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慧 武汉报道
2016-04-11 12:09
“多谢武汉,感谢款待。”……
一场马拉松,爱上一座城。武汉马拉松全马结束后,直奔高铁站的北京某机构投资人,连发几条朋友圈点赞武汉,这是他今年继香港马拉松和首尔马拉松后的又一全马塞。
在记者的资深跑者朋友圈里,点赞汉马的组织和服务能力,成为个人秀成绩外的又一关键词。不少跑者直言,组织和服务水平超过有35年资历的北马。
在记者采访以及亲身体验来看,武汉举全城之力,完成一场2万人的赛事,在国内其它城市中,很罕见,这也决定了武汉首届马拉松赛事在跑圈的赞誉。
而对于迫切“复兴”,追求国际化大都市气质的二线城市武汉来说,城市形象完成了一次漂亮的翻身仗。
赛事城市营销
“武汉,每天不一样”的城市口号,显示了这座曾经“驾乎津门,直追沪上”城市的努力。
在改变提升城市形象上,武汉近年很拼,一度引发纽约时报、BBC等国外媒体关注,关注内容包括6000亿的五年城建攻坚,万余工地等。
而此次汉马,除了展示城市热情和组织能力,也集中展示武汉这些年城市建设的新模样。
在自然风光上,大江大湖大武汉,一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她就像一个五官轮廓漂亮,却又气质粗糙的姑娘,缺少精致搭配,和精细化的呈现,更缺乏开放的对外沟通的智慧。
首届汉马则集中展示了武汉组织服务的城市文明一面,另外赛道线路设计,集中展示了城市特色轮廓,包括“一城两江三镇四桥五湖”。全程马拉松起点设在汉口江滩,途经武汉关、晴川桥、古琴台、长江大桥、黄鹤楼、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昌江滩、沙湖、武汉大学、东湖、磨山等,终点是武汉欢乐谷。
全马跑道的后半程,都在穿行东湖,两边是湖,人在湖间荫道穿行。相对西湖来说,东湖缺少知名度,另外东湖之大和原生态,除了跑汉马,包括本地人,也很少有人能如此相对深入的游览东湖。最美马拉松线路于武汉,有望打造城市名片,全面提升城市吸引力。
今年武汉马拉松一共2万名选手。其中,19826名中国选手,154名外籍选手,50名特邀选手,国内选手中,外地选手约占67%。其中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跑的全程马拉松赛中,几乎是以外地选手为主,北上广选手占比极高,这些周末打飞的和高铁赶来跑全马的外地人,从事金融、律师、媒体行业人数比重较高,城市中产及以上人群占比较高。
相对商务出差来说,跑马拉松是深度了解城市的极佳选择。来过很多次武汉,第一次发现江城之美,是很多选手的感慨。
国内有杂志将资深跑马人群,归纳为高学历、高职位、高资产的“三高”人群,其社会影响力、带动性以及信息传播能力,较一般人群更高。可以说,此次汉马对这类人群完成了一次集中的精准城市营销。
除此之外,汉马赞助商邀请范冰冰领跑,此举对于跑步本身的意义暂不讨论,但仅从传播的广泛性的角度来说,汉马还是赢了。范冰冰连发关于汉马的微博,以及关于她跑步的讨论,引发热门话题传播,秒杀国内其他城市同期举行的赛事。
马拉松赛事对于城市营销的作用,早已引发地方政府的重视。此前长沙马拉松的一位筹办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政府很看重长沙马拉松,原因包括很多企业家会来,或为长沙带来更好的投资机会。
那么,关键是如何真正抓住营销机会。记者曾与运营过数场千人马拉松赛事的企业负责人交流,赛事运营的事无巨细以及复杂程度,需要政府很强的统筹协调能力,以及执行力,此前曾令很多地方政府没有积极性。
目前国内大小城市地方政府,都意识到了马拉松经济带来的消费、投资和城市名片效应,另一方面国家对地方举办马拉松赛事的行政审批极大的简化,各地赛事蜂拥而上,2016是很多城市首届马拉松集中爆发年,如何将马拉松赛事真正办成城市名片,而非大范围的吐槽众矢之的,需要太多经验和智慧。
赛事背后的举城之力
如何评价2016武汉马拉松?
知乎的回答“举全市之力用心举办的一届成功的赛事”,算是精准的概括。
外地跑者出机场有到汉马专列,进武汉地铁和公交,凭号码簿可以免费乘坐,关键站口有密集的志愿者队列指引,初来武汉,即可感受城市热情。
从宣传的角度来说,马拉松对于武汉很多市民来说相对陌生。在赛事前五天,汉马持续霸占头条,每天至少2个版面的造势,在其他城市也罕见,给市民充分普及了马拉松文化以及赛事礼仪,也吊足了胃口。赛事当天,航拍、采访滚动直播,随后当地纸媒均以多个版面报道汉马。
记者在去往武汉的高铁上遇到一位武汉某医院医生,听说是记者要来武汉跑马拉松,激动的表示大街小巷和报纸都在宣传汉马,她坚持要在赛事当天送食物到赛途;事实上,在赛事当天,很多老人、小孩自备蛋糕、巧克力和切好的水果,在护栏旁递给选手;市民全家上阵围观赛事和喊加油的积极性和热情,更是罕见。本地媒体评价,这是武汉的最嗨周末,全城狂欢。
在交通和安保方面,汉马赛道穿越“两江三镇四桥五湖”,线路之复杂,也是全国罕见,涉及闹市、居民密集区,占用交通要道时间长,另外有大坡大桥,临水线路多,湖间跑道狭窄。
据官方透露, 武汉将赛事被定为红色风险等级,安保动员各方力量达2.68万人,超过2万比赛人数。在进入东湖跑道后,记者发现几乎五米一个警察。武汉密集布局了地面、空中、水面、地下全方位立体式安保。
记者从凌晨守候赛道的武汉本地媒体人获悉,赛前是很多工作人员的不眠夜,凌晨三点起,赛道大批特警、武警到岗。 在志愿者和医疗服务上,赛事一共有4287名志愿者,300名裁判,600名医疗志愿者,还有大批的专业医生等。其他类似食物补给科学,充分以及取包快等服务细节,均在赛后被讨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比国内外赛事人力投入,武汉在安保,志愿者等很多方面的投入可谓赛事之最。
根据武汉统计局的数据,武汉大学生数量超一百万,是全球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作为大学之城,提供高素质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也是武汉的优势。一位大学生志愿者说,觉得这天的武汉特别温柔,跑步很美,开始爱上这座总在修路的城市。
|
评分
-
6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