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95|回复: 1

[龙城轶事] 浅谈系列——为什么很多家庭会有“财富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weetCastle 于 2025-11-19 17:56 编辑

上周因为年底一系列政策,办公室就开始闲聊一些关于个人财富的话题,串联起来富不过三代诸如此类的话题。可能在我们这个同事之间,大家因为对这些事领悟比较深,大家讨论属于持续推演探究的,形成一个共识。

首先第一点,我们共同认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财富帽”,通俗的说,一个普通家庭,就是你攒100万以后,后续超出100万的钱,对于你个人可能就已经没有价值了(广义),当然这个每个城市不一样,家庭不一样,积攒的财富基数不一样,这就是个例子;

其次第二点,我们共同认为,富不过三代,这是2000年前孟子说的话演变来的,原话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2000年前的孟子都能总结出来的哲学理论。沿用至今,从大数据的角度出发,基本上没问题;

最后第三点,我们共同认为,尽管时代发展如此迅速,科技日新月异,一个人的机会,绝大多数人的机遇与机会,可能就是那么20年(15-35)。有趣的是,古人早就说了:“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特么的,可以追溯到《诗经》,2000年了,这些道理依然适用,你能说老祖宗的东西因为科技发展就过时了么?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也结合了目前现实存在的一些因素;

先说一下这个“财富帽”是怎么因素产生的

一个人只能掌控他认知以内的钱。我们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就是意外之财要尽快花了,不然就会如何如何。这句话其实背后的哲理是很广泛的。我们当时在推演这个话题的时候,用了一个案例。就咱们山西的县城举例子, 如果是双职工,一辈子风调雨顺,单位也还行。工资帽可能就是50-100万。不好的,可能是30-50万,这个数字不重要。我们就说起来一包烟,比如中华,或者一瓶酒,黑20。从家庭财富与开支的角度,就算你经常抽烟,基本上也没什么负担。但是因为你所处的环境没有什么变化,比如你就处在职工层级,你这个中华烟,放在单位,除了个人享用之外,其他方面可能都是负收益,比如同事会说你炫耀,会嫉妒你,甚至要蹭你的。这就是你所处的环境,和你打交道的人,极大了压榨了“物质”的财富价值。那么这一包烟,可能还不如20多的芙蓉王,甚至是10来块钱的利群来的实用,那么这个时候,你多花出去的20块钱,价值体现在哪?
包括酒也是,真的到地方上,包括说太原的小饭店,有多少每天随便喝黑20,青25?口粮酒就算是条件不错的也是50 60块钱的。因为你就是拿出来茅台又能如何呢。

我举例子的目的就是想说,一个人的平台、环境相对个人的认知是有非常非常大的约束力。尤其是过了35以后,多数人的成长轨迹趋于稳定,这种约束力会更强。所以,有一句话,“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战国策说的,又是2000年前的东西。你在什么环境里面,你就自然地被归类。

我们总觉得说,现在各类平台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容易,但是恰恰是你认为的很容易,让你更难的跳出你的思维认知。就目前的互联网生态,其实是一种“顺风陷阱”。你看目前的小米华为就是这样,在营销策略上,就是“借坡下驴”,但是真的让你逆风去battle的时候,就会掀起舆论战,当然商家很乐意这种现象,毕竟就有了流量,而且某种程度会培养用户的忠诚值。这个时候换个角度说,80、90岁的老人,你给他华为也好,小米也好,苹果也罢,那怕是你给他诺基亚,很多老人眼里,区别已经不大了,就是个通讯工具。我都快入土的人了,我用华为要证明我爱国?还是我用小米要证明我在乎性价比?真的到了那个阶段,有啥用啥,好用才是真实想法;

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自己编织的“舒适区”,时间长了,墙就越来越高,也就成了“井底之蛙”。

你反过来在看“财富帽”,就能明白了,可能是10万,20万你有概念,真的到了50万,100万的时候,你完全发挥不出来这个金钱的价值,当然你可以吃的更好,喝的更好,但是对于你自身环境的改变或者阶层变化,基本上做不了什么。但是现在这个社会吧,一定会有人说,很多人10万20万他们都没有,你说有存款的人都是胡扯一样。有时候看到也想笑一笑,真挺无奈的。

再说个俗语“贫贱夫妻百事哀”,这是唐代诗人的话,这个传播力很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话,用咱们当代时髦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两口子过日子,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不是靠天真,靠爱吃饭。只要物质条件达不到,你所谓的任何追求、梦想,都是空谈。现代经济学理论就诞生了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财富帽,这个话题,主要就是需要延伸,经济基础一定能决定上层建筑嘛?这句话其实只说了一半。当然,没钱秋叶蓝布城~~

透过“财富帽”现象,去探寻破解之道

我曾经在之前发过一个帖子,阐述了我理解的,认知,信息与能力三要素的关系。如果硬要把财富归类的话,我觉得财富绝大部分功能是属于能力这一范畴里面的。毕竟财富更多的是一种资源。

结合前文提到的,为什么我们认为,人这辈子的机会基本上集中在15-35岁。这个可不是胡说啊,这是社会结构,当今的社会现象决定的。其实如果前文能看懂的话,就明白,我肯定要围绕认知去谈论话题。
我认为,决定认知的2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先天家庭环境因素,一个是后天外部环境因素。


我们先看一下家庭环境因素:
我强调一下,每个人追求不一样,也不是你非要按照这个标准走。咱们就单纯的论这个认知提升的途径展开。
我们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我们先天体,是父母给我们造就的,也就是所谓的起点。从整个人类年龄结构说,从出生到20岁,基本上是涵盖了父母25-50这个阶段。也就是父母辈的奋斗史。如果你的父母这个过程中是伴随家庭、事业的成长,那么你从小的成长经历一定是一个持续提升和爬坡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父母的选择,很大程度,决定了孩子的起点。当然,我们现在成年了, 我们已经无法改变历史。但是你自己要不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是你自己和你下一代的事儿。
这个阶段,如果你的父母辈一辈子职员,和从职员爬升到领导层,你看看孩子的成长轨迹是否有区别?我们先不论结果与否,单单看过程,父母能提供的帮助,能获取的资讯,很显然差别巨大。但凡有能力,有条件的家长,都会很早帮孩子规划或者准备,但是没能力的父母,口头禅就是,儿孙自有儿孙福。很骨感,但是也很现实,确实没办法。
从父母的奋斗史说,他们从20-50岁的奋斗,一定伴随着人群的筛选,接触事物的变化,最重要的是眼界的拓展,人脉的拓展,这里面的东西就太多了。过去确实体制内,企业,机关,学历没那么重要(毕竟历史问题),但是所有走上领导岗位的人,都知道学历的重要性,因为要评职称,要晋升。很多人因为学历不够,那会单位还会组织夜校,还会保送函授、保送党校学习。这个过程中,你接触的人事物,完全不一样,这才是真正的利用规则的人。事业编、劳务派遣、三方员工、合同工更多的是活在规则之下,假如某一天规则变了,根本无从对抗体制变化。而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会言传身教给自己的孩子。或者在对孩子的规划更重视这方面的短板。因为你经历,成了你的经历(有点绕,慢慢读)。而你的经历,会帮助孩子少走弯路
那么我再举个生意人的例子。做生意,做买卖的人,包括自由职业,在人生奋斗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一直在为生存奋斗。做买卖的,挣100万也好,1000万也罢,你可以说你的经历对你做生意很有经验,可是时代发展太快了,很多生意买卖的经验,完全不适用于当今社会,这个我见的小老板可就太多了。国家发展太快,很多老板现在根本跟不上。你做生意成功很多时候不是你多牛逼,真就是国家红利,时代造就的。比如90年代南下倒卖货物,你可以说你牛逼,但是不也就是个二道贩子?但是你这个套路现在能用么?我很多时候把商人的盈利行为比喻成投机,毕竟是有风险型的。这里面有多少做生意小买卖的老板折损在时代潮流中?本质上是对这个社会的认知,更多的聚焦在眼下,如果这个老板有长远眼光看问题,那么他一定能脱胎换骨,干成企业。同样是你的经历,你成为经历,但是你这个经历是否足以支撑或者帮助未来的孩子成长?毕竟单位领导,更多是决策的制定者,掌握的信息能级,完全不是你一个做生意,做投机,做小买卖能比的。说句不好听的,你能挣多少钱,很大程度依赖于上位者制定的政策。而你左右不了政策。你可能或说,那政协不就能讨论政策了?吹牛不打草稿是挺容易的。你也不想想,都混到政协这个位置了,没点认知没点能耐,可能么?我再次强调,我说的更多是普通群体。被工资帽卡主的群体。
这个就阶段,小老板的人生轨迹对于孩子的影响不言而喻,毕竟你接触的人事物是主要围绕你的收入开展,你可能会给孩子说,一定要去南方发展,因为那边机会多,父母给你挣钱支持你,但是去干什么,怎么干,你又有多少经验能帮孩子呢?何况时代发展那么快,你的经验可能本身就落后于时代发展。说一个笑话,我同时代的生意人孩子,学习基本上没有有出息的(我也是其中之一),现在混得好的基本上也没有。但是我从小生活的大院(体制内)发小几个人,是没个差的。。仅学习上就有清北的研究生(亲姐妹2个都北大研究生,爹还是是县城科级干部),我是80后,清北的研究生在县城什么含金量。同样我们从县城出来,清北研究生早已扎根北京,但是更多生意人的孩子,二本都没一半个(我这球样。。都算佼佼者),有时候回看过往,哎。。。。

我们再看一下外部环境因素:


就我们个人来说,从小到大,接触的外部因素,肯定是学习,学校。没有之一,我们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自身探索依赖于书本(家庭差异,父母带你出去旅游这种算内部)。你的学习成绩,很大程度决定了你吸收外部资讯和认知的能力。其次,你的学习成绩,又再次确定了你能否去更好的高中、大学,是否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结实更优秀的同学、老师,甚至是挚友。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句话的含金量是很高的


当今的社会主力,父母都是60后居多。过去时代因素,很多父母条件所致,确实没好的条件,没有好的学历。我们可能会抱怨,父母给我们的太少,你会说我们很被动,也没办法改变。但是能在你手上牢牢掌握的,就是你的学习,你的学历。这个是我们个人能决定的(当然过程中也有家庭因素影响,我高中班长因为家庭困难辍学,哎,没办法)。单论我们超越父母认知的机遇,学习成绩是我们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我一直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高考其实也是科举)非常公平,他给了每一个孩子一次选择人生的机会。在中考、高考面前,同环境下每个人的试题都一样。尽管这个过程中家庭差异,个体差异很大,只能保证尽可能公平。但是总体结果就是你能你上,你不能你就愿赌服输。我们老一代父母,有个专科学历已经很牛逼了,你超越父母认知的第一条路就是考上大学。跳出原有的生活环境,去大城市接触广阔的世界,这是非常非常公平的机遇。



半夜三更,先写一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总结,很有共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1-19 23:55 , Processed in 0.03633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