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家印哥

[江城资讯] 应景来一个:武汉市中心城区渍水风险图,愿大家出行顺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 21: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渍水这件事情政府不应该老画饼海绵城市,地下管道这个工程不是一年两年能够解决的,现在城市在搞大建设本来就是反对的嫉妒的比支持的多,老是淹水会让舆论非常不利,应该对重点路段给一个短期解决方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 21: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好像北上广深不淹水样的,至少广州淹起来武汉也望尘莫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 22: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年下,每年淹,每年都是N年一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 11: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图,这个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 13:30: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必须搞深隧工程,尽快论证上马吧,光谷,王家墩可以先试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 15: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汉口老城区和青山区的路网密集合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 18: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本还是要这星期去武汉出差的,阴差阳错没去成,没想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 19:24: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家帝都,一场雨,都能死人,我们望尘莫及啊。当然不能比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3 09: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淡淡忧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12: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allone 于 2016-6-3 12:27 编辑

对于前几天的暴雨导致光谷人民看海的问题,武汉规划局旗下微信公众“2049城市沙龙”号给出了回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12: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中之一,借用“市民建议”,提出了对现有排水管网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受今年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6月1日武汉市遭遇了今年最强暴雨,暴雨导致武汉城区数十处地段出现内涝,重灾区集中在洪山区华中农业大学和光谷三环线附近

有很多市民还在积水处还看到了蛇、鱼等小动物,相当的热闹。据武汉市水务部门通报,受排水设施不完善、施工工地等因素的影响,主要街道雄楚大街沿线、东湖高新光谷大道三环线周边等20余处地段出现渍水。

▲光谷某“重灾区”

▲华中科技大学“大瀑布”

看到这样的场景,小编也同样深陷焦虑。然而小编近日收到了一封来自武汉技师学院教师、市政府布衣参事胡全志的邮件,标题中“雨水收集利用”让小编眼前一亮,下面和大家分享原文:

武汉市是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单位,今年8月,我市出台《武汉市城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在这个导则里,地面、道路、屋顶雨水利用都有明确的规划指引,可是,高架道路的雨水回收利用却语焉不详,相关实施部门出台的部门性导则也未能体现,由此看来,相关方面对高架桥桥面雨水的利用还存在认识不充分,既然地面道路以及屋顶雨水均有利用价值,那么,高架桥桥面雨水应视同地面道路和屋顶雨水利用。


我市桥下空间绿化,主要体现景观功能,对“海绵城市”建设而言,实质上颇有不足,甚至是违背“海绵城市”建设原则。其一,我市高架桥下的绿化带,基本上是在原硬覆盖(水泥)路面上围砌而成,绿化带底部与地下土壤相隔一层厚厚的水泥路面,不能透水。其二,桥面雨水排水设计往往是直通路面或埋设在地下的下水道,天然雨水利用极其有限,日常需要大量人工灌溉,植物生长不良,维护成本较高。

2015年8月,市园林和林业局拟出台《武汉市海绵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导则(试行)》,导则中有这样一段表述:“老旧社区宜考虑建筑墙体绿化,立交桥、高架桥宜考虑桥柱绿化,其他具备条件的建构筑物可建设立体绿化,以减缓雨水径流。”殊不知,高架桥、立交桥桥柱绿化怎么可能减缓雨水径流,桥柱均被桥面遮盖,连阳光都难以照射,又何来雨水径流?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和高架桥与屋顶、路面具有同一属性的特点,提出相关参考建议:

(一)市水务局、规划局、城建委、城管委、园林和林业局以及桥梁建设、维护职能部门联合研究制定高架桥桥面雨水积蓄、净化、利用的长效实施方案和相关技术标准,将桥面雨水利用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纳入规划体系。

(二)遵循“海绵城市”原则,合理利用高架桥桥面天然雨水,在桥下建有绿化带的地方,增建外形美观的架空或半地埋式雨水储蓄箱(罐)以及隐形取水、喷灌设施,收集储存桥面雨水,用于桥下绿化喷灌。

(三)桥面雨水收集器的设计原则是不影响桥下空间美观,尽量贴近桥墩,有墩孔的可装在墩孔间,充分利用空间,从桥上雨水管接入,初雨弃流,导入有过滤设施的箱体。箱体设计可采用与绿化带相协调的动、植物造型,也可以是其他景观性的特异造型;材质可用不锈钢及塑料类。

(四)收集的雨水可就近用于绿化灌溉,也可用于清洗路面及其它公共设施。

除高架桥雨水利用外,我市还应注重山体雨水的收集利用,如龟山、蛇山,看上去利用价值不大,实则不然,可组织适当规模的勘察。以龟山为例,龟山占地35公顷,植被覆盖31公顷,据附近居民介绍,以前龟山上有很多山泉眼,有的就是一个水潭,有的是小小的溪流沿山势而下。直到现在,每逢雨后,龟山北路的山脚下还有一些地下“泉水”像小溪一样缓缓外流,类似这样的清流都可考虑收集利用。

雨水在山体中渗透,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的流水,通常出现在持续降雨后。遗憾的是,人们常常忽视了像龟山、蛇山这样的小型山体水的开发利用,大量的雨水资源被浪费掉。建议水务、园林部门重新认识市内山体雨水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桥面雨水收集利用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全方位实施“海绵城市”规划,而且对于节省自来水资源,降低城市渍水发生率,都可望发挥其意想不到的作用。

说到海绵城市,参加过第8期沙龙的朋友们应该不陌生了。但是没有来现场的朋友们不要遗憾,小编带你一分钟了解“海绵城市”!
01
提出背景           
住建部对全国351个城市的内涝情况进行调研显示, 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水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的城市占39%。”城市看海”已成为城市的痛点,单一“快速排放”的传统理念和以管渠等为主的灰色雨水基础设施与管理模式,已难以应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雨水困境。
发达国家的新型雨水管理理念和措施不断涌现:


02
名词提出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03
基本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04
技术指南           
2014年11月住建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明确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建设路径和基本原则,并进一步细化了地方城市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方法。

05
试点城市           
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公布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等16座城市入选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

06
建设目标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12: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是上海市高架雨水收集利用的经验案例:


上海市高架道路雨水收集与利用案例

2016-06-03汉声江影 2049城市沙龙 2049城市沙龙


高架道路雨水利用主要有雨水入渗、收集回用和调蓄排放等3 种形式。


案例一:         
雨水入渗系统通过收集、渗透设施使雨水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促进水文健康循环。雨水渗透设施主要有渗透地面和渗透池两种。高架道路的初期雨水径流含有一定量的悬浮颗粒和杂质,对于渗透装置或土壤层可能有堵塞作用,故雨水渗透利用前应经初期雨水弃流和沉淀处理后方可用于渗透。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某高架路全长约600 米,道路面积约为13000多平方米,设计80%的高架道路雨水采用雨水浅层蓄渗处理技术,蓄渗装置的有效容积为1290m3。该工程中蓄渗装置设置在高架下面的景观隔离带中,分为截流池和蓄渗池两部分。截流池采用小孔弃流方法,在进水管管底设弃流孔,初期水质较差的雨水经弃流孔截流于池中。

蓄渗池构成由下至上分别为:粗砂垫层、砾石、蓄渗装置、土工布和种植土。在种植土上种植景观植物,从外表看与传统的高架景观隔离带并无区别。

该工程合理利用高架道路下面的景观隔离带的空间,对高架道路的雨水进行浅层蓄渗技术处理,就地处理了5 倍于装置面积的高架道路全年80%的路面径流,有效的削减了该区域的径流量。


案例二:
雨水入渗系统通过收集、渗透设施使雨水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促进水文健康循环。雨水渗透设施主要有渗透地面和渗透池两种。高架道路的初期雨水径流含有一定量的悬浮颗粒和杂质,对于渗透装置或土壤层可能有堵塞作用,故雨水渗透利用前应经初期雨水弃流和沉淀处理后方可用于渗透。
奉贤区某高架两侧的绿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改造前每逢下雨天,高架道路的雨水经路面的雨水口收集后由落水管排至检查井,由于雨水量大,经常导致高架路下面道路积水。2008 年初,结合道路排水和绿化的浇洒用水设施对其进行改造。

改造以后,高架道路下面的路边两侧设置明沟且隔一定距离设置集水井和蓄水池,明沟用以收集高架路面和地表的雨水,收集后的雨水输送至绿地下的集水井,集水井的雨水通过管道导入蓄水池。每个蓄水池通过管道连接,并设置溢流管排出过多的雨水,同时在南横泾港边上设一小型泵站,以备干旱时抽取湖水补充蓄水池。蓄水池中收集的雨水经沉淀过滤后,即可用于绿化浇洒。


案例三:
雨水调蓄排放通过雨水储存调节设施以削减洪峰流量,减轻排水系统压力。调蓄设施可利用天然洼地、池塘、景观水体等,调蓄设施只是暂时存储雨水,待高峰径流量下降后,调蓄池的雨水缓慢流出。
浦东新区某高架道路长度为2198m,道路面积为32100平方米,雨水处理雨水处理范围不仅包括道路径流,还包括立交下约 10000平方米绿化带的地面雨水。该工程中收集的雨水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剧烈,该段雨水若是直接排放水体定会对水体产生一定的污染;若是简单过滤、沉淀处理后回收利用水质未必达到回用标准,故本工程采用生态塘工艺处理后回收利用-调蓄排放,雨水通过沉淀区沉淀去除大颗粒物质,再经过生态塘净化区,在末端设置水生植物拦截网,雨水经过拦截网达到出水区。大面积的生态塘净化区可以用来调蓄雨水,出水区的雨水可以用来浇洒绿化。

工程于2010 年6 月建成运行,为检测生态塘的处理效果,分别于当年8 月23 日和9 月14 日的两场降雨进行现场采样,检查结果显示生态塘处理工艺对雨水径流的处理效果明显,出水水质可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的要求。此外,示范工程还形成了良好的景观效果。

(内容来自:浅析上海市高架道路雨水收集与利用《防护工程》2014年第10期 作者:赵 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3 21:55 , Processed in 0.043029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