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HBU_David

[古城影像] 【直隶省城街道-4-永华大街】2020.04.2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4 09: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女生最喜欢逛的就是青年路。那里的衣服便宜,每次他们逃荒到便宜衣服回来都开心的不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4 22: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大街真应该搞个步行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4 22: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HBU_David 发表于 2020-4-23 21:03
大五道庙~

这里曾经有个庙~

知道五道庙是干什么的吗,请自我百度,会吓你一跳的。神权社会不是说着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4 23:22: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城新景照样能勾起对儿时的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5 18: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bddfz.com/?m=news&cid=136&page=3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5 18: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华北路

永华北路是自西大街至环城北路小北门处的一段720米长的路段,清末这是一条弯曲的古街,南段称灶君庙,中段称邢家牌楼,北段称大夫第和大五道庙后街。

此街民国初期易名中山街,1938年改名新民北街,1946年更名中山北街。

新中国成立后将其调直加宽,与永华南路相对,而改名永华北路。

如今永华南路、永华中路和永华北路已统一改名为永华南大街。

南段的灶君庙街,是条不宽不长的小街,因中段有座灶君庙(今永华北路小学)而得名。
灶君几乎家家供奉,年年腊月二十三祭灶,而在大小城镇立庙,每年在灶君诞辰(农历八月初三)祭灶日祭祀,谓之“灶君会”。
该庙三面被操场营坊围裹,临街一间庙门坐西朝东,左右各有配房。
两进院落,神像均为泥塑。前院北殿供奉灶君夫妇,西殿为十殿阎君殿,南殿则供有其他祈福、祈寿、祈财之类各路神像。
后院西殿供奉地藏菩萨,所以又称地藏庵。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兴新学,此地曾改为皂君庙两等小学堂。

灶君庙往北与市府前街、双彩街交汇处叫邢家牌楼,寥寥七八个门牌,大概算保定最短的街道了。

邢家牌楼往北到市府后街、半亩园东口这段叫大夫第。
明末安肃(今徐水)邢云路府在此街。邢云路是万历庚辰(1580)进士,博学多才。他的府邸被称为“大夫第”,街名来源于此。1928年,此街改中山街,但人们还叫它大夫第。
皇帝还下诏为他修了座“宠荣坊”,这便是邢家牌楼得名的由来。不过,这牌坊清中叶前就倾圮了。

大夫第往北至旧城根,叫大五道庙后街,此街在大五道庙街东口处紧邻五道庙东墙而得名。
这段街道极其僻静,除庙后几乎被垃圾填平的大水坑外,沿街均是小门小户,尤其是东侧几乎全是低矮的平房。
西侧北部是一带整齐的高墙,开有一西式大门,院内建有一幢二层楼房,是清宣统元年(1909)创办的直隶补习班,民国后改直隶甲种工业学校,后为河北省立第二职业学校,该校1946年迁津。
保定解放初,此地由河北日报社占用。

正对此街的北城墙,1950年拆除,开出通道,名为小北门。

现在,沿这条路的街区已分别建起了双彩小区、永华园小区、永华小区、元宝小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5 19: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华中路

永华中路北起西大街,南至环城南路,长约1100米。

过去,这是一条弯曲狭窄并不能直达南城根的老道,其北段叫卫上坡,中段叫红关帝庙、仓门口,由此向东折拐30余米过旧县署往南叫城守尉胡同。

1963年将路拆通、调直、扩宽,定名为永华南路,1977年改为永华中路。

现在已是永华南大街的一段。

在这条路况复杂的街上,也有不少掌故传闻。
从西街二道口南行便是卫上坡,直到小金线胡同口,其间包括沿光园北墙东向折而北的一段死胡同。此街1928年后曾名民生南街,日伪时期曾名新民南街,日本投降后曾名中山南街。

卫上坡之名源于明代在全国要害州县设的卫所。
永乐元年(1403)朱棣称帝后,将北平行都司的大宁都司迁到保定,增设了保定左、右、前、后、中卫和茂山卫。
保定右卫指挥使衙署和大宁都司断事司设在此处。此街邻保定右卫衙署,地势又南低北高,故得名卫上坡。

这条街上,在清代,西侧有布政使直属官员理问的衙署理事署和经历的衙门藩经厅。

从光园西口南行至西河沿桥这一段称红关帝庙,是因街中有座关帝庙而得名。
至于为何叫红关帝庙,是因为到了明朝,万历皇帝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关公塑像改成通身涂金的天尊大帝像。然而,人民仍偏爱人性化的红脸关羽,于是就出现了“红脸”和“金脸”两种关帝庙,人们把红脸关帝庙称叫“红关帝庙”。
清末这座关帝庙还是银、铜两种货币兑换的“银市”。直到清末银市改称钱市,才迁到北关。
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这里又成了保定邮局的首占地。
1951年,从大旗杆往西开通裕华路时将此庙拆除。

由此往南不远就是西河沿桥,过桥即称仓门口。
仓门口是一条南行又西折30余米再南拐的胡同,因清代保定府仓厅及其所辖广盈左仓、广盈右仓驻此而得名。
清代“仓”是储藏米粮之处,当时规定省会至府州县俱建常平仓和裕备仓。
作为畿辅重镇、直隶省会的保定同时建有兼具常平仓和裕备仓性质的广盈左、右仓。
光绪三十三年(1906),在废仓故址改建成直隶女学堂,后改称直隶第二女子师范学堂。
民国后,定名河北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1949年命名保定女中。
女二师对面以东是宋代始建的清苑县署,1913年废府留县时,县署迁往旧府署,此地改为女师附属幼儿园和禁烟督察处,后改清师附小,再改女师三附小,新中国成立后先名仓门口小学,后改永华中路小学。
这条胡同中除两所学校外,还有几所官宅大院。

南出仓门口便是西县街(今兴华路),略东南行便是直达南城根的城守尉胡同,因胡同南部东侧有城守尉衙得名。
胡同西侧有另一座红关帝庙和旗营。胡同中的城守尉衙源自清代。
清兵进关后,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深感兵力不足,只好招募汉兵编成地方军,以营为建制单位,以绿旗为号,称做绿营。
作为京师屏障的保定,虽各类武官衙署和前后左右营众多驻兵,清廷仍不放心,于顺治六年(1649)“遣满州佐领为城守尉率所部甲兵五百驻防省城”,以便监督制约绿营。
于是,一批八旗官兵携家眷来到保定,始建城守尉衙和旗营。

新中国成立后,此路基本保持原状,仓门口以北段称永华南路。
1963年进行扩通,从仓门口小学往南拆通原县狱、关帝庙、城守尉衙和部分旗营(已成民房),使此街成为一条自西大街往南直达城根的通路。
以后又几经扩建,如今已成为一条马路宽阔、交通便利,贯穿市区的繁华商业大街。

永华南路、永华中路、永华北路也统一改为永华南大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7 12:02 , Processed in 0.034809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