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12-21 14: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市委书记阮成发在汉秀开幕式现场讲述“一城好人”
(长江日报 记者李晓萌)“这么好的项目为什么放在武汉?”自从汉秀和电影乐园“花落武汉”以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多次被人询问他的选择缘由。
是因为这座城市历史悠久,3500年前长江文明在这里兴起?还是因为这座城市得长江汉江交汇之雄浑,拥百湖环抱之灵秀?是因为这座城市活力无限,在校大学生130万人,数量居世界城市第一?还是因为这座城市为众多未来学者看好,将跻身全球著名城市之列?昨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阮成发首先列出四种猜想,“或许还有很多原因”。
话锋一转。阮成发给出更令人动容的原因:“这里,我只想说说当今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
昨日,武汉文化惠民工程巡礼暨汉秀、电影乐园成果展示活动开幕式上,面对满座高朋,阮成发不讲武汉成就、不谈发展优势,而重点介绍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以他现场分享的三个武汉人的故事为代表,武汉“一城好人”赢得大家纷纷点赞。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好人,在这座城市还有很多。有人说,武汉是‘一城好人’。”阮成发一席话毕,全场报以热烈掌声。
“拿命博命”的长江救援志愿队
把对生命的守望变成一种生活态度,是何等崇高
今年10月, 3名青年在长江游泳,被水葫芦缠住,在生命垂危之际大呼“救命”。此时,一位老人奋不顾身跳下去营救。几分钟后,3名青年得救,但这位老人永远离开了我们。
这位老人叫陈忠贵,今年65岁,与29岁的儿子相依为命。老陈一直惦念着抱孙子,儿子也定好了明年5月结婚,可惜他看不到了。
如果不是陈忠贵的牺牲,我们很多人还不知道,在他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一直默默守望在长江汉水边,4年来从汹涌的波涛中救起了一千多条生命。他们就是英雄的长江救援志愿队。
这支救援队成立于2010年,起初由100多位冬泳爱好者自发组成。队员中,有打工的,有身家千万的老板,有工人、律师、教师、公务员等,年龄最小的40岁,最大的70岁,大部分是退休老人。
作为一名老武汉,阮成发对江中游泳的凶险有切身体会:“长江、汉江水流湍急,夏秋汛期最急时可达每秒6米。我在长江边长大,从小时候直到20多岁都常在长江里游泳,深知在这样湍急的水流中游泳已经很不容易,更何况要救一个垂死挣扎的人,确实是‘拿命博命’。这些救援队员不为名,不为利,不求报答,只为救人一命,却不惜自己的命。”
阮成发还透露了一个少为人知的细节:“我们去调查发现,这个志愿队有着很规范的制度。每名队员入队时,都要签下‘生死状’。其中第5条是:‘本人在报名时意识到所志愿参与的救援行动本身所潜在的风险,包括人身伤害、物质和经济损失、工作受误,并且可能得不到合理的赔偿。’”
陈忠贵老人离去的那几天,队员们静静地对着滔滔江水,心里都很清楚:陈忠贵是救援志愿队的第一个牺牲者,但不会是最后一个。可是,没有一个人退出。
长江救援志愿队的队长叫俞关荣,今年64岁。前不久,市委召开的征求基层意见座谈会上,阮成发特邀俞关荣出席,当面向他致敬,并号召全市向他学习。
这次与俞关荣面对面的座谈,又带给了阮成发新的感动。对于这次交流中的一段对话,他记得清清楚楚。“我问他:‘你遇到过被救起的人不谢你,悄然而去的吗?’他说:‘遇到过’。我又问:‘你不心寒吗?还能坚持吗?’他告诉我:‘不!每当人死里逃生后,都想赶快离开此地,这是人的本能。其实,谢、不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救了一条生命!’”
长江救援志愿队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加入,现在已经发展到31支队伍、1150人。他们长年轮流、定时在长江、汉江边值守,没有一分报酬。年轻的大学生和志愿者座谈后感叹:“平凡与伟大在他们身上是同义词,平凡善举因坚守而伟大。”
昨日在现场,阮成发再次向这个英雄群体致敬:“把对生命的守望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是何等的崇高!”
接力送薪的“信义兄弟”
这就是典型的武汉人,信义、守诺、豪气
“信义兄弟”,是阮成发与大家分享的第二个武汉人的故事。
2010年2月10日凌晨,距离春节只有3天了,在河南兰考境内的一段高速公路上,由于风雪交加、路面结冰,发生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20多辆车连环追尾。其中一辆轿车上的一家五口全部遇难,惨不忍睹。
这家的男主人是武汉的孙水林,是一名建筑商,生前在北京承包建筑工程。他之所以顶风冒雪、连夜长途跋涉,不是为了赶回家过年,而是急着在春节前赶回武汉,给先期回家的农民工兄弟们发工资。出发前,同在北方承包工程的弟弟孙东林劝他等天气好一点再走,但他顾不上这些,反复跟弟弟说“新年不欠旧年账”,这是他20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信条。不料悲剧发生了。
噩耗传来,弟弟孙东林悲痛欲绝。他两天没合眼、没吃饭,顾不上处理哥哥一家后事,连续开车十多个小时从天津赶回武汉,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赶在春节前,替哥哥把工资发到农民工手上。
由于没有账本,孙东林就让农民工自己报,报多少、给多少。哥哥留下的26万元不够,他就取出自己的6万多积蓄;还不够,70多岁的老母亲毫不犹豫,拿出1万多元养老金。有的农民工得知孙水林一家出事的消息后,不好意思领工钱。孙东林坚持给,说:“今生不欠来生债。虽然我家遭大难,但绝不能因此让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的农民兄弟过不好年!”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60多个农民工一个不少、一分不差地领到了工资。
钱账两清后,孙东林才返回事故现场,处理哥哥一家后事。面对哥哥遗体,他如释重负地说:“哥,你可以安心地走了。”
一口气讲完这对兄弟的故事,阮成发的语气充满自豪:“‘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听了孙水林、孙东林兄弟接力送薪的故事,我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就是典型的武汉人,信义、守诺、豪气!”
兄弟俩重信守义的事迹传遍了全中国,他们被誉为“信义兄弟”。社会各界纷纷送去的慰问金,善良的一家人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农民工帮扶基金”,再一次回报社会。
倾力助残的“犟妈”易勤
和我一起上门看望她的不少人都哭了
阮成发与大家分享的第三个武汉人的故事,是倾力助残的“犟妈”易勤。
在武汉有一家规模很小的食品厂,10余名员工都是智障人。近9年来累计亏损80余万元。老板为了维持经营,甚至不惜变卖自己两处房产,给员工发工资,一家3口却挤在工厂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
经营这家工厂的是一家人,女主人叫易勤,年近半百,曾是下岗工人。他们凭着祖传秘方创办了这家工厂,生产奶糕、酸梅膏等传统汉味食品,生意一度红火。起初,员工中也有正常人。后来,不断有父母把智障孩子送来做工,她不忍拒绝。到如今,厂里员工就全是智障人了。
智障人智力仅相当于几岁儿童,劳动效率也只有常人的五分之一。每天每名员工的每项工作,易勤都要手把手重新教一遍,像洗手消毒、拖地、封装这样最简单的事情,也要喊着“一二三四”的口号、做动作来进行示范。易勤一家人既要经营管理,又要干重活累活,还要给工人做饭,从凌晨5点半忙到夜里11点,每天如此。
阮成发说:“一路走来,付出了这么多,工厂经营仍异常困难。但易勤始终不改初衷。因为她早已把这些员工视为自己的孩子,不离不弃。”因为她的这股“犟劲”、这份爱心,人们亲切地称她“犟妈”。员工在她身边得到了最大的尊重,感受自食其力的自豪,享受被重视、被需要的快乐。一位74岁的老父亲对易勤说:“你对我的儿子就像对自己的亲儿子一样,我想在我去世后,托你来照顾他的后半生。”
易勤的事迹传开后,阮成发曾专程前往看望易勤和她的员工。回忆起当时场景,他记忆犹新。“看到他们住在那么破旧狭小的房子里,和我一起上门看望她的不少人都哭了。”阮成发还记得自己当时问其中一位小伙子:“在这里工作高不高兴?”对方口齿略有不清,但笑容很灿烂,很大声地告诉他:“高兴!”
临别时,阮成发问易勤有什么心愿,她说:“我希望厂子能延续下去,让孩子们能留下来;希望把武汉传统食品更好地传承下去。我没有别的奢望。”
阮成发告诉大家: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帮助下,工厂的境遇现在有了很大改观。“犟妈”倾力助残的善举还在继续。
一个个故事沉淀为武汉的城市品格
热情善良、重信守义、豪爽豁达、坚韧执着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好人,在这座城市还有很多。”时间有限,阮成发不能给大家讲述更多可敬可爱的武汉人。
阮成发提供了一组数据:近年来,武汉先后涌现8位全国道德模范、12位“感动中国”人物,受到全国表彰的见义勇为英雄和先进个人20人、英雄群体3个,49位市民获得“中国好人”称号,形成了闻名全国的“道德群星现象”。
“武汉市民这种热情善良、重信守义、豪爽豁达、坚韧执着的品质,通过这样一个个故事,沉淀为武汉的城市品格,激励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也感染着来这里投资兴业、旅游观光的每一个人。”阮成发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