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5-2 09: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iye 于 2011-5-2 09:32 编辑
“文化皖军”异军突起的奥秘http://ah.anhuinews.com 2011年04月30日 04:21 新华社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皖召开
第一家出版主业整体上市的出版企业、全国首家党报集团中外合作企业、收视覆盖率全国第一的省级卫视……安徽虽不是首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却通过主动改革在短短几年之内实现了文化超常规发展。 安徽这样一个缺乏区位优势的中部省份,如何实现文化超常规发展?是什么在推动“文化皖军”屡创佳绩?
探索:非“试点地区”自主试点
在2003年启动的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中,安徽并不在其中。安徽省委、省政府认为:安徽虽不是首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但可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精神,借鉴试点地区的经验和做法,自主试点,积极探索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005年初,合肥等地区的部分文艺团体和媒体在安徽率先开始“自主试点”,拉开安徽文化体制改革大幕。到目前为止,安徽17个市、105个县(市、区)已实现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新的广播电视台全省推进; 15家出版社、 84家新华书店、 85家电影公司、 86家电影院以及62家演艺院团全部转企。
体制改革带来的是安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齐头并进、跨越式发展。
省属文化企业资产由五年前不足30亿元增长到300多亿元;安徽出版集团和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双双上市,创造诸多业内“第一”;安徽卫视是惟一在31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及港澳台地区全面覆盖的省级卫视;原创58集动画片《黑脸大包公》登陆北美、日本,实现国产动画电视剧登陆日本市场“零”的突破。
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目标提前实现;电影《农民工》、话剧《万世根本》、新编黄梅戏《雷雨》等249部精品创作获各类全国性大奖。
动力: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
安徽文化超常规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
安徽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发展纳入“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被列入重点发展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每年被列入省委常委会的工作要点,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文化体制改革成为各地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
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说,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是推进转型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迫切需要,“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意义。”安徽省省长王三运也认为,“安徽的崛起不光是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崛起,理所当然包括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的崛起,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新的视角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
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是文化体制改革“安徽现象”的另一个重要经验。“改革不仅要抢占先机,还要不断突破创新,不断深化推进,浅尝辄止和故步自封是改革最大的敌人。”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臧世凯说。安徽文化体制改革涌现出一批创新经验。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通过建设和发展“乡村便民店”,将产业和事业一起办,把经营和公益一起推进,既销售了图书,又服务了群众,这种形式全国首创。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与大型跨国传媒集团米拉德集团合作,引进资金2.1亿元,是第一个经国家批准的党报集团中外合作项目……
保障:多重政策持续推进
除了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多重政策保障是缔造文化体制改革“安徽现象”的不可或缺因素。
文化体制改革之初,安徽就结合本省实际,在社保、土地、税收等多方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优惠政策。2006~2009年四年间,为转制文化企业减免税收近10亿元。从2009年起,安徽每年拿出1亿元作为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五年不变。仅去年一年,安徽省级就统筹了751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改制院团改革发展。
在人才战略上,除了在文化单位内部推进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解决转岗分流人员的安置,还大力实施“六个一批”双百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快高端人才集聚。近年来,仅省属文化集团就引进了包括董事长、总裁(总经理)等在内的各类人才2614名,突破了瓶颈制约,优化了人才结构。
此外,安徽从文化投融资体系建设上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助力。不仅在全国首开国内文化产业以省为单位赴港招商先河,还连续5年组织文化产业参加国际徽商大会,引进了美国华纳、英国星火等知名跨国企业及国内500强企业。成立了文化产权交易所和版权交易中心;与中国农行、国家开发行、中国建行等国家级金融机构实行战略合作,获得授信560亿元。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臧世凯深有感触地说,“实践表明,党委、政府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编辑: 付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