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7-26 17: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筑业需要远大可建这条“鲶鱼”
李国彦
“天空城市”开工了。远大集团“火”了。传统建筑设计师“急”了。老牌建筑企业“坐不住”了。
7月20日,设计高度83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天空城市”在长沙奠基。除了基础部分由传统建造劲旅中建五局施工外,地上部分由成立仅4年的远大集团子公司远大可建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远大可建)负责建造,计划工期仅为7个月(不含基础)。
消息如一颗重磅炸弹,引爆无数网民眼球,震得建筑业界有点“晕”。一些业内知名人士,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尹稚和宝佳集团总建筑师鲁萌,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担忧和质疑。他们的声音,基本上代表了网络舆论的主流。
但是,当记者采访中建系统一些资深总工程师时,却听到了另外的观点。他们在谨慎表达一些技术和工期方面的担忧之后,更多的则是钦佩,“我们建筑业喊工业化、产业化喊了多少年,到头来不如一个外行(远大可建)!包括我们中建,早就提出要做行业引领者,但在工业化方面已落在远大可建后面了。”
很显然,作为工程建设领域的“小字辈”,远大可建的“鲶鱼效应”已开始显现。
国际先进经验已经表明,业内也早已达成共识,工业化是建筑业发展的大趋势,是中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遗憾的是,我国在建筑工业化方面一直迈不开大步。
关于传统建造方式的种种弊端,政府清楚,企业明白。关于建筑工业化的好处以及如何实施建筑工业化,业内也有共识。但是,多年来整个社会和行业环境一直没有改变,传统建造方式依然占据绝对主流,工业化建造方式只是点缀而已。每年国内寥寥几个建筑工业化项目,多数还被列为领导考察和社会参观的“示范项目”,与其说是建筑工业化的成就,还不如说是讽刺。1978年的全国建筑工业化规划会议就提出,到2000年全面实现建筑工业的现代化。如今,全国数以万计的工地上仍然是“瓦刀加振动棒”,三十年前怎么干,现在基本上还是怎么干。照这个推进速度,全国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时候,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早结束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天空城市”,其价值已远远超越了一幢建筑本身。
通过这幢世界第一高的建筑,远大可建不但在建筑业树起了自己的形象标杆,而且让更多的人们惊喜地看到了建筑工业化的“高度”。
这个“高度”,远大可建用数字来描述:9度抗震,5倍节能,20倍净化,1%建筑垃圾;95%工程量由两万名工人4个月在工厂完成,5%工程量由三千名工人3个月在现场安装完成。
建筑工业化是中国建筑业的美好梦想,但建筑业不能一直在梦中!“天空城市”也许还不完美,能否成功也有待验证,但事实上它已成为建筑工业化的里程碑,惊醒了不少梦中人。但愿远大这条“鲶鱼”,能激荡起建筑工业化的千层浪花。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