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ansystem 于 2014-1-13 10:49 编辑
本报以《曹锟副官老宅子要改成会所引争议》为题,报道了我市重点保护民居——位于北大街55号院的曹锟副官司冠三故居,因传闻要改成餐饮会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追踪报道
曹锟副官故居修复后,将挂牌“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化遗产保护部保定办事处”,主营乡土艺术展览,将成保护民居修复典范
社会资本保护“老宅子”
不失为明智之选
社会投资方称,开什么餐饮会所纯属谣言
都是专业人员修复,修旧如旧保持原貌
经营木材生意的杨保平怎么也没有料到,他就是出钱把曹锟副官司冠三的故居整修一番,竟然引起那么大的关注与非议,甚至引来新华社的关注。
1月8日,当杨保平找到记者时,第一句话便是:“现在谁还敢顶风开餐饮会所啊,纯属谣言,我又不傻。”不过,对于民间对其开餐饮会所的传闻,杨保平也坦承从来没有跟市民沟通过,只想低调做点好事。随着社会投资方找到记者,修复后的司冠三故居将作何用途,终于水落石出。
看着重点保护
民居破败不堪
杨保平告诉记者,作为土生土长的保定人,虽然他目前主要在北京从事红木生意,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来没有消褪。非常喜欢古城民居文化的杨保平曾走访了古城很多重点保护民居,对这些有故事的老宅子日益残破的现状揪心不已。
“离这儿百十来米还有一处重点保护民居——琅瑚街80号院。以前作过樊氏祠堂,建于民国9年(1920年),是一组中西合璧式风格独特的建筑。可你现在去看看,里面都快成破烂仓库了。万一哪天垮了,砸到人怎么办?”在杨保平看来,既然是市政府重点保护民居,说明政府明白这些老宅子对古城的意义。“这些老宅子有影响,有意义,有故事,很多还是名人名士的居所,应该好好保护起来,留给子孙。“
考察三年
最终决定出资
古城的重点保护民居达10处,除了个别社会资金注入维修的,其余现状均不容乐观。为此,究竟选择哪一处维修,杨保平作了三年考察,最终选择了北大街55号院的曹锟副官司冠三故居。他还专门请来曾为山西大同维修过长城的香山园林古建筑公司,做专业维修。
“从2013年10月份左右开始动工,现在光土建这一块就投资了几十万元,将来还有院落整理、墙壁绘制、砖雕修复等一系列工作要做,修旧如旧。”来自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传统文化科普处的专家陈向东告诉记者,希望通过这处民居的维修,带动古城保定其他的重点保护民居维修与保护,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将办乡土艺术文化展馆
在修复现场,记者看到为了让这处老宅子重现荣光,工人们正将这处渐渐淹没于历史长河中的老宅子重新发掘。曾经被年复一年的尘土掩埋起来的台阶,重新被挖掘出来;厚达半米深的院落杂土被清理出去;早年破落的马道被重新修复;墙壁上斑驳的雕纹正重新描绘……
按照杨保平与产权方达成的协议,这处老宅子维修好之后,将挂牌“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化遗产保护部保定办事处”,主要用于中国乡土艺术文化展览。“到2014年5月份,这里将基本维修完毕。到那时候,书画、戏曲、剪纸、乐器等多种代表咱们古城的乡土艺术,都可以在这里做展览,老百姓也可以来参观。”
对于民众关心的产权问题,杨保平表示,他只是出资维修,有30年的使用权,产权并不归他个人。
带动重点保护民居开发
过百万的投资,换来重点保护民居的光彩重现,换来30年的文化展览使用权,换来财力窘迫的政府投入难题破解,一件三方共赢的好事,竟然引起民众这么大的关注和非议。陈向东告诉记者,主要原因在于开发保护的意识与模式,在民众心中尚存争议。
“说白了,民众希望政府出钱把这些老宅子修好保护起来,财力不足的政府希望社会资金的注入来破解投资难题,而社会资金的注入则极易引发民众对重点民居产权归属的担心。”陈向东表示,目前在我国南方,社会资金注入省级以下文保单位,换取一定经营权,从而实现保护开发利用的模式已经很成熟,但在北方仍有所欠缺。
“最好是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细化到可操作的范畴,向社会公布。这样既可以起到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同时可以规范管理操作不当的地方,形成一种成熟的开发模式,从而促进这些重点保护民居的早日维修,开发保护。”在陈向东看来,这些老宅子已经等不起了。
这种成熟的模式何时成型,尚需时日考验。杨保平说,将来城隍庙街的维修改造,也极有可能采取这种模式,将来是否还是遭遇此类非议与误解,让我们拭目以待。
■记者短评
透明,方能让好事更好
纵观杨保平修缮重点保护民居的行为,完全可以说是一件三方共赢的好事。然而,何以餐饮会所的传闻在民间有了市场,在记者看来,无外乎两点原因:制度模式的不成熟和事情的不公开。
如有成熟的模式,百姓自不会去操心监督;如有公开的信息,群众同样在了解之后会拍手称赞。所以,此类重点保护民居在修缮时,可否透明一点,公开一些,别让谣言挤占真相的空间。
来源:保定晚报。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