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6-13 18: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轴线演变
要探讨中轴线的起源,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建城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王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相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也就是说,在周朝的时候,皇城中间是宫城。皇城比宫城大一点。这在北京城的布局中没有变化,北京城的皇城就在中间,然后就是层层包围,层层套着。可见,这个思想在周朝就确定了。但是周朝城和现在的北京城有一个不同。那时候,人们建城讲究每面要有三个城门,而且道路要都对着,它这个九经九纬,经和纬就是横的竖的它都对着,皇城在中间,这就是古代最早的建立都城的思想,这种思想有好多专家考证过,说是源于中国的井田制,因为中国的井田制就是方块的,方块不断地罗砌在一起,是中国最早的建城的思想,所以中国很多城是方的,凡是规划的城都是方的。《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的是儒家的礼制思想。《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北京城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先有规划而后建的城,有很多城市,比如上海,大连,青岛,是依地势,依海边,或是依河流而建的。但北京不同,北京城是先有规划再建城的。是依据周王城的思想,在一块空地上建起的一座方形的城,皇城在城中央。
明北京的中轴线和历史上中轴线有什么不同?首先,明北京的中轴线把南边拉长了,全长7.8公里,把进入北京城的建筑大大的拉长了,增加了从永定门到前门这块,等于就是它从前门那儿进,就从城的正门,北京多了一个外城,外城把轴线拉长了。
再有,明北京城做了一个大贡献,就是使中轴线继承了古代建筑整齐对称的思想。永定门两侧一边是天坛,一边是先农坛,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称感。进到天安门后,一边是太庙,一边是社稷坛,就是现在的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让你整齐地对在这儿,元大都社稷坛和太庙是在城的两边,不是紧挨着中轴线,你看它把中轴明显整齐对称,非常明显。
明代中轴线除了继承元代的思想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它建了景山,原来的中轴线上景山位置上有圆形建筑,上面没有山。景山是挖湖堆出来的山,其巧妙之处在于,使景山成为中轴线上的全城制高点,这不仅增加了城市景观,也使中轴线的内容大大增加了。
最后一个它的变化,就是把钟鼓楼放到了中轴线的末端。元朝中轴线的最北边是个寺庙,叫万宁寺,万宁寺有一个建筑叫中心阁;金中都的时候中轴线北端也有个寺,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叫天宁寺。寺庙里面供奉的是宗教里讲的神。
明朝以后,中轴线的末端是钟鼓楼,钟鼓楼的作用和皇城不一样,它是给老百姓报时的,是为民服务的,它周围是民,是人,这体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
在5000年的历史演化当中,中轴线最后形成了一条非常出色的气魄雄伟的北京城市中轴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