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逸雪霁蓝

建设“国际零磁科学谷·杭州江南科学城 ”谋划高能级“杭州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8 17: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浙大团队研发Earth Explorer系统,探索深时演化/地学剖面/科研场景,赋能深时地球科学研究

       在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模型与地理信息分析专业委员会 2025 年学术年会上,来自浙江大学杜震洪教授团队的专职研究员戚劲,在「深时地球群智协同创新平台」专题上介绍了深时可视化分析系统(Earth Explorer),从总体概述、研发进展以及科学应用成效 3 个方面介绍了团队成果。

       随着地球科学研究手段和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深时地学研究对可视化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DDE)计划里,DDE 大平台以深时地球演化大科学问题为牵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技术为内核,重点关注如何赋能深时地球科学研究。曾经依靠手绘地图和二维静态分析的可视化方式,如今需要深时尺度的时空动态分析、地上地下一体化的多维科学分析,例如,如何将数百万年尺度的海量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与模拟,是科研人员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之一,同时这也是推动技术服务科学的绝佳契机。

       在此背景下,Earth Explorer(EE)应运而生。作为服务地球科研工作者的在线地学专业可视化分析系统,EE 利用并深化了 DDE 大平台的 Deep-Engine 等核心技术能力,开发了地学数据的在线多维可视化渲染和时空动态分析能力。无论是三维地球、时间序列、空间分布,还是深时动态演化、地学剖面图谱分析,它都能轻松驾驭,全方位展示地学数据的时间、空间、深度和时空动态维度变化,是 DDE 大平台展示地学数据的重要窗口

       Earth Explorer 诞生于 2021 年 12 月,其 Alpha 版本在 2022 年于法国巴黎面向国际科学家开展了演示与宣传。在一路走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效的可视化分析系统需要从科学家用户角度出发进行精心调研、设计和运维。于是,我们团队从收集需求入手,与 1,000 余位科学家进行了深入交流,汇聚其需求和经验。此外,我们还学习互联网产品思维,开展了一系列市场分析和用户需求调研,形成了完善的产品设计文档和开发方案,并且编制了用户手册和演示文档等。

       2022—2023 年,在科学家的指导下,Earth Explorer 相继研发出 10 余个版本。探索了适用于不同业务场景、不同学科习惯、不同技术用途的可视化分析系统。Alpha 版实现了多源异构数据的时空叠加、全局检索与动态分析。时空汇聚版本则根据不同学科,对数据进行治理分类,方便各学科科学家查找数据并进行交叉分析,为科研带来了新的灵感。此外,团队还搭建了三维地球开发底座,让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可以基于该技术底座快速搭建专属可视化系统,降低研发成本,实现数据自主管理、科研场景自主展示。

       截至目前的时空汇聚版本,实现了深时演化、地学剖面、科研场景模拟等功能,辅助科学家在在线地图上开展地学时空分析,服务了古地理、古气候等学科,包括古温度、古降水都叠加在这个地图上进行动态播放,并在欧美(EGU 、 AGU 等)、日韩(IGC 等)、非洲(CAG)等地进行调研、演示,获得了国内外科学家的积极反馈。

       EE 系统能够将 DDE 等国际计划中的数据进行高效的可视化,通过动态分析,将科研场景在线展现给海内外科学家们。接下来,我们团队还计划打造出能够将地质模型、地球物理方法上传到 EE 系统的新功能。

       浙江大学杜震洪教授团队研发的 Earth Explorer 深时可视化分析系统,作为一款在线地学专业可视化分析系统,EE 实现地学数据在线多维渲染和时空动态分析,不仅解决了深时地球科学研究中可视化表达与模拟的难题,还为开展地球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思路和分析方法。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与科学家的深入合作,EE 有望在地学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地学多要素剖面图谱绘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25 17: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2025年暑期学校成功举办

       7月16日至18日,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2025年暑期学校在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顺利举办。本次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238所高校1366名学生的申请材料,经资格审查与专家评审,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等146所高校的500名优秀学生脱颖而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到暑期学校的活动中

       本次活动安排了专业前沿讲座、导师见面会、学长交流会、展厅和实验室参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各位学员深入了解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广阔的科研前景、一流的科研平台、前沿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真切感受研究院的科研氛围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7月17日上午,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2025年暑期学校开学典礼在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会议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大科学装置研究院院长、极弱磁场国 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席科学家房建成,杭州市国 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理生,滨江区科技局副局长孔照哲,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杭州极弱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的相关**,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全体在杭教师出席典礼。典礼由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副院长孙天旭主持。

       房建成院士向各位学员致欢迎辞并作《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功能信息成像技术及医学应用探索》的主题报告。他首先回顾了北航人代代相传的“空天报国”精神和“永恒的陀螺”精神,强调了家国情怀与不懈探索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房院士深入浅出,从信息技术的三大环节、三大发展阶段入手,为学员们剖析量子科技的发展历程,随后报告重点聚焦量子科技领域的最新发展态势,介绍了大装置院团队在超高灵敏极弱磁场成像技术上的突破性进展。房院士指出,依托国 家重大应用示范项目,研究院正有组织地推进零磁医学领域的重大科研攻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形成心梗、脑梗、肿瘤、精神疾病等临床重大疾病诊治的“中国标准”、“中国方案”和“中国装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房院士鼓励同学们把握时代机遇,积极投身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国 家重大科技平台和项目中贡献力量,共同推动零磁医学等科研新赛道蓬勃发展。

       会上,杭州市滨江区科技局副局长孔照哲对暑期学校学员表示欢迎。他指出,滨江区是杭州创新核心区,汇聚了全球科技巨头及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产业,具有良好的创新生态圈。他表示,希望学员们珍惜此次机会,深入感悟滨江创新基因,进一步了解国 家重大科技设施的宏伟蓝图,将学习实践与国 家发展需求、科技强国梦想紧密相连,扎根这片创新热土,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当日下午,会议中心举行了五场学科前沿专题讲座,各中心老师向学员们介绍了本中心科研领域与研究进展,现场互动氛围热烈,学术气息浓厚。讲座结束后,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学长学姐与学员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全面介绍了各中心的研究方向与发展前景,并细致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

       7月18日,学员们参观了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展厅、量子传感大楼、大设施缩比验证场地和杭州极弱磁场国 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实地感受研究院一流的科研平台和创新能力。当天下午,2025年暑期学校结业仪式在会议中心301举行。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建利为学员们全面介绍了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成果,让同学们对学院有了整体认知。他期望学员们在本次暑期学校中学有所获,期待同学们在未来的科研之路上与大科学装置研究院携手同行!

       结业仪式后,学员们前往组团楼连廊,与导师们就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进行了热烈交流与深入探讨。本次活动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们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国之重器、探索零磁科学的平台。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员们深入了解研究院的科研氛围、研究领域与培养模式,开阔了同学们未来学术生涯规划与深造路径视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30 18: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计划”研究什么?

       7月28日,在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走近国之重器”年度特别策划——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计划主题科普活动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周成虎领衔科学家团队,向社会公众深入解读地球演化与生命起源的奥秘,并展示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有一台超级时光机,能回溯地球46亿年的漫长历史,看清每一次大陆漂移、每一场气候剧变——深时数字地球计划(DDE)正在将这个梦想变为现实。这个由中国领航、浙江力量深度参与的国际大科学计划,正在重写人类对“家园”的认知。它通过全球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超级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整合数十亿年的地球时空数据,构建了一个涵盖生命演化、地理变迁、气候变动与物质演化的宏大知识图谱

       那么科学家们将如何通过这个超级数字模型,更好地了解我们脚下这颗蓝色星球?活动现场,周成虎进行了《从“四大演化”到“四深探索”:揭示地球的密码》主题分享。他表示,地球科学就是拓宽人类认知边界的学科,当下人类认知的前沿就在“四深”——穿越过去,揭示地球演化的密码;深入地心,探索地球的骨架;潜入海底,揭开蓝色星球的面纱;仰望星空,追问宇宙的起源和未来。

       周成虎分享了深时数字地球计划的发起背景、国际合作情况及其阶段性成果,阐述了如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重建地球演化的数字模型。同时,他还指出,DDE计划不仅促进了全球地球科学家与数据科学家的合作交流,也为研究地球物质演化、地理环境变迁、生命起源与演化以及气候演变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和视角。

       紧接着在科学沙龙环节,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杜震洪、浙江大学教授饶灿、浙江大学副教授苏程多位专家围绕地球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全球数据共享与跨学科合作、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发展方向等议题展开讨论。

       正如浙江省科协党组副书 记、副主 席胥伟华在开场致辞中所说,“国之重器”是研究宏观和微观世界的利器。包括暗物质暗能量研究、黑洞研究,宇宙、天体、宇宙生命起源等,这些方向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可以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实现重大飞跃,引发新的物理学革命,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坚实支撑。

       在未来一个月内,浙江省科协还将陆续推出三场精彩纷呈的“走近国之重器”科普活动,分别聚焦省肿瘤医院重离子治疗项目、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这几个“国之重器”。这些“国之重器”的出现不仅为杭州争创综合性国 家科学中心,成为全球创新策源地提供助力,还为浙江省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打下基础。“希望通过一场场科普,让更多人走进科学的世界,感受科技的力量。”活动相关负责人说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8 18: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莫干山地磁研究院共建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园,推进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培育

       6月11日上午,浙江莫干山地磁研究院建设领 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暨量子科技未来产业联席会议召开,总结前期工作,研究部署下阶段工作,并审议有关事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地磁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房建成教授主持会议,浙江工业大学校长高翔,中国计量大学党 委委员、副校长王斌锐,县领 导及高新区领 导王波、王剑峰、许哲、潘振华、姜庆华,建设领 导小组成员单位、湖州市科技局、县有关部门、产业链企业相关负责人出席。

       会议听取了研究院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汇报,审议了研究院战略发展方向及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布局等核心议题。与会专家及代表围绕各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就研究院高质量发展、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前瞻性布局提出了众多建设性意见与建议。会议强调,研究院要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加快开展技术创新、平台搭建、人才培养、产业孵化、科技合作,打通“科学—技术—产业”全链条,推进量子地磁精密测量仪器与传感器产业化,逐步形成零磁医疗装备等产业链,努力抢占地磁未来产业新赛道。

        房建成教授对与会专家及代表提出的战略性意见与务实性建议给予充分肯定。房建成教授表示,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各类量子精密测量仪器及应用系统重大技术创新攻关,系统性推进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培育,整体发展态势稳健向好。下阶段研究院应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强化前瞻性战略部署,动态优化目标任务体系,高效推进各项科技创新任务,积极争取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落地。同时,深化与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前沿交叉领域的战略协同,搭建技术开放共享平台,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体系,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构建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创新生态。

       浙江工业大学校长高翔表示,研究院培育量子科技未来产业的战略路径具有前瞻性与示范性,浙江工业大学将充分整合学科与资源优势,与研究院在“时空智能”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共同建设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园,为量子科技未来产业注入新动能,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

       中国计量大学党 委委员、副校长王斌锐表示,作为研究院共建单位,中国计量大学与研究院已经在“量子+产业计量”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下阶段将与研究院携手构建“标准引领-技术攻坚-人才共育-产业赋能”四维协同体系,加快推进“磁测量技术及应用”全国标准化工作组筹建,赋能量子科技未来产业。

       本次会议为我院优化内部管理机制、深化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未来产业培育提供了重要指引。我院将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与管理效能,完善多方协同合作机制,牢牢把握“量子精密测量”根技术,聚焦重大项目实施,支撑产业发展,推动基础研究、技术突破、应用示范、产业落地的闭环衔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量子科技未来产业集群,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策源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26 11: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开放暂现源望远镜阵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十年”首批计划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之江实验室联合牵头申报的全球开放暂现源望远镜阵列(Global Open Transient Telescope Array,简称GOTTA)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2033年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首批认证计划项目。国家天文台台长刘继峰研究员与南非天文台David Buckley教授及巴西国家天体物理实验室Ulisses Barres研究员签署GOTTA项目合作意向书

       2023年8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2024年至2033年定为“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这一倡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牵头推进,通过规划相关活动与项目、开展研究工作,促进开放科学,推进可持续发展。国家天文台积极响应倡议,面向全台公开征集项目。

     此次入选的GOTTA项目旨在构建覆盖全球的百余台1米级宽视场光学望远镜网络,对全夜空进行高频次多色持续深度监测,捕捉超新星爆发、中子星合并、黑洞潮汐瓦解恒星等宇宙极端爆发事件的早期信号。其技术亮点包括通过分布式望远镜布局覆盖南北半球及多个时区以确保对瞬变事件无缝追踪的全球协同观测网络;依托国 家天文台与之江实验室共同研发的AstroOne系列模型,实现智能化望远镜调度与实时数据处理和分析,以提升极端事件的探测效率;建立数据、算法、模型标准化共享体系,并遵循FAIR原则(可查找、可访问、互操作、可重用)向全球科学界开放。这一项目体现了我国在天文学领域推进国际合作与开放科学实践的积极探索,为观测剧烈天文爆发现象、探索极端物理规律、推动科学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创新模式。

    项目由国 家天文台联合之江实验室等机构发起,吸引了南非、巴西、英国、西班牙、墨西哥等多个国 家的科研机构加入协作。在2025年4月杭州召开的“人工智能赋能的天文学开放科学会议”上,项目组与南非天文台、巴西国家天体物理实验室签署合作意向书,来自西班牙、英国、俄罗斯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240余名专家参与项目研讨,就共同推进望远镜建设、软件开发及后随观测与研究深入交换了意见。

       国家天文台台长刘继峰表示:“GOTTA项目将通过全球协作,揭开宇宙极端事件的神秘面纱,同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我们欢迎更多机构加入,共同探索宇宙奥秘,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作为 “科学十年” 首批认证的25个计划项目之一,GOTTA 将与全球伙伴一起,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十年”关于开放科学与知识共享的倡议,推动全球天文学界协作与创新的开放科学生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26 11: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MoNITOR获批升级为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中国方案助力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健康治理新格局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UNESCO)正式发函,祝贺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牵头的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海洋自然灾害防治与环境健康增值(MoNITOR)”升级为大科学计划,成为海洋二所牵头实施的第一个大科学计划,也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科学创新中的主动担当和关键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为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治理体系注入新动能。

       MoNITOR项目依托卫星海洋环境监测预警全国重点实验室,由我室王云涛研究员牵头,聚焦提升近海生态系统的韧性与自然灾害响应能力,建立服务不同国家近海生态环境的数值预报系统,促进“一带一路”沿岸国家形成近海生态环境预报系统,发布海洋生态要素预报产品,实现海洋环境健康增值。自2023年6月获批为“海洋十年”项目以来,MoNITOR围绕多源数据观测、模型耦合预测与生态预警服务,初步构建了具有国际可推广性的海洋生态环境预报体系,持续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数字孪生技术研究,集成遥感观测、Argo浮标、人工智能分析和高分辨率模型等先进手段,推动“观测—模拟—预测—服务”一体化体系建设,构建“虚拟孪生海洋”系统,实现生态环境的精细化模拟与未来情景预测,服务科学决策与风险预警,打造面向“蓝色未来”的核心科技支撑平台

       在全球合作布局方面,MoNITOR 已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非洲和邻近岛屿国家分委会、埃及国家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突尼斯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泰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渔业和海洋资源研究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气象组织等70 余个机构及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覆盖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与欧洲的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分委会、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世界气象组织等。项目依托海洋二所牵头建设的 “中非海洋科学与蓝色经济合作中心”“环印度洋海洋科技与能力建设培训中心” 两大平台,重点面向非洲、环印及岛屿发展中国家,开展生态监测、技术培训与模型共建,构建跨区域海洋防灾减灾合作机制。

       近两年,MoNITOR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公众传播。2024年MoNITOR 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联合国 “海洋十年” 大会期间主办“建立观测和预测系统服务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边会,邀请中、美、西班牙、马达加斯加、科特迪瓦等多国专家学者,围绕中非海洋科学与蓝色经济合作中心的工作蓝图及多边合作机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此外,MoNITOR注重公众参与青年能力建设,培训活动已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推动构建以中国为核心节点的海洋青年科技人才国际网络。

       此次升级是对MoNITOR项目前期成果的高度认可,更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中从 “参与者” 向 “引领者” 的重要跨越。未来,在“海洋十年”框架下,MoNITOR将以更高水平的科技支撑、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持续为全球生态灾害减缓与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助力实现“科学我所需,海洋共所期”的全球愿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26 15: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逸雪霁蓝 发表于 2025-8-26 11:55
MoNITOR获批升级为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中国方案助力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健康治理新格局

      ...

这应该是杭州第一个牵头的大科学计划,总部(秘书处)应该就是杭州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26 17: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绍兴长生 发表于 2025-8-26 15:57
这应该是杭州第一个牵头的大科学计划,总部(秘书处)应该就是杭州了吧

海洋二所牵头,总部应该杭州,但国际大科学计划含金量最大还是在能获国 家批复。目前为止我国正式批复的中国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还只“深时数字地球”(DDE)1个,有几个得到科技部支持阶段但还没正式获批。

像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到年初时全球61个,中国7个再算上近期海洋二所这个至少8个,而这7到8个海洋类国际大科学计划在相当时间内国 家正式批复支持的可能只1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27 00: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逸雪霁蓝 发表于 2025-8-26 17:30
海洋二所牵头,总部应该杭州,但国际大科学计划含金量最大还是在能获国 家批复。目前为止我国正式批复的 ...

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厦门大学等等都有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浙江大学作为全国前三的高校,应该抓紧机会寻求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5 17: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之重器“超高灵敏极弱磁场装置”首个交叉研究平台结顶

       作为国 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高灵敏极弱磁场与惯性测量装置”首个启动的交叉研究平台,近日,零磁谷区块浦乐实业西侧地块项目主体顺利结顶。据了解,项目预计在今年9月中下旬结构主体验收,2026年10月竣工,届时将建成国际领先的芯片化量子传感器工艺技术研究平台,重点攻克芯片化量子传感器在设计、封装、集成、测试中涉及的一系列关键核心问题,推动我国未来量子传感技术发展

       浦乐实业西侧地块项目位于杭州滨江区浦沿街道,东至杭州浦乐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南至规划道路,西至规划道路,北至零磁谷街绿化。总建筑面积2.64万平方米,建筑高度23.98米,项目总投资3.6亿元,建设内容包括电子工业厂房、洁净厂房、生产车间等相关配套设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推动太阳能大科学装置落户,汇聚华北电力大学优势学科和高端人才

       2024年2月7日,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会上,温州市科技局、杭州市余杭区科技局、白马湖实验室、浙江省飞机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作交流发言。白马湖实验室自2022年挂牌成立以来,在省科技厅的指导和支持下,专注能源与碳中和赛道,创新校企协同机制,推进科教人贯通协同,深化产学研融合,以更高效率攻坚核心技术、更快速度推进成果应用、更大力度引育创新人才,取得阶段性成果 。

       聚焦科研布局,取得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新突破”。紧密围绕省之所需,提出构建“海-陆协同新型能源体系”,联合浙大、西湖大学、浙工大等高校,组建科研团队20支,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科研布局快速形成。围绕国 家新型能源体系,完善“139”科研布局,规划绿色燃料制备、新型储能、绿色能源岛、低碳工业等核心技术和应用场景。重大项目快速落地。牵头组建国 家新型节能低碳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该领域全国唯一)。

       白马湖实验室整合浙能、浙大、西湖大学人才资源,支持浙工大成立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科教融合学院,双聘高层次科研人员30名。推动太阳能大科学装置落户浙江,汇聚华北电力大学优势学科和高端人才资源。设立区域联合基金,吸引40余位青年科学家“挂帅”联合开展基础研究。设立德国柏林、英国曼彻斯特等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站,开展全球引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强联合,深化大科学装置、海上能源岛合作

      2024年4月24日,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区域总部党 委书 记、总经理唐志俊、副总经理黄标一行来浙江工业大学调研交流。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翔,副校长陈耀出席会议。高翔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并表示双方要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战略部署,优化完善战略合作框架,进一步将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与企业发展战略、产业优势相结合,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加快合作步伐,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推动双方高质量发展。

       唐志俊介绍了中国能建华东区域总部的基本情况、在能源、装备、产业和材料等领域的战略布局,并希望双方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领先优势,深化在大科学装置(太阳能高效转化利用)、海上能源岛、零碳园区、七网融合、绿色氢氨醇等领域的项目开发与科技创新,共同推动产业化落地,为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9-29 00:40 , Processed in 0.048396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