是地铁1号线开通后,距江阴最近的堰桥站周边P+R的车辆有半数以上是江阴牌照。
我们也做过定量测算,假如“十三五”期间加大锡澄宜一体化发展力度,到2020年,无锡全市GDP比维持三地之间联系不变的情况,要多增加约1123亿元,其中,江阴、宜兴GDP增加的较多,市区增加的较少,说明一体化对江阴和宜兴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市区。下面这张图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来,蓝色的是今后五年锡澄宜一体化充分发展的情形,红色的是维持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