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25-10-24 22: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 制霸青岛28年,山东“第一重奢场”如何炼成? 
 
 
 
 
 
 
 
 
 
 商业地产观察
 
 
 
 
 2025年10月24日 19:32
 广东
 
 
 听全文
 
 
 
 
 
 
 
 
 
 
 
 
 
 
 
 
 
 以下文章来源于WIN商业地产头条
 
 
 ,作者黎浩然
 
 
 
 
 
 
 
 
 
 WIN商业地产头条
 
 .
 赢商网旗下商业深度报道平台,以独立深挖为核心主张,围绕商业高层、战略、资本等内容进行报道,记录与线下场景有关的那些人、那些事。
 
 
 
 
 
 
 
 
 
 
 
 
 
 
 山东重奢王者来源:WIN商业地产头条撰文:黎浩然 编辑:付庆荣 图片来源:赢商网拍摄
 
 在青岛这个商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响起“百万战歌”。
 实时消费破百万,商场战歌立马响,整一个情绪价值拉满。“据说有人在里面20分钟,战歌响了3次。”
 山东省销售额最高、奢侈品品牌最全、最高年销售额超60亿……这是属于青岛海信广场,最闪亮的名片。从山东路到澳门路,它制霸青岛28年,纵有劲敌万象城追赶,仍是日不落的“第一重奢场”。 不止青岛,海信广场的招牌还稳稳屹立在天津、长沙两城,是青岛首个省外扩张的商场品牌。这场跨越20年的外拓征途,以青岛为样,但复制不易,可皆淬炼出独特的生存法则。 当2023年7月1日,嘉年华•海信广场VILLAGE登陆青岛西海岸新区时,海信正式开启“一城双核”时代,形成“全价+折扣”、“购物+文旅”双线作战。
 
 从“奢侈品殿堂”到“生活梦想场”,海信始终在回答一个命题:高端商业的本质,不仅是贩卖商品,更是贩卖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力。  属于它下一个十年的答案,正在海浪与代码的交响中徐徐展开。
 
 Part 01.起步山东路9号
 青岛高端百货“孤勇者”
 
 
 1997年7月1日,青岛山东路9号矗立起一座“梦境卖场”——青岛海信广场以2.2万㎡的体量、4万余个商品品种,首次将阿玛尼、HUGO BOSS等国际品牌引入山东。 这是海信的首个项目,是青岛首个“高端百货”。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硬件设施和管理体系于上世纪90年代相当超前。 一楼大厅宽敞明亮,大厅中央设三角钢琴演奏,商场内有8部自动扶梯,更配有中央空调、触摸导购电子屏、电脑统一结算等,首创女子导车班等,这些在当时山东的一众百货商业大厦中都属稀罕物。 
 经营方式上,青岛海信广场打破传统百货格局,以“总经销代理”模式杜绝假货,在青岛首推会员制、零风险退换货(开业月退换额68万元),试图为青岛贴上国际化标签。 总经销和总代理形式销售,可实现名牌化和品牌化经营,同时建设配送中心,采取买断经营和批量进货等形式,降低进货成本。 虽然软硬件绝对领先,但亚洲金融危机的突袭,以及项目区位劣势很快将青岛海信广场拖入泥潭,经营逐渐陷入困境并出现亏损。 1999年,海信广场日销售额仅为7万多元,库存累计高达6000万元,其中两年以上的滞销库存达2000万元。    为扭转经营局面,海信对项目进行大刀阔斧式改革,空降周涛兼任总经理。一方面清理两年以上“死库存”,另一方面先后引进登喜路、HUGO BOSS等20余个国际知名品牌,以扁平化管理重铸团队筋骨——这场刮骨疗毒,为日后高端化奠定基因。 随着经营状况逐步改善,青岛海信广场的会员数量持续增加,到2003年已达到5.6万余人,全年日销售额增至近100万元,最高日销售额达到500余万元。 可彼时,青岛高端百货市场已非海信广场一家独大。2003年9月,经营面积达3万㎡的阳光百货对外营业,同样定位为高端百货,开业之初一次性引入CERRUTI1881、A.Testoni、Bally等近数十个国际名品。 2004年,在青岛承接亚洲合作对话第三次外长会议期间,阳光百货更承担了重要的外事接待任务,一众外长夫人齐逛阳光百货,引爆一时话题。 以此为契机,阳光百货活成了青岛接待外事工作的常态化场所。随后的2005年,星巴克中国首家直营店、哈根达斯山东旗舰店、GUCCI精品店等都先后入驻阳光百货,辉煌一时。 面对阳光百货的快速崛起,海信广场积极应战。2003年下半年,其投资1000余万元,对广场户外环境、外立面及内部环境、结构布局实施全面调整改造。同期,在青岛中山路商业街南端开出海信广场金座购物中心,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是青岛首家高级服饰专营店。 至2005年底,青岛海信广场经营各类品牌300余个,其中世界知名品牌占有率超过50%。以2万平单店经营面积实现年营业额4.6亿元,利税1700万元,成为青岛市十大零售企业之一。当年,海信被推选为中国高级百货店联谊会轮值主席单位。 直面“内战”之外,海信开始谋划走出山东,以外拓姿态寻找新增量,更大的野心在省外酝酿。
 
 Part 02.从区域龙头到跨省扩张
 高端底色不改
 
 
 这边厢,海信在天津完成从“单店拓荒”到“城市更新参与者”的跃迁。那边厢,在长沙,实现从“高端百货”到“文旅商业综合体”的蜕变。
 1在天津:“单店拓荒”到“城市更新参与者”
 2005年11月,海信北上天津,投资1.8亿打造海信(天津)国际购物中心,以5.8万㎡体量、3000㎡“天津第一中庭”震动华北商圈。彼时,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亲赴签约现场,强调该项目是集团“从家电跨界高端商业”的战略延伸,并计划以此为基础进军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由此,海信成为首家进人天津高档百货业的外来商业企业,同时也是青岛第一家省外扩张的商业企业。 海信(天津)国际购物中心,为海信广场与天津华信商厦有限公司合作项目,为天津地标建筑——信达广场的裙楼部分,分地上6层、地下2层。 筹备2年,定位“天津顶级奢侈品殿堂”,海信(天津)国际购物中心在2007年建成开业,为天津引进了GUCCI、PRADA、FENDI、LOEWE等多个一线奢侈品牌,打破了天津高端市场由老牌商场(如友谊商场、伊势丹)垄断的局面,首次将“国际奢侈品牌集群”模式引入华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