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yingsh12345

成都地铁第五期获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zimmer89 发表于 2025-9-19 10:12
债务本来也是不同城市不同待遇。
国|家给苏州的政|府债务上限是 3785亿,超过这个数,就不再允许苏州 ...

发展西部的大背景下可以理解,但发展过了还持续这样,那就是资源错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childish 发表于 2025-9-19 10:38
国 家这种全国一盘棋的思路是对的,只不过这事儿摊到自己身上了,扮演了奶牛的角色,变相限制了发展。中 ...

这种思路本身就不对,人口和资源向附加值高的地区分配才是正确的。全面取消HJ制度,取消城市等级,让人口和资金自由流动才能高效高质量地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大好的平原不建设,非得在高山,盆地,沼泽,荒漠上建大都市,就是资源错配。除非是像沙特那样没得选择的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calvin9634 发表于 2025-9-19 12:06
这种思路本身就不对,人口和资源向附加值高的地区分配才是正确的。全面取消HJ制度,取消城市等级,让人口 ...

也不用取消城市等级,只要动态调整城市等级就行,按特定指标直接调整,无需审批,像特大城市这种满足城区人口500万就行。城市等级一样,设定一个或多个指标,比如满足城市人口多少,gpd多少等就是副省级城市,ld干部等级自动升为副省级。
实际上就算清朝的时候各府县也是动态调整的,府有上等府中等府下等府,县有一等县二等县三等县,对应的主官品级是不同的,比如上等府的知府是四品甚至三品,下等府只有五品。现在对于行政级别的僵化居然来清朝都不如,苏州这种1700万的特大城市和鹤岗这种小城市是一个行政级别,想想真是可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默认选C 发表于 2025-9-19 11:54
若干年前去成都,
跟网约车司机聊天,
说成都发生变化是08年那次以后,

讲一个 成都美女质量真特么高  华东这几个都比不了 真让人眼馋啊。以前beijng总部**最喜欢去成都出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洲府尹 发表于 2025-9-19 09:37
200米层级差不多是泥塑的2倍,然后泥塑比较分散、重庆又比较集中,肯定观感不一样

不说200米了 就说80米起步的泥塑都少很多。一股县城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Jacksun123456 发表于 2025-9-19 13:15
讲一个 成都美女质量真特么高  华东这几个都比不了 真让人眼馋啊。以前beijng总部**最喜欢去成都出差


但不是性格不好么,都是劳资蜀道山然后以前东莞 珠三角那边干那行的川籍也比较多,年纪大了就回老家找老实人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calvin9634 发表于 2025-9-19 12:06
这种思路本身就不对,人口和资源向附加值高的地区分配才是正确的。全面取消HJ制度,取消城市等级,让人口 ...

我 国 国 情特殊,一味鼓励向发达地区流动也不行,到时新疆、西藏乃至青海 宁夏 甘南人才都往沿海跑了,那就要都绿化了,假以时日万一zy控制力减弱,这些地方难保不再出现陕甘回乱这样的往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洲府尹 于 2025-9-19 15:35 编辑

(转自贴吧)浅谈财税对地铁建设的影响
地铁建设的问题脱不开土地财政,而土地财政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要从分税制改 革说起,可以说分税制改 革对于国内日后的轨道交通建设影响深远。由于大的改 革都是基于宏观进行调控,改 革的好坏暂且不提,仅谈其对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影响。

自建 国至改 革开放前,国内实行的是统购统销政策,即企业利润和地方税收统一上缴zy,zy再统一拨付至地方。1978年改 革开放后,国内财政实施“包干制”,财政收入被分为三类:中 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和中 央地方共享收入,地方财政每年仅向中 央交纳定额的财政税收(以北京为例,财政递增率4%以内部分,中 央和地方各分一半,超过4%的部分归地方所有)。而部分地方采用减免企业税收的方式,截留经济发展成果,藏富于企。包干制的税收方式在总体而言有利于地方财政,而一些经济较为发达且增长较快的城市亦着手开始规划建设地铁,除了北上广外还有天津、青岛、南京、沈阳等城市。
从宏观层面讲,包干政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最直观的是中 央财政收入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迅速下降,导致如国防等各方面必要支出严重匮乏。在此期间虽然通过征收两金(国 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国 家预算调节基金)缓解了一部分,但从根源上仍无法解决问题。由于财政收入下降导致很多重要预算无法安排到位,于是在此期间共发生两次向地方财政借钱的案例。到了90年代,随着财政收支进一步失衡,时任副总 理和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如果这种状况再持续下去,到不了2000年中 国会重蹈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覆辙。

而分税制改 革最早从1987年开始提出,但由于在当时社会经济环境下无改 革动因,且计划经济无法兼容分税制,故暂时搁置。直到1992年确立社 会主 义市场经济后才再次启动,次年,分税制改 革被正式写进《关于社 会主 义市场经济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自此,分税制改革拉开序幕。
1993年7月23日,分税制改革第一版初稿出炉,设计原则是既确保增加中 央财力,又不损害地方既得利益,以实现共赢局面。一是将各种流转税统一为增值税,同时将中 央地方共享收入的分配比确定为75:25,并设立了返还系数:在承认地方基数全部返还的基础上,在下一年度的增值税返还基础上,再乘上一个增长比例返还给地方0.3。比如1993年某省增值税上划数字是10个亿,这10个亿不动,1993年拿10个亿,返还给地方10个亿;到了1994年,这10个亿 的增长速度可能是10% ,就是说实际收到11亿,这11个——国税局拿走了。给地方返还多少?按照1993年基数10个亿乘上3%(1 :0.3 ),增长1 ,给你0.3 ,因此返还给地方10.3亿元。中 央拿走7000万元。
当然,这种方案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总体而言,多数东部省份和少数中西部对此均表示出了异议,认为这对地方经济发展不利。经过与各省的多轮谈判,最终《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发布,确定了中 央与地方的财税和事权划分。

此次税制改 革减少了地方政 府财税包干制带来的相关问题,使全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首次正式实施改 革措施的1994年中 央财政收入实现了203.5%的空前增长。1993年至2012年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由4,349.00亿元增加到56,175.23亿元,增长了26.96倍,年均增长19.02%,中 国的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上升,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由1993年的12.30%提高到2012年的22.58%。
在全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还实现了中 央财政占总财政收入比重的快速上升,中 央财政贫弱的局面得到改观,从制度层面保证了中 央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增强中 央宏观调控能力目标的实现。高速增长的财政收入使得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得到保障,进而为1998年起严禁军 队、武 警、政 法机构和党 政机关经商奠定了基础。

中 央固定收入包括: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 央企业所得税,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交纳的收入(含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 央企业上交利润等。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由中 央财政负担。
地方固定收入包括:营业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不含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交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的农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遗产和赠予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中 央财政支出具体包括:国 防费,武 警经费,外交和援外支出,中 央级行政管理费,中 央统管的基本建设投资,中 央直属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由中 央财政安排的支农支出,由中 央负担的国内外债务的还本付息支出,以及中 央本级负担的公检法支出和文化、教育、卫生、科学等各项事业费支出。
地方财政具体包括:地方行政管理费,公 检 法支出,部分武 警经费,民 兵事业费,地方统筹的基本建设投资,地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经费,支农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经费,地方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费,价格补贴支出以及其他支出。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分税制改 革虽然解决了中 央财政入不敷出的局面,但受计划经济遗留问题影响,相应的地方财政事权没有进行较大调整,这导致了地方财政困难,影响了地方政 府特别是基层政 府的有效运转。而从地铁建设层面看,由于地铁建设属于地方事项,在地方财政困难的大环境下,加上当时许多所需设备仍需从国外进口,进一步加剧财政负担,这也是1995年下令暂停地铁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由于土地出让收入归地方所有,自1995年起,地方加快了土地出让收入制度的实施,当年山东省的一篇报告直接表明“土地开始成为地方政 府生财、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到了1998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后,地方政 府开始大规模进行土地出让,导致房价一路飙升,由此房地产开始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手段。而对于地方之间而言,土地出让是有竞争的,只有通过先行完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更多开发商高价购买土地,故此地铁变成了地方为实现土地增值的一种手段之一,加上相比于中心城区,郊区造地铁的造价更低,这就导致这一时段的地铁大规模往无人区拓展,寄希望于由此带动土地增值。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考虑到收入增速与房价增速基本趋同,对于总体而言影响不大,而地方也在此过程中也获得了相比于税收大幅提升的收入,收入的增加也促使地方建设更多地铁线路甚至是奇观等彰显城市实力的手段。
当然这一转折点在2016年:经历2016年的房价大涨后,人们发现年轻人无论如何都买不起房了,这就导致了一个传导问题:房价过高>库存积压>资金无法回笼地产商倒闭>土地出让金下降>地方财政困难。而对于银行来说,不论是地方还是地产商,都围绕着土地财政进行疯狂借贷,因此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大大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中 央一方面要再次进行财税改 革,通过重新划分支出事项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对于地方政 府投资的行为要进行限制,以保证短期内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于是就有了52号文、1302号文和47号文的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备都配置,后备首都。不过我感觉重庆更像备都,而成都是备都的大后方或者物资供应中心,类似于古代北方陷落后退守南方,启用备都南京,苏州为核心的大后方太湖平原提供物资供应,给钱给粮。现在的备都重庆搭档成都(四川盆地天府之国),相当于古代的备都南京搭档苏州(太湖平原江南富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洲府尹 发表于 2025-9-19 14:02
但不是性格不好么,都是劳资蜀道山然后以前东莞 珠三角那边干那行的川籍也比较多,年纪大了就回老家 ...

相对来说 重庆更火爆些  成都相对温柔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calvin9634 发表于 2025-9-19 11:58
发展西部的大背景下可以理解,但发展过了还持续这样,那就是资源错配了

按照成都的常住人口来看,成都的能量还远没有释放,发展还远没有到头。
资源是配给人用的,成都2000多万的人口,城市里面第三,仅次于京沪(不算重庆“省”),它的资源配置不算过分,甚至有些方面的资源都不如一些人口不到1000万的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9-19 16:34 , Processed in 0.044121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