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手不凡的揽才引智行动、大胆创新的人才选拔机制、贴心完善的优惠政策……在长沙广揽天下英才的集结号中,一批又一批才俊怀揣着创业的光荣与梦想,踏上长沙这片热土。
“十一五”以来,长沙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储备与使用相结合、开发与提升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大力完善人才政策机制,多层次引进培养使用人才,以人才优势有效提升城市竞争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素质明显增强,人才效能大幅提高,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强劲的人才“磁场效应”在这里显现,长沙正逐步成为中部地区现代化人才集聚中心和创业基地。
决策
“人才强市”铸造核心竞争力
国际“人才争夺战”风起云涌、区域竞争不断加剧、金融危机肆虐……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人才已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两型社会、中部崛起、国家扩大内需、沿海产业转移……面对一系列历史性机遇接踵而至,长沙如何打造引领新一轮发展的强劲引擎?如何在新一轮竞争中成为赢家?
“发展中长沙最大的困难还是人才的困难,最大的制约还是人才的制约。”“集聚人才资源、提升人才素质,是长沙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根本途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的一席话,道出了人才对长沙这个中部省会城市的特殊重要性。
“唯有人才是永不枯竭的资源!”翻开长沙人才工作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决策者们审时度势,始终突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奏响长沙人才发展的最强音。
2008年,长沙经受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但金融危机以后怎么办?长沙的发展优势在哪里?
“在冷静分析后,我们认为金融危机必然带来全球产业重组,经济竞争必然进入一个更高层次,长沙在下一轮发展中如何赢得优势,关键还是在于人才。”2009年5月,市委常委会议讨论研究如何抢抓机遇、争取主动、揽储人才、积蓄潜力。
一次次吸引世界眼球的人才活动,让地球村里的精英一次次记住长沙。首届中国长沙——重点大学人才战略合作峰会、中国(长沙)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大会、科技创新与两型社会建设——港·湘院士论坛、海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论坛等大型活动,展示了长沙引进人才的决心和魄力,增强了长沙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长沙引才不惜重金,人才投入也是大手笔。财政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专项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3.5亿元人才投入资金,其中引进国际高端人才5000多万元,每引进1名国际高端人才奖励用人单位100万元,仅今年第一次兑现“313计划”奖励资金就达4000万。
“一把手”要抓“第一资源”。市委、市政府将人才工作纳入对各区县(市)及有关职能部门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内容,以制度的刚性推进“第一资源”的开发。
举措
海纳百川揽人才
广纳贤士,长沙有海纳百川的气魄。怀着人才国际化的美好憧憬,长沙储备着发展的希望。
陈金霞,毕业于武汉大学情报学专业。一年前,作为长沙市首批引进的优秀青年人才,她被三一集团一眼“相中”。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当时,她对长沙市的这句“揽才宣言”还心存疑虑。一年后,政府为她送来安家补助,凭借出色工作表现她当选企业优秀员工……她说,长沙真正兑现了承诺,“选择长沙,不后悔!”
思路决定出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出现人才回流之势。长沙市委市政府借势而起,适时作出了一系列引进储备人才的决定:
从2009年起三年内,引进100名国际高端人才,30个国际高端人才团队。
从2009年起三年内,瞄准国内重点大学,引进储备一万名应届毕业的博士、硕士、学士等优秀青年人才。
……
2009年6月,长沙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长沙—重点大学人才战略合作峰会”,众多国内知名高校“掌门人”应邀来到星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剑飞代表长沙市政府与63所大学、12家科研院所、12家企业签订人才战略合作联盟共建协议。应邀全程参加峰会的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称赞说:“长沙计划三年内面向重点大学引进储备1万名青年人才,这在中国是个创举。”
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沈阳……长沙一次次向全国各地贤才发出英雄帖!长沙市委、市政府组团分赴重点大学,将揽才旋风刮向全国各个重点高校。截至2010年9月,全市共引进到岗优秀青年人才2180名,其中博士91名、硕士1347名。
长沙还面向全球发布国际高端人才和团队需求信息,向高端人才伸出了“橄榄枝”。 长沙市“313计划”实施一年多来,引进认定国际高端人才已达51人、团队8个,其中16人进入国家“千人计划”,41人进入湖南省“百人计划”。
不仅如此,长沙还不断完善基层引进储备人才政策。实施“百村百名大学生”培养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和“三支一扶”工作,评选表彰40名“长沙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了一批植根农村、服务农村的发展带头人。
创新
让人才活力迸发
不拘一格用人才,才能充分释放人才活力。
群众代表抽签当考官、环环考测真水平、电视网络直播……前不久,长沙面向社会竞争性选拔5名市管领导班子“一把手”和“当家人”,引起了强烈关注。紧接着,长沙又拿出15个市管副职岗位面向全国全省公选,吸引了省内外465名优秀人才踊跃参与……这一系列选拔人才的创新举措,给很多想干事有能力的优秀人才一剂“兴奋剂”。
“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要有新思维新理念,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为各类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优化环境、创造条件。”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范小新介绍,近年来,长沙积极创新人才评价使用机制,一大批品行好、群众公认、踏实干事、做出实绩的干部得到了提拔重用,全市上下形成了重德才、重基层、重实干的选人用人导向,一批德才兼备的“千里马”脱颖而出。
如何让优秀人才出得来、干得好?
创新选拔机制。如在党政人才选拔方面突破“地域壁垒”,面向全省乃至全国公选干部;突破“资历壁垒”,副科级的优秀干部也可报考副县级岗位;突破“身份壁垒”,变在公务员系统内部选人为面向社会选人。又如在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分别采用“雇员制”和“聘用制”引进优秀青年人才,对素质优良、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人才,优先解决编制,或调任副科以上实职。
创新激励机制。制定了诸如科学技术创新贡献奖、人才居住证制度等激励政策,对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优秀人才给予重奖。中南大学黄伯云、中联重科詹纯新、三一重工易小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八所唐景庭先后获得“长沙市科学技术创新贡献奖”,奖金最高达100万元。
创新评价机制。虽有一技之长,但苦于身份、学历、外语的限制,她一直徘徊在行业专家的门槛外。打破传统专业人才的评定标准,在长沙第六批优秀专家评选中,年轻的湘绣工艺美术大师江再红被“破格”评选为“长沙市优秀专家”。长沙探索了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主要衡量标准的人才评价机制,对300多名能力突出、贡献较大的农村实用人才开辟职称评定绿色通道,有600多人通过这一办法获得中级和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创新配置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激励各类人才到基层一线创业。发展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选派县级后备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选派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到企业一线服务,选聘大学生到基层担任“村官”,选派干部到乡镇街道、到项目工程挂职,直接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效应
打造中部地区人才“强磁场”
仲志刚,精通多国语言,在中国汽车模具界享有声誉。湖南晓光汽车模具有限公司从南京引进的这位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副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带领专家团队实施新型产研结合模式,致力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汽车车身研发基地,企业2008年下半年投产,截至目前产值突破5亿元,成为湖南省最大的汽车模具生产中心。
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曾是日本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技术领域领军人物的日籍专家关根俊强签约三一重工,是他和他的团队把日本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入长沙制造业企业,为提升长沙乃至湖南的装备制造业生产管理水平而努力。
这仅仅是人才在长沙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片段。
“人才到哪里,资源就往哪里汇集,财富就在哪里创造,活力就从哪里迸发。”如今,在长沙,有一批市场稀缺的高端人才,成 为长沙发展提速的“千里马”。
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引领和带动下,去年,长沙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居全国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第五位,总量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位。目前,长沙六大支柱产业已经聚集了一批像梁稳根、詹纯新、何清华等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第一资源”支撑“第一要务”。如今,作为中部地区人才“强磁场”,长沙凭借蓄势待发的人才优势,不断在新一轮竞争中成为赢家。
截至2009年底,全市各类人才总量已达74.9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26.4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42万人,经营管理人才9.7万人,高技能人才7.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2.3万人,党政人才3.6万人,人才在长沙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组组数字证明了人才的巨大助推作用:“十一五”期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排名由第12位跃升到第7位,综合竞争力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6;培育了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等六大优势产业,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工程机械之都和汽车产业新的增长极……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最具幸福感城市,2010年荣膺“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
未来十年,是长沙提速实现跨越发展的十年。站在转折的关口,《长沙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才发展的蓝图:建设大河西人才创业示范区,实施系列重大人才政策,启动系列重大人才工程,建设全国人才强市……人才的发展,必将为长沙经济转型、率先基本建成“两型”城市、全面实现小康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