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8-29 10: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定城的前身是滹沱河北岸的安乐垒,北朝十六国时期前燕辖区内一个四周是土坯墙的军事工事,或者说是一座前沿阵地的堡垒。
在现在汉语词典里解作古代军中作防守用的墙壁;在《说文解字》中垒的解释是:墼(ji)也。积堑为墙壁也。墼,是未烧的砖坯,也就是土坯。“垒”是一种具有防御性设施的城堡式建筑。堡垒在战乱、流离之中兴起,建造时首先考虑到了它的防御性。
东晋南北朝战事频仍的动乱时期,坞堡壁垒已经是很普遍的存在了。滹沱河北岸的安乐垒只是其中数百个壁垒之一。“垒”在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规模大小也不尽相同。它的功用除了屯兵以外,还具有保境安民作用。
当时,安乐垒所在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繁,人口离散严重。尽管如此,但经过了从前燕到北魏近五十年的完善和演变,安乐垒很可能从以军事防御为主,成为了一座军民同住的垒城。也许,正是因为它有了像嘉峪关魏晋墓出土“坞”(与“垒”的功用相同)画砖中所描绘的那样独特的建筑形制,使得在河之滨的安乐垒更加扼险注目,才引起了站在滹沱河对岸古常山郡(石家庄 长安区东古城位置)城头上的魏道武帝的注意,认为它具备了做一个行政城市的优点,加之它“安乐垒”的美名,促使他当场做出“移郡理之”的决定,将常山郡治所移置到安乐垒(如今的正定城位置)。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