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袁隆平等五位政协委员建议将长沙打造为“国际稻都”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5日讯 (记者 冯兴科 专栏) 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伍跃时、刘晓、朱建军、田岚近日建议将长沙打造为“国际稻都”。五位全国政协委员认为,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形势。从国内来看,我国粮食自给自足率仅90%,2012年我国三大谷物进口达到1000万吨,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持续增长、耕地和淡水资源不断减少等客观因素都在频频挑战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从国际来看,发达国家正在通过种业战略,利用生物技术等领先优势控制他国的生命线。全球种业10强公司占全球种业市场份额的35%,而国内种业10强公司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比例仅为0.8%。“米袋子”受制于人的形势十分逼人。中国人的饭碗必须捧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建议国家将长沙打造成“国际稻都”,以持续保持中国水稻产业领先优势,掌握我国农业国际话语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袁隆平等委员表示,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面30%,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50%。而湖南是水稻生产大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湖南的杂交水稻研发和生产,具备了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具有杂交水稻原创技术国际性领先优势。湖南杂交水稻种子研发一直领先世界,超级杂交稻第三期900公斤的目标已经实现。二是具备产学研相结合的杂交水稻产业链。有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院校。有国家为发展南方水田农作物生产科研建立的隆平高科技园,聚集有隆平高科等一批种业龙头企业。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完备的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体系。三是“北玉米、南水稻”布局,使湖南具有水稻种植生产的区域中心优势。湖南水稻生产面积和数量连续40年全国第一,双季稻种植面积全国第一,杂交水稻产量占全国40%以上。湖南杂交水稻制种量达全国1/3。四是杂交水稻技术已从湖南走向世界。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依托商务部建立在隆平高科的“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援外培训基地”,已为亚非拉60个国家培训了2000多名杂交水稻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杂交水稻成为我国经济外交的一张王牌。
五位全国政协委员基于湖南上述优势,建议将长沙打造为“国际稻都”,提出以下建议:
1、将创建长沙“国际稻都”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由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牵头,科技部、商务部、财政部参与,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长沙“国际稻都”建设规划,从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使长沙“国际稻都”成为以种业为内核、产业为支撑、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硅谷,培育世界级种业企业,打造全球杂交水稻研发和生产中心。
2、组建国家综合性水稻生物育种科学中心。在国家支持下,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和隆平高科牵头,组建国家综合性水稻生物育种科学中心,将分子育种、太空育种、转基因育种等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纳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保持我国水稻育种技术全球领先优势。
3、支持建设市场化的育种供种体系。国家支持企业开展市场化品种研发,加快选育一批杂交水稻突破性品种;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先进育种技术、育种材料和关键设备;为具备“育繁推一体化”条件的种子企业提供品种审定绿色通道。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农户相结合的高标准“四化”专业化制种基地。支持企业加快提升生产加工能力,力争短期内将我国水稻种子生产加工能力达到玉米水平。
4、支持建设市场化、高标准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国家重点支持建设“国际种业交易中心”和“国际杂交水稻工程技术培训中心”。支持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支持隆平高科等企业构建信息化的终端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新品种示范网络、新技术推广网络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传播网络。
5、加大财政支持,提高种业国际竞争力。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国家水稻种业产业基金。支持隆平高科技园优先发展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种业,支持隆平高科等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争取在3年内进入世界种业十强,掌握种业的国际话语权,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的“种业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