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9-8 10: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亦庄“造”火箭
星级荣耀的毛洪涛、零壹空间的舒畅、蓝箭航天的张昌武、翎客航天的胡振宇……开发区7家火箭企业的创始人无一例外都是年轻人,他们中最大的是“70后”,被誉为火箭少年的胡振宇是“90后”,22岁就开始创业,其他人都是“80后”,这群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年轻人有着同一个梦想,那就是踏上中国民营航天的“星辰大海”之路。
降低民营航天的研发成本
现如今,年轻人创业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尤其是民营航天领域,这两年青年才俊更是不在少数。北京灵动飞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吴刚就是其中之一。
走进位于开发区科创十三街的灵动飞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不大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忙碌着自己手头的工作,吴刚就是这时候露面的。身着一件印有火箭元素的白衬衫,头上的一撮头发不羁的翘在那里,很难让人想象他是一家企业的负责人。然而一张嘴,你就能发现他对民营航天领域有着精准的眼光与定位,对于自己的目标也相当明确。
“航天发展,动力先行。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充分整合国内发动机研制生产资源及人才。以创新驱动发展,助力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建设以及全球商业航天灵活发展。”吴刚说。明确的目标以及对市场充分的认知,让刚刚创业的灵动飞天就找准了方向。“我们不做火箭,专门做航天动力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吴刚说。
与市面上的火箭团队多为技术出身不同,灵动飞天的创始团队并不是研发人员,而是由军贸市场从业经历的高级管理人才组成。说起创办民营航天企业,创始人吴刚充满自豪感,吴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军贸公司保利科技,从事军贸市场工作。正是这样的环境让他看到了国家对军民融合的重视程度,以及这几年民营航天产业的发展态势。
就仿佛有一个人天天在你眼前告诉你,跳出来吧,跳出来就能成功。对于这个行业的了解,让吴刚特别关注民营航空企业的发展。在一次偶然机会,他和大学同学熊飞闲聊时,谈起国家对民营航空产业的支持,两个人一拍即合,打算创办自己的企业。
于是,2017年吴刚与熊飞一起创办了灵动飞天。由于不是专业人才,创业之初吴刚也遇到了不少难题。于是吴刚一次又一次去拜访行业专家,终于组建了现在的队伍。
今年7月,灵动飞天研制的商业小卫星姿轨控发动机地面试车获得成功。这款发动机是小推力肼分解发动机,主要用于卫星的姿态控制、轨道调整等关键任务。几天后,由灵动飞天研发的我国民营航天最大口径的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方案在中高协科技成果转化委员会顺利通过了方案评审。该型发动机是我国民营航天企业目前研发的最大口径固体火箭发动机。“现如今我国民营航天领域刚刚起步,大家都说这是一个‘烧钱’的行业,这也就意味着低成本的动力系统能够加速产业的发展,这也是我们的目标。”吴刚说。
正如他所说的,灵动飞天研发的动力系统对大幅降低商业航天运载火箭的成本、拓宽商业火箭型谱意义重大,为我国商业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而这还是灵动飞天走的第一步,未来,依托于开发区完善的产业链,吴刚希望能够降低整个民营航天领域的研发成本,为产业发展“加速助力”。“开发区提出的一体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其实和我们公司的发展目标非常吻合,并且开发区还是目前国内少有的,同时包含国内外‘高精尖’技术的重要集合点,所以选择这里既可以发展企业也可以进行行业交流,是双赢的事情。”
从航天“国家队”走出的创业人
走进位于经开大厦的星途探索,不大的办公空间里坐着不少人,这家去年刚刚成立的“新公司”氛围异常活跃,梁建军正站在办公区一角的工位上低头和员工讨论着什么。看到记者的到来,梁建军仿佛才意识到已经到了约定的时间。
这几年,商业航天的池水被不少“外来人”搅动着,让更多体制内的人看到了实现航天梦的另外一条路径,梁建军就是其中一个。在军民融合的政策推动下,他决定走出体制,2017年创建了星途探索公司。
梁建军是火箭军工程大学机电工程专业硕士,在火箭军装备研究院工作近17年,离开原本稳定的工作这件事,他做得毅然决然,但身边很多人都不理解。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为什么要去做这种看不到未来的行业。但梁建军对于未来商业航天的发展却异常看好。“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为中国商业航天的生力军,为民营航天的发展做一些自己的贡献。”谈到未来的发展目标梁建军这样说到,“近两年还是会继续深耕亚轨道实验平台,到第三年会推出具备入轨能力的运载火箭,完成这个里程碑后,下一步我们将会投入液体运载火箭的研发。”
参观采访中,一款直径1米、总长达到7米多,以蓝色、白色为主色调的火箭模型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梁建军告诉记者这就是星途探索今年底准备发射试飞的“XT-1运载火箭”,目前亚轨道运载火箭总体技术方案已于今年5月通过评审,可正式开展后续的研发和测试,预计年底完成火箭发射的首飞任务。
“我们现在已经受到了众多投资机构的关注,今年初获得翊翎资本、共青城七熹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梁建军告诉记者。
如今,开发区已然聚集了蓝箭航天、星际荣耀、零壹空间等众多企业,梁建军表示,落户开发区,在这里实现蓝天梦,也正是因为这里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开发区的定位是高精尖产业的主阵地,整个的产业环境非常好,对企业的鼓励和扶持政策非常多;另一方面,从整个航天产业创业企业的聚集度来看,基本上目前国内的商业运载创业企业都聚集在了开发区,这一点对于企业发展交流也很有帮助。”梁建军说。
打造商业航天的亦庄品牌
记者和张昌武的采访定在了周四上午11时到11时15分,而在此之前和之后的时间他都要参与两个非常重要的研发会议,“在海绵里挤时间”是张昌武的日常,简单的寒暄之后,张昌武很快调整状态进入专访。
四年前,金融行业出身的张昌武注意到了民营航天这片蓝海,凭着敏锐的市场直觉和经验,他嗅到了这里的巨大商机,因此毅然创业,成立组建了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和他共同创业的还有来自国家专业航天研究院所有着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研制经验的几位工程师,2015年一支既具备市场属性又充分以技术为驱动的企业应运而生,也成为了国内最早的民营火箭研制企业。
“在过去三年,应该说我们立足于北京亦庄整个行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蓝箭航天也得到了一个快速的发展,现在我们研制的液氧甲烷的发动机开创了国内液氧甲烷发动机的一个先河,填补了我们国家在液氧甲烷发动机的一个空白。”张昌武说。
两个月前,张昌武和他的团队从经开大厦搬入这座由开发区管委会协调的独栋办公楼,张昌武的座位位于公司五层,让记者惊讶的是,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兼CEO,他不仅没有独立办公室,还和公司的其他同事分享着一张三开的办公桌,桌上堆满了各部门送来的文件,张昌武熟练地翻阅文件并逐一签字。“我们公司都是扁平化的,这里工作的百分之八十基本都是工程师,我们只有业务属性,而没有所谓的职务关系。”面对记者他解释道。紧邻办公桌,一张简易折叠床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随即在公司的角角落落,记者看到了一张又一张这样的折叠床,在蓝箭航天的研发办公室里,是24小时都有人的,因此折叠床也就成了必需品。张昌武的家在北四环,他一天平均待在办公室的时间有十二三个小时,现在到了攻坚阶段,更是常常加班到凌晨。
张昌武说,航天历来就有特别能吃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这些都是他在原来从事金融行业里面不曾被感染到的精神,其实是航天人这个群体慢慢激发了他对航天的热爱,让他这样一个后来进入的航天人也有了一种使命感:如何利用原来在其他领域的经验给航天带来一些新的元素和风气,给未来新的商业航天企业发展探索出一种新的模式。
聊起为什么要在开发区扎根,张昌武开玩笑道:“我其实住的离亦庄很远很远,我住在北四环,所以每天到亦庄来基本上就跟出差的状态一样,我到亦庄的整个时间其实早班机到上海差不多九点钟也到了,为什么我们还是毅然决然地要在亦庄发展,我觉得这也是亦庄目前对中国商业火箭领域来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管是人才的集聚优势,还是我们对于航天新型制造领域的政策都有一些青睐优势。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够立足于亦庄,把中国的商业火箭能够从亦庄推出去,然后打造出亦庄的一个新品牌。尤其是中国航天在过去60多年积累起来的一个巨大品牌,我们不仅不能给中国航天丢脸,还要创新突破,在新的民营航天领域打造自己的品牌,并将这个品牌推出亦庄,推向世界,与世界一流的商业航天企业对标。”
让火箭助力无人物流
9月6日9点多,零壹空间掌舵人舒畅在微信里更新了一条朋友圈:火箭倒计时发射天数终于把1排到了前边,这标志着零壹空间的第二枚商用亚轨道火箭即将发射。
如果说5月17日零壹空间自主研发OS-X商业火箭点火升空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解决了有或无的问题,那么,即将到来的第二次火箭发射预示着零壹空间将迎来常态化发展,夯实了基础,也离舒畅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有人说零壹空间是一家做无人物流的公司,只不过我们的物流是往天上去的,然后送的东西是卫星以及未来可能的空间站的货物。”舒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A点到B点,搭乘火箭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现实。
在火箭筑梦的路上,舒畅走得踏实而沉稳。2010年3月,舒畅应聘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的航天产业基金做实习生,本来不招应届生的航天产业基金在9月给他发了offer。在这个创业团队的三年时间里,使舒畅在对航天领域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
再好的职场势头也无法撼动初心。2014年11月,国家政策明确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卫星市场,中国的卫星市场完全放开了——任何人都可以造卫星,申请发射,去太空,没有障碍。舒畅最初“做火箭”的想法慢慢清晰起来。
长期以来,中国的火箭主要服务于军方及**,商用火箭发射服务商缺失,微小卫星持续规律发射是个难题。另一方面,现有的发射费用一直居高不下,对于民营卫星企业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在舒畅看来,未来民营微小卫星企业激增是必然,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但发射资源的增速有限,这就是机会。舒畅在做投资时就收到过不少卫星创业公司的申请,大家都在讲:“我要通过与SpaceX合作……”
都做卫星,谁做火箭?总不能全世界的卫星都拿到SpaceX去发射吧?
2015年8月,舒畅在开发区注册了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定位于为商用微小卫星等小型航天器提供专享发射服务,做搭载微小卫星的火箭。理清了各种头绪之后,舒畅带领零壹空间开始了小步快跑。
现如今,零壹空间已经累计完成四轮融资,融资总额近8亿元。在业务上,舒畅明确了三大方向:M系列商业运载火箭,实现高频、低成本、常态化的微小卫星入轨发射服务;X系列飞行试验平台,为科研、运输提供运载器解决方案;电子和动力产品的配套及定制服务。
这些实实在在的内容让舒畅的“火箭梦”更上一层楼。舒畅说,开发区汇集了众多航空航天产业人才和丰富的上下游产业链,这为零壹空间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将立足开发区,按照既定的路线图走好发展之路。
长期来看,舒畅还有更大的愿景。在研发液体燃料火箭的同时,零壹空间将同步推进火箭回收技术。舒畅认为,这一路径的必然结果是“地面到地面”的货物运输、人员运输。未来,希望零壹空间将商用火箭打造成为重要的运输载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