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入地
午间的阳光射进隧道建设指挥部盾构工区办公楼时,中铁十四局盾构分部项目经理徐恒吉的手机屏幕亮起,一条简短的信息跃入眼帘——儿子高考取得佳绩。5年来,这位山东汉子跨越600多公里,扎根在陌生的芜湖江畔。
“我和儿子都经历了一场大考。”徐恒吉抬眼望向窗外隧道繁忙的北出入口方向,笑容里浸着江风磨砺后的坚韧,“不同的是,他的考场在笔尖沙沙的教室,我的考场,在这暗流涌动的江底”。
2019年11月6日,沉寂的江北无为大堤下,一声开工号角刺破长空,芜湖龙湾长江隧道建设正式启动。
蓝图铺展,豪情满怀。然而,迎接徐恒吉和1000多名建设者的并非坦途,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口中“目前长江上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盾构隧道”。
长江大拐弯处,建隧穿江,谈何容易?2019年底,刚到达芜湖的徐恒吉细细研读了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设计方案等,分析重难点——
隧道全长6千米,其中盾构段近4千米,需一次性长距离穿越近1800米的基岩段。
最大水深75米,最高水压约7.5巴,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要承受7.5公斤的重量。
穿越10余种软硬不均的混合地层,不仅有黏性如胶泥的泥质粉砂岩地层,还有硬度高达113.4兆帕的石英砂岩地层。
一条35米的断层破碎带及近120米影响带,岩体破碎、自稳性极差,易引发江底冒浆、掌子面坍塌等重大风险。
在长江南岸江滩600米范围内,探测地层含有甲烷可燃气体,稍有不慎可能引发中毒、爆燃火灾。
……
这哪是在挖隧道?分明是在挑战极限!
纵有千难万险横亘于前,决心却如江底磐石,岿然不移。在院士专家团队指导下,徐恒吉和同事们开始为定制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而劳心,团队反复论证,不断优化方案,力求将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周全。
心血浇灌,终见利器出世。陆续从长沙、广州下线的两台盾构机如“钢铁巨龙”,一次性可开挖断面超5层楼高,具备滚刀齿刀互换、主驱动伸缩、有害气体探测等先进功能,是世界上顶尖的智能掘进设备之一。
尤为点睛的是,巨大刀盘之上,简约大气的涂装烙印着芜湖千年图腾——“鸠兹鸟”,寄托古老祝福,注入磅礴力量。
经精密组装、刀盘下井,2021年9月、2022年4月,两台盾构机转动刀盘,先后从江北向着深不可测的江底进发,正式开启“双龙穿江”的震撼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