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RickBlaine

[江城资讯] 2015年11月11日武汉新闻汇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1 19: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7个 居中部首位

2015-11-11 07:51  荆楚网-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文俊、通讯员张远钦、丘剑山)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我省随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仙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晋升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至此,我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量达7个,位列中部六省首位。

随州高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专用汽车、生物农业、医药化工、电子信息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76亿元。

仙桃高新区围绕“产业聚集、生态环保、创新发展”战略定位,初步形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5大产业集群。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24亿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1 20: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年新增2万个停车位,跟新增汽车总量相比真是杯水车薪。国外大城市建了很多停车楼,用有限的土地解决大 ...
coldbox 发表于 2015-11-11 19:34



这个东西光靠修是没用的,要管
只要肯管,就好治理.二环内停车费涨一倍,路边乱停车使劲罚就是了,以后二环内全是地铁站,想开车的就得多出钱.这才是该向深圳,香港,新加坡,日本这种学的时候

只修不管就是越来越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1 20: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RickBlaine


    争取多个5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1 20: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RickBlaine

这个是必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1 20: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TaiXiGaoTie

屏蔽的是啥?
不实的东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1 20: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新中国以前的历史定位武汉上海天津史学界早己有了共识,承认武汉历史上超天津时间比天津超武汉时间要多 ...
张水鱼 发表于 2015-11-11 17:42


不要太出位了,以免落个笑柄。武汉在清末民初,从来都没超越过上海,上海从晚清开始,就确立了中国第一大城市的地位,并不断加大领先步伐。

1895年上海就有90多万人,武汉在1911年三镇人口合计83万人。武汉在国内都不是第一大城市,更不要提远东和亚洲。下面是论据:

清末民初中国城市化趋向述评
2011年04月19日 18:07 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2
李明伟

【英文标题】A Review on the Urban Trend during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作者简介】李明伟,北京行政学院历史教研部副教授,博士。(北京 100044)
【内容提要】 清末民初,中国一批沿海沿江城市出现近代城市化的高潮,城市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文章从城市发展、人口增长、社会结构变迁等方面,对该时期中国城市化趋向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 键 词】清末民初 中国 城市化 社会变迁

由于近代工业兴起,十里洋场商业兴盛,大批因贫苦、自然灾害、战乱而失去生计的人们纷纷涌入上海谋生,上海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据上海工部局对城市人口的统计,1895年上海总人口为90万,到1915年,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人口合计1 352 703人。而1926年出版的《上海指南》估计:“公共租界法租界中外人口合计之,为1 137 298人,若再并入华界(即南市、西区、城内,闸北数未详)计之,则其数几及二百万矣。”(17)公共租界是上海城市化进程中发展最快的地区,其人口增长速度也最快,全国各个省份都有移民进入。(18)
    在近代城市化中,武汉人口一直排在全国前列。1814年,武汉三镇人口接近30万人,其中汉阳城里和近郊8万、汉口镇12万、武昌10万人。1861年开埠以后,武汉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时期。1888年,据“保甲册”所载,此时汉口市区有18万人,较之开埠前翻了一番。(19)1911年,据《湖北武昌等十一属六十八州县城议事会议员姓名履历(清册)》统计,夏口厅为59万人,武昌城区为18万人,汉阳城区和近郊为6万人,武汉总人口832 470人。(20)从开埠前的30万到1911年的80多万人,在半个世纪内,人口增长近2倍。
    天津虽然近代化起步较晚,却成为近代华北城市化进程中发展最快的城市,它接纳了华北农村迁移来的大量人口。1803年,天津市内与郊区四乡人口共260 017人,到1922年,市内人口达到1 052 699人,加上郊区四乡人口总计1 393 560人。(21)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段时期,是中国城市人口发展较快的时期,城镇人口的数量从1912年的3700万增至1928年的5100万,16年间猛增1400万左右,相当于晚清70年间所增加的城镇人口总数。(12)沿海沿江城市人口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到1927年,全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发展到上海、武汉、北京、天津4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1 20: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最大精密重力测量中心落户湖北武汉


$ 2015年11月11日17:45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人民网武汉11月11日 近日,从华中科技大学传来消息,又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项目已正式开工,该项目为“十二五”国家优先支持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精密重力测量科学中心之一。


据介绍,华中科技大学为“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项目法人,共建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山大学。项目首席科学家为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项目总顾问为中科院院士许厚泽、叶朝辉。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建设,总投资9.05亿元,项目建设期5年。


该项目作为“十二五”期间国家优先支持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也是湖北省继“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病毒学与生物安全综合实验研究基地”“水环境工程与技术研发平台”等科教基础设施项目后,落户该省的又一国家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项目。


“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建成运行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精密重力测量科学中心之一,为我国地球科学基础研究及精密重力仪器研制、测量与应用研究提供必要实验条件,以满足我国地球科学、资源勘探、国家安全等对重力数据和重力基准的战略需求,为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表示,该项目是华科推动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提升综合办学实力的一个重大机遇,对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希望参与建设的各方严格按照大科学工程规范精心组织和管理,确保责任落实、进度落实,“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地推进项目实施,保障建设目标圆满完成。


项目首席科学家罗俊希望参与团队共同努力,以“十三五”为契机,一起做好这项为科学服务、为社会服务的重大任务。(郭婷婷 汪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1 21: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航天科工与武汉市务实推进湖北武汉国家商业航天技术创新创业园区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10日文章来源: 中国航天报字体:【大】 【中】 【小】
   11月6日,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勇带领武汉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到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沟通湖北武汉国家商业航天技术创新创业园区推进工作。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党组成员、总经理曹建国,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宋欣、刘石泉,及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见。

         集团公司介绍了园区推进工作进展情况。目前,园区定位为武汉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航天产业在湖北的创新特区及经济增长点,也是推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园区将努力打造“重开放、大协作,重特色、上水平,重创新、强活力,重应用、强效益”的开放性、国际化商业航天产业重地,制定更为优惠的税收、资金等支持保障政策,建成一个“宜业、宜居、宜游”的人性化高科技创新创业园区。

  集团公司初步梳理了“8+6”园区产业规划领域,包括商业航天运载与发射运控系统、卫星导航应用与位置服务、全球移动互联网、全球移动物联网、地球空间信息云等8个产业领域,以及园区建设运营公司、人才服务中心、基金管理公司、航天云网地区公司等6个支撑性机构。

  园区初步规划(待批)占地1.18万亩,其中工业用地1万亩,生活配套用地1800亩。建筑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预计可容纳600~1000家企业,直接产出能力600~1000亿元,拉动社会相关产出约3000亿元。园区计划分三期建设,2020年前投入116亿元,用地3800亩,预计实现收入300亿元。

  为有效推进园区建设,集团公司建议与武汉市分别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定期协调机制,抓紧完成园区规划编制并上报国家发改委,尽快成立园区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办法,提前启动市政建设,吸引相关企业、社会资源和专业机构在园区投资发展。

  万勇表示,武汉将本着服务军工、依托高端、面向市场、打造新商业模式的理念,与航天科工共同建设好园区。他就未来园区管理、招商引资、创新商业模式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

  高红卫表示,商业航天的时代已经到来,武汉提供了良好的园区位置,并怀有积极发展商业航天的愿望,希望双方能发展好这项利国、利民、利企业的事业。该园区与传统航天产业园的不同在于,除了依靠政府支持,更要充分发挥商业和资本的力量。

  “航天科工希望在湖北和武汉的支持下,发挥产业引导能力,把商业航天的大旗在武汉插下去、立起来、飘扬下去。”高红卫表示。针对产业布局规划和建设发展资金问题,他还提出了具体建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1 21: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月6日,市领导万勇市长率冯记春常委,彭浩秘书长,姜铁兵、李国汉副秘书长,市发改委、经信委,新洲区政府,驻京办等单位负责人,赴京拜访航天科工集团,就推进湖北武汉国家商业航天技术创新创业园区(商业航天产业基地)项目进行会谈。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总经理曹建国,副总经理宋欣、刘石泉及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谈。

      航天科工空间部部长张镝介绍了园区推进工作进展情况。园区初步规划占地1.18万亩,其中工业用地1万亩,生活配套用地1800亩。建筑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预计可容纳600~1000家企业入驻,直接产出能力600~1000亿元,拉动社会相关产出约3000亿元。园区计划分三期建设,2020年前投入116亿元,用地3800亩,预计实现收入300亿元。目前,航天科工已初步梳理了“8+6”园区产业规划领域,包括商业航天运载与发射运控系统、卫星导航应用与位置服务、全球移动互联网、全球移动物联网、地球空间信息云等8个产业领域,以及园区建设运营公司、人才服务中心、基金管理公司、航天云网地区公司等6个支撑性机构。市发改委、经信委,新洲区等单位分别介绍了航天产业基地项目的工作推进情况并提出下步工作。

      万勇市长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感谢航天科工集团领导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感谢航天科工选择武汉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他指出,新型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是航天科工集团按照面向市场、依托新商业模式、推进产城融合的战略思路,打造的第三个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未来将形成千亿园区,万亿产业链。他表示,武汉市将积极会同航天科工,共同建设好、发展好产业基地。他要求,要共同开展好规划编制、园区运营管理、商业模式创新、重点项目落地等各项工作。

      高红卫董事长最后讲话。他指出,当前国际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发展,国家主管部门、军方等高度关注和支持国内商业航天产业,商业航天产业正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武汉市积极支持航天科工在汉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射、运控等产业基础,项目选址地块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他表示,航天科工将在湖北和武汉的支持下,积极发挥产业引导能力,把商业航天的大旗在武汉插下去、立起来、飘扬下去,共同发展好、推动好这项利国、利民、利企业、利百姓的事业。
委领导金伟成、张红等参加拜访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1 21: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五上海建设思路浮出 将与苏浙皖、武汉、重庆实施联动发展


      据上海证券报11月11日消息,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相关人士今天在上海市政府召开的“协调发展”新闻吹风会表示,“十三五”期间上海将继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同时立足长三角和长江流域,主动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上海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实施意见。

  其中,围绕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十三五”期间上海在三方面发力,一是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推进洋山港区四期、浦东机场第五跑道等在建工程建设,推进实施“五个方向”对外铁路通道规划布局,加快构建连接江浙、对接海港的内河航道网络,推进省际公路对接,实现与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网络多点衔接、有机融合;二是强化流域开放与合作。支持配合长江经济带口岸监管部门一体化改革,开展跨区域、跨部门合作,建立长江经济带大通关协作机制。继续实施“长江战略”,与武汉、重庆航运中心联动发展,共同构建“长江物流一体化运营平台”;三是提升创新能力。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促进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推进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在推进长三角协调发展方面,“十三五”上海将以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为重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表现在:首先,进一步加强规划衔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以及长三角城市群等相关规划编制,加强沟通衔接,继续与苏浙皖三省联动实施区域规划;其次,丰富完善合作机制,加强与国内、国际重要区域合作机制的对接融合,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合作体系,加强城市群合作和次区域合作。探索建立产业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探索跨区域产业园区共建、企业兼并重组、港口股份合作等方式,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再次是,重点推进专题合作,如进一步围绕大气污染、食品安全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合作专题的综合评估,鼓励机制创新,全面提升专题合作的水平和成效。

  而在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十三五期间,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架构,加强顶层设计,持之以恒推进各领域的制度和标准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海将完善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加紧开展补点建设。制度方面,上海将重点是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在坚持政府保基本前提下,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合格供应商制度,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十三五期间上海将以缩小城乡差距为主要目标,以加快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镇村规划体系为引领和依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立完善符合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体现“三倾斜一深化”要求的体制机制,力争率先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推动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1 21: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五上海建设思路浮出 将与苏浙皖、武汉、重庆实施联动发展


      据上海证券报11月11日消息,上海市 ...
ttyy1122 发表于 2015-11-11 21:06


长江经济带看来进入实质性的地方运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1 22: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江经济带看来进入实质性的地方运作了。
巴山楚仁 发表于 2015-11-11 21:14


基础设施逐步饱和了,人口红利差不多了,资源环境约束变大了。现在思路加快区域融合,加大区域经济一体化来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通过加大产业整合提升产业升级,推进创新,着力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改变过去投资低劳力拉动经济增长手段,全部依赖三驾马车时代过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2 02: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盲目最求大 第几 希望生活越来越好就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30 18:48 , Processed in 0.046967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