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19831127lm

[网友活动] 亦庄 随拍 8.1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8 10: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零壹空间今天再发一枚探空火箭

         
  9月7日,北京零壹空间自主研发的第二枚商用亚轨道火箭OS-X1火箭将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发射,这是零壹空间火箭首次进入国家发射场。

  此次试验的发动机为零壹空间首型OS-M系列运载火箭的三级发动机,为OS-M运载火箭提供发射动力。

  OS-M运载火箭为四级固体发动机串联运载火箭,是零壹空间OS-M系列运载火箭的首型产品。火箭全长19米,起飞重量20吨。据介绍,该系列运载火箭具有发射周期短、发射成本低的特点,可针对不同轨道类型和轨道高度需求,提供定制化方案。

  零壹空间成立于2015年8月,是一家为商用微小卫星等小型航天器提供专享发射服务的商业火箭公司。今年1月,零壹空间获得前海梧桐并购基金领投的2亿元A+轮融资;8月宣布获得由中金佳泰基金领投的近3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5月17日,由北京零壹空间自主研制的商业亚轨道火箭OS-X暨“重庆两江之星”号,在中国西北某基地点火升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8 10: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蓝箭航天运载火箭四季度升空

         

  8月20日,由民营航天企业北京蓝箭航天研发的运载火箭“朱雀一号”已经完成总装,拟于四季度发射。

  “朱雀一号”属三级固体运载火箭,箭体直径1.35米,总长19米,起飞重量27吨,起飞推力45吨。

  “朱雀一号”顺利完成总装并正式进入发射准备阶段,意味着中国民营航天首次走通了运载火箭研制和发射流程中的全部研制验证环节、供应链配套环节、各项体系环节和大部分行政审批环节,并能够完成运载火箭从零部组件、单机、系统到全箭总装测试的全部集成工作。

  另外,蓝箭航天研发的发动机瞄准航天技术的发展方向,采用液氧和甲烷推进剂,设计使用次数为10次以上,未来将达到百次级。民营航天企业蓝箭航天通过技术攻关、工艺改进,使发动机可靠性更高、成本更低。目前,大型液氧甲烷发动机已完成全部设计工作,正在进行零部件制造,计划年底开展发动机全系统热试车,2019年底完成研制工作。

  在动力系统上,民营火箭“朱雀二号”将选择“80+10”的最优技术路线。其中,80吨发动机通用于火箭一级和二级,10吨级发动机通用于火箭二级和三级,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可达4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2吨。民营火箭“朱雀二号”计划在2020年实现火箭首飞,将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有益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8 10: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营商业航天从北京亦庄起飞

         

  “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9月6日,即将登机回京的星级荣耀创始人毛洪涛对依然沉浸在兴奋中的小伙伴们说。此前一天,也就是 9月5日,他们刚刚开创了中国民营航天的一个新历史——代号为双曲线1Z的固体亚轨道探空火箭成功携带三颗商业卫星升空,这是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首次搭载商业卫星发射。正如毛洪涛所言,这仅仅是民营火箭企业发力的开始,区内企业零壹空间也宣布,其第二枚商用亚轨道火箭也将在9月初升空,而就在前几天,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朱雀一号”运载火箭也已经总装完毕,拟于10月发射……

  对此,媒体纷纷报道,中国民营航天挂上“高速挡”、中国版马斯克现身,甚至是中国“Mojave”悄然萌发。Mojave,这个美国洛杉矶东部小镇、私人航天重镇,因聚集了众多知名私人航天公司而闻名全球。

  同时,这些报道无一例外都不约而同提到了同一个名字——北京亦庄,也就是这些企业的总部所在地,这里集聚了7家民营火箭公司,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多发火箭从这里起飞,直射苍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8 10: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产业链加速产业化

  如果说距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近可以带来人才引进的优势,那么良好的产业聚集是帮助企业走向产业化的催化剂。

  今年2月2日,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在酒泉发射中心亲眼见证了自己的私人卫星“风马牛1号”被长征二号丁火箭送上太空的瞬间。

  帮助冯仑实现这个梦想的正是翎客航天和同在开发区的零重空间。

  胡振宇坦言,从体量上来说,这个卫星属于立方星,就像一个鞋盒。

  “受商用无线电频段管理的限制,中国首颗私人卫星未能实现当初计划的让观众花1元/分钟看来自太空的直播,但起码是开了个头,为后续的私人卫星运作蹚了一条路。”零重空间董事长兰利东向本报表示。

  一次探索性的应用牵出了一条民营航天产业链上需要的各个要素。需求:上游是卫星作为媒介能提供的服务;火箭为卫星提供的运载方式;供应链涉及到卫星与火箭的组装与生产。

  兰利东认为,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会降低商业火箭的发射成本和卫星的使用成本,而且卫星也将带给用户更多元化的体验。

  另一层面,卫星作为基础设施,为互联网、物联网、地图、地质信息、遥感信息、通信服务、数据传输等提供服务。未来,随着万物互联的成熟,将需要越来越多的卫星(LEO轨道的卫星)提供服务。

  零重空间9月5日进行的这次卫星返回试验,也为立方星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提供可能。目前,零重空间已经实现在10个月时间内为用户提供卫星应用的“保姆式”服务的能力,从用户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分析提供设计与选型、原型测试、正样件测试,再到卫星发射,提供卫星平台与地面服务等。随着产能的扩大,立方星的综合研制成本将有望降低到50万元/U的水平。

  这种类似于标准化的流程的出现也印证了市场上越来越多的需求。据了解,今年4月,零重空间与华讯方舟集团共同宣布将打造“灵鹊”遥感星座计划,首发两颗实验验证卫星预计将于11月底前发射。

  灵鹊星座初期计划由132颗6U立方星构成,光学分辨率优于4米,分别运行在50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SSO)与低地球轨道(LEO)上。未来,该星座规划增加卫星数量至378颗,届时将实现对热点区域10分钟重访的准实时观测效果,使所获得数据更好用、更易用,满足各类遥感数据服务需求。

  成立于2017年的零重空间初创元年实现了销售额1000万元,2018年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成立了多家分公司,在更大的市场上实现布局。

  作为民营航天产业链条中的上游企业,零重空间的发展无疑是反映产业受关注程度的“晴雨表”。

  “火箭发射市场和卫星市场相互成就。”在蓝箭航天董事长张昌武看来,卫星市场不可估量。“将来有越来越多的卫星应用,就有越来越多的卫星,有越来越多的卫星就需要越来越多的火箭发射服务。”张昌武说,未来五年,中国卫星发射的需求、增长速度比国外还要快一些。

  蓝箭航天将于10月用自主研发的“朱雀一号”火箭运送“未来号”卫星至SSO(太阳同步轨道)预定轨道。“未来号”是蓝箭航天为央视综合频道《加油!向未来》第三季节目定制的专属微小卫星,用于满足栏目组的空间在轨科学实验任务需求。根据此前发布的消息,蓝箭航天接洽了多项卫星发射任务,包括来自国外的订单。

  张昌武表示,现在是国内商业航天企业最好的一个时代,过去的60年,在我国航天产业发展过程中,体制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其实,航天产业链并不是外界印象中的封闭而又神秘,它跟很多民间工业,比如航空、船舶或其他的重工业有诸多交集,而北京亦庄在产业链方面显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其产业金融平台作用亦不可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8 10: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亦庄“造”火箭

         

  星级荣耀的毛洪涛、零壹空间的舒畅、蓝箭航天的张昌武、翎客航天的胡振宇……开发区7家火箭企业的创始人无一例外都是年轻人,他们中最大的是“70后”,被誉为火箭少年的胡振宇是“90后”,22岁就开始创业,其他人都是“80后”,这群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年轻人有着同一个梦想,那就是踏上中国民营航天的“星辰大海”之路。

  降低民营航天的研发成本

  现如今,年轻人创业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尤其是民营航天领域,这两年青年才俊更是不在少数。北京灵动飞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吴刚就是其中之一。

  走进位于开发区科创十三街的灵动飞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不大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忙碌着自己手头的工作,吴刚就是这时候露面的。身着一件印有火箭元素的白衬衫,头上的一撮头发不羁的翘在那里,很难让人想象他是一家企业的负责人。然而一张嘴,你就能发现他对民营航天领域有着精准的眼光与定位,对于自己的目标也相当明确。

  “航天发展,动力先行。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充分整合国内发动机研制生产资源及人才。以创新驱动发展,助力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建设以及全球商业航天灵活发展。”吴刚说。明确的目标以及对市场充分的认知,让刚刚创业的灵动飞天就找准了方向。“我们不做火箭,专门做航天动力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吴刚说。

  与市面上的火箭团队多为技术出身不同,灵动飞天的创始团队并不是研发人员,而是由军贸市场从业经历的高级管理人才组成。说起创办民营航天企业,创始人吴刚充满自豪感,吴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军贸公司保利科技,从事军贸市场工作。正是这样的环境让他看到了国家对军民融合的重视程度,以及这几年民营航天产业的发展态势。

  就仿佛有一个人天天在你眼前告诉你,跳出来吧,跳出来就能成功。对于这个行业的了解,让吴刚特别关注民营航空企业的发展。在一次偶然机会,他和大学同学熊飞闲聊时,谈起国家对民营航空产业的支持,两个人一拍即合,打算创办自己的企业。

  于是,2017年吴刚与熊飞一起创办了灵动飞天。由于不是专业人才,创业之初吴刚也遇到了不少难题。于是吴刚一次又一次去拜访行业专家,终于组建了现在的队伍。

  今年7月,灵动飞天研制的商业小卫星姿轨控发动机地面试车获得成功。这款发动机是小推力肼分解发动机,主要用于卫星的姿态控制、轨道调整等关键任务。几天后,由灵动飞天研发的我国民营航天最大口径的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方案在中高协科技成果转化委员会顺利通过了方案评审。该型发动机是我国民营航天企业目前研发的最大口径固体火箭发动机。“现如今我国民营航天领域刚刚起步,大家都说这是一个‘烧钱’的行业,这也就意味着低成本的动力系统能够加速产业的发展,这也是我们的目标。”吴刚说。

  正如他所说的,灵动飞天研发的动力系统对大幅降低商业航天运载火箭的成本、拓宽商业火箭型谱意义重大,为我国商业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而这还是灵动飞天走的第一步,未来,依托于开发区完善的产业链,吴刚希望能够降低整个民营航天领域的研发成本,为产业发展“加速助力”。“开发区提出的一体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其实和我们公司的发展目标非常吻合,并且开发区还是目前国内少有的,同时包含国内外‘高精尖’技术的重要集合点,所以选择这里既可以发展企业也可以进行行业交流,是双赢的事情。”

  从航天“国家队”走出的创业人

  走进位于经开大厦的星途探索,不大的办公空间里坐着不少人,这家去年刚刚成立的“新公司”氛围异常活跃,梁建军正站在办公区一角的工位上低头和员工讨论着什么。看到记者的到来,梁建军仿佛才意识到已经到了约定的时间。

  这几年,商业航天的池水被不少“外来人”搅动着,让更多体制内的人看到了实现航天梦的另外一条路径,梁建军就是其中一个。在军民融合的政策推动下,他决定走出体制,2017年创建了星途探索公司。

  梁建军是火箭军工程大学机电工程专业硕士,在火箭军装备研究院工作近17年,离开原本稳定的工作这件事,他做得毅然决然,但身边很多人都不理解。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为什么要去做这种看不到未来的行业。但梁建军对于未来商业航天的发展却异常看好。“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为中国商业航天的生力军,为民营航天的发展做一些自己的贡献。”谈到未来的发展目标梁建军这样说到,“近两年还是会继续深耕亚轨道实验平台,到第三年会推出具备入轨能力的运载火箭,完成这个里程碑后,下一步我们将会投入液体运载火箭的研发。”

  参观采访中,一款直径1米、总长达到7米多,以蓝色、白色为主色调的火箭模型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梁建军告诉记者这就是星途探索今年底准备发射试飞的“XT-1运载火箭”,目前亚轨道运载火箭总体技术方案已于今年5月通过评审,可正式开展后续的研发和测试,预计年底完成火箭发射的首飞任务。

  “我们现在已经受到了众多投资机构的关注,今年初获得翊翎资本、共青城七熹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梁建军告诉记者。

  如今,开发区已然聚集了蓝箭航天、星际荣耀、零壹空间等众多企业,梁建军表示,落户开发区,在这里实现蓝天梦,也正是因为这里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开发区的定位是高精尖产业的主阵地,整个的产业环境非常好,对企业的鼓励和扶持政策非常多;另一方面,从整个航天产业创业企业的聚集度来看,基本上目前国内的商业运载创业企业都聚集在了开发区,这一点对于企业发展交流也很有帮助。”梁建军说。

  打造商业航天的亦庄品牌

  记者和张昌武的采访定在了周四上午11时到11时15分,而在此之前和之后的时间他都要参与两个非常重要的研发会议,“在海绵里挤时间”是张昌武的日常,简单的寒暄之后,张昌武很快调整状态进入专访。

  四年前,金融行业出身的张昌武注意到了民营航天这片蓝海,凭着敏锐的市场直觉和经验,他嗅到了这里的巨大商机,因此毅然创业,成立组建了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和他共同创业的还有来自国家专业航天研究院所有着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研制经验的几位工程师,2015年一支既具备市场属性又充分以技术为驱动的企业应运而生,也成为了国内最早的民营火箭研制企业。

  “在过去三年,应该说我们立足于北京亦庄整个行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蓝箭航天也得到了一个快速的发展,现在我们研制的液氧甲烷的发动机开创了国内液氧甲烷发动机的一个先河,填补了我们国家在液氧甲烷发动机的一个空白。”张昌武说。

  两个月前,张昌武和他的团队从经开大厦搬入这座由开发区管委会协调的独栋办公楼,张昌武的座位位于公司五层,让记者惊讶的是,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兼CEO,他不仅没有独立办公室,还和公司的其他同事分享着一张三开的办公桌,桌上堆满了各部门送来的文件,张昌武熟练地翻阅文件并逐一签字。“我们公司都是扁平化的,这里工作的百分之八十基本都是工程师,我们只有业务属性,而没有所谓的职务关系。”面对记者他解释道。紧邻办公桌,一张简易折叠床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随即在公司的角角落落,记者看到了一张又一张这样的折叠床,在蓝箭航天的研发办公室里,是24小时都有人的,因此折叠床也就成了必需品。张昌武的家在北四环,他一天平均待在办公室的时间有十二三个小时,现在到了攻坚阶段,更是常常加班到凌晨。

  张昌武说,航天历来就有特别能吃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这些都是他在原来从事金融行业里面不曾被感染到的精神,其实是航天人这个群体慢慢激发了他对航天的热爱,让他这样一个后来进入的航天人也有了一种使命感:如何利用原来在其他领域的经验给航天带来一些新的元素和风气,给未来新的商业航天企业发展探索出一种新的模式。

  聊起为什么要在开发区扎根,张昌武开玩笑道:“我其实住的离亦庄很远很远,我住在北四环,所以每天到亦庄来基本上就跟出差的状态一样,我到亦庄的整个时间其实早班机到上海差不多九点钟也到了,为什么我们还是毅然决然地要在亦庄发展,我觉得这也是亦庄目前对中国商业火箭领域来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管是人才的集聚优势,还是我们对于航天新型制造领域的政策都有一些青睐优势。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够立足于亦庄,把中国的商业火箭能够从亦庄推出去,然后打造出亦庄的一个新品牌。尤其是中国航天在过去60多年积累起来的一个巨大品牌,我们不仅不能给中国航天丢脸,还要创新突破,在新的民营航天领域打造自己的品牌,并将这个品牌推出亦庄,推向世界,与世界一流的商业航天企业对标。”

  让火箭助力无人物流

  9月6日9点多,零壹空间掌舵人舒畅在微信里更新了一条朋友圈:火箭倒计时发射天数终于把1排到了前边,这标志着零壹空间的第二枚商用亚轨道火箭即将发射。

  如果说5月17日零壹空间自主研发OS-X商业火箭点火升空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解决了有或无的问题,那么,即将到来的第二次火箭发射预示着零壹空间将迎来常态化发展,夯实了基础,也离舒畅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有人说零壹空间是一家做无人物流的公司,只不过我们的物流是往天上去的,然后送的东西是卫星以及未来可能的空间站的货物。”舒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A点到B点,搭乘火箭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现实。

  在火箭筑梦的路上,舒畅走得踏实而沉稳。2010年3月,舒畅应聘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的航天产业基金做实习生,本来不招应届生的航天产业基金在9月给他发了offer。在这个创业团队的三年时间里,使舒畅在对航天领域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

  再好的职场势头也无法撼动初心。2014年11月,国家政策明确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卫星市场,中国的卫星市场完全放开了——任何人都可以造卫星,申请发射,去太空,没有障碍。舒畅最初“做火箭”的想法慢慢清晰起来。

  长期以来,中国的火箭主要服务于军方及**,商用火箭发射服务商缺失,微小卫星持续规律发射是个难题。另一方面,现有的发射费用一直居高不下,对于民营卫星企业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在舒畅看来,未来民营微小卫星企业激增是必然,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但发射资源的增速有限,这就是机会。舒畅在做投资时就收到过不少卫星创业公司的申请,大家都在讲:“我要通过与SpaceX合作……”

  都做卫星,谁做火箭?总不能全世界的卫星都拿到SpaceX去发射吧?

  2015年8月,舒畅在开发区注册了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定位于为商用微小卫星等小型航天器提供专享发射服务,做搭载微小卫星的火箭。理清了各种头绪之后,舒畅带领零壹空间开始了小步快跑。

  现如今,零壹空间已经累计完成四轮融资,融资总额近8亿元。在业务上,舒畅明确了三大方向:M系列商业运载火箭,实现高频、低成本、常态化的微小卫星入轨发射服务;X系列飞行试验平台,为科研、运输提供运载器解决方案;电子和动力产品的配套及定制服务。

  这些实实在在的内容让舒畅的“火箭梦”更上一层楼。舒畅说,开发区汇集了众多航空航天产业人才和丰富的上下游产业链,这为零壹空间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将立足开发区,按照既定的路线图走好发展之路。

  长期来看,舒畅还有更大的愿景。在研发液体燃料火箭的同时,零壹空间将同步推进火箭回收技术。舒畅认为,这一路径的必然结果是“地面到地面”的货物运输、人员运输。未来,希望零壹空间将商用火箭打造成为重要的运输载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9 13:49 , Processed in 0.035008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