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8-18 15: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动作频频的海宁,“融杭”发展从“配角”上升为“主角”。
2007年,海宁成立“接沪融杭领导小组办公室”,直到2016年,海宁一直在提“接沪融杭”战略。
不过,这一持续十年之久的先“接沪”再“融杭”的称谓,在2016年海宁出台的“十三五”规划中悄然发生了变化——“接沪融杭”已改为“融杭接沪”,并列入海宁未来五年发展的五大战略的第二位。
在2016年8月30日海宁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闭幕会上,海宁市委书记朱建军似乎给出了“答案”。他指出,深度融入杭州都市区是海宁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的根本所在。
同时,他还强调,“融杭接沪”是海宁今后谋求更大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6年4月29日新任海宁市委书记的朱建军,上任后,第一站调研就选择了海宁连接杭州的重要节点镇之一的长安镇(高新区),他要求长安镇(高新区)真正成为“融杭”新桥梁,推动真正融入杭州。
在不久前召开的海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分组讨论上,朱建军又要求作为海宁市连接杭州的另一重要节点镇许村镇,全力推进与余杭区域战略合作开发,敞开融入杭州的“西大门”。
在海宁市发展和改革局制订的《海宁市融杭接沪“十三五”规划》中,更是大篇幅地谈“融杭”工作,并明确海宁未来城市定位:杭州城市区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紧抓杭州‘两区两会’契机,深度融入杭州地铁走廊、钱塘江走廊,加快步入轨交同城时代,推进一体化功能布局,加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力争实现无缝对接,使海宁成为杭州城市区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看来,“融杭”的“提前”是海宁有意而为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