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南通而言,一条贯通长江与黄海的江海运河,其战略价值确实可能远超十座跨江大桥。这并非否定大桥的重要性,而是指在重塑南通的区域地位和发展能级上,运河能带来一种质变,而大桥更多是实现量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剖析这个判断:
一、大桥的价值与局限:连接,但仍是“通道”
跨江大桥(以及隧道)的核心价值是解决“可达性”问题,打破长江天堑的阻隔。
作用:极大缩短了南通与苏南、上海的时间距离,促进人员、商品的快速流通,是融入江南经济圈的生命线。局限:
1. 被动角色:大桥让南通成为江南经济辐射的接受者和通道。物流、人流更多是“经过”南通,而非“为南通而停留”。
2. 成本瓶颈:高昂的过桥费始终是物流成本的一道关卡,削弱了南通作为成本洼地的竞争力。
3. 同质化竞争:拥有大桥的城市不止南通一个,大家都在争抢与江南的对接,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
二、江海运河的颠覆性价值:重塑格局,定义“枢纽”
一条江海运河则不同,它能从根本上重新定义南通在区域经济版图上的角色。
1. 从“端点”到“枢纽”:重塑经济地理
目前,南通在长江航运体系中是北岸的一个端点。运河一旦打通,南通将瞬间升级为连接长江水系与黄海/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从一个方向的终点,变成两个方向的枢纽,其地理价值会发生指数级提升。
2. 激活“江海河联运”的终极形态
南通最大的地理禀赋就是“江海河交汇”,但“海”与“江”的联系需要通过长江口,受天气、航道拥堵影响。一条内部的、可控的运河,能将南通港的沿江港区与沿海港区(如通州湾)无缝连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江海河联运”体系。
想象一下:来自长江上游的货物,可以在南通直接通过运河,更安全、更廉价、更高效地转运至沿海港口,发往全球。反之,进口大宗商品也可通过运河深入长江流域。南通将从“长江港口城市”升级为 “江海转运中心”。
3. 打造不可替代的“成本洼地”和“产业高地”
物流成本碾压性优势:水运成本远低于公路和铁路。运河将为南通带来长江流域最低廉的出海物流成本,这将吸引大宗物流、重型装备制造、临港先进产业在此聚集,形成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生态重构:运河两岸可以规划布局全新的临港产业带,不再仅仅依赖江南的产业转移,而是可以自主培育基于低成本水运的核心产业集群。
4. 破解“上海北”迷思,确立“江北龙头”主体性
大桥的逻辑是“融入上海”,而运河的逻辑是“强化自我,服务腹地”。通过运河,南通可以更好地整合盐城、淮安等江北腹地,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北出海口和经济龙头,与江南形成对称的合作关系,而非依附关系。
结论:大桥是“路”,运河是“命”
十座大桥,如同十条高速公路,能让南通与外界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紧密。它们是发展的加速器。
一条江海运河,则是为南通重塑了一条经济动脉,它改变的是南通的基因和命运,使其从长三角的“北翼”升级为不可或缺的 “江海门户”和“战略支点”。
因此,这个判断是深刻的。对于志在成为江北龙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南通而言,一条能激活其核心地理潜能的江海运河,其带来的结构性、战略性收益,确实远非多建几座大桥可以比拟。大桥解决的是当下的交通问题,而运河谋划的是未来的城市命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