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2年国内外发展环境总体偏紧,经济增长压力较大,我国政策调控的导向和重点转向稳中求进。保持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稳”上下功夫,“进”中求突破。
分析宏观形势,既要充分认识中央宏观政策蕴含的新机遇,又要进一步明确加快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更要全面把握安徽发展阶段性新特征。
从国际看,欧美债务危机阴霾笼罩,世界经济仍将低位徘徊。2012年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全球经济缺少前景明朗的增长点仍将是今年困扰全球经济复苏的最重要因素,全球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经济在底部徘徊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继续平稳增长,但面临多重压力。先看“三驾马车”, 2012年我国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实施的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行将结束,未来我国投资保持高速增长的动能明显不足;近10年来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动力作用不断减弱,加上汽车、家电等消费刺激性政策将退出,居民消费需求增长面临较多困难;受欧美债务危机影响,我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双边贸易增速将会继续下降,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贸易逆差也会继续扩大,外需压力不小,外汇储备增长也将有所放缓。再看“双轮驱动”,面对我国“世界工厂”面临人口红利减弱、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增大等多重严峻挑战的局面,“中国制造”亟须向“中国创造”转变,工业化动力会在调整中有所减弱;受我国紧缩信贷政策、加强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管理及房地产调控政策等影响,以及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矛盾和问题,短期看,我国城镇化动力作用将趋于平稳。最后看物价预期,当前我国无论是需求拉动还是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都处于显著上升期,国内各种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深入推进,食品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的深层次矛盾没有根本解决,国际宽松货币政策持续加码,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都使我国物价快速上涨压力难以消除。
从安徽发展的实际看,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安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双轮驱动”与“三化同步”,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内生动力。具体来看,一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预计2011年全省GDP总量将达到15000亿元,是2000年GDP总量的5.2倍,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为安徽建设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工业化、城镇化潜力巨大。目前,安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中期发展阶段,预计到“十二五”末全省城镇化率将达到50%,城镇群体的有效扩大将带动消费能力大幅提升。同时,将有效激发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投资需求。三是承接产业转移优势明显。安徽居中靠东、沿江通海,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综合承载能力,产业、科技、金融等方面具有一定基础,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资源正在整体升值,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得天独厚,完全有可能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先机。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起航。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是我国四个国家级自主创新试验区之一,近年来安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将有力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加快发展。五是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安徽文化产业着力发展,形成了新亮点,随着我国加快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引擎。同时,随着“生态强省”建设的稳步推进,将不仅能有效改善安徽资源生态环境,提高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而且,也将会全面促进生态三次产业的发展和融合,为转型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同时,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还面临难得的国家宏观政策机遇。如: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增加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中央继续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将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全力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这为我们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快困难地区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必须看到,2012年要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也面临很大压力。主要是:受产能过剩、需求放缓等因素影响,资源性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加大;汽车、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加剧,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受房地产投资及需求下滑影响,城市建设投资力度将减弱,直接影响全省投资增长;实体经济经营成本上升、效益下滑;能源、土地、水等资源环境的约束增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民生改善等刚性支出增加,结构性减税力度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总之,2012年全省宏观形势总体偏紧,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分析形势,既要看到机遇,又要估计困难,更要明确路径,努力增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为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要积极促进皖北“三化”协调发展,着力培育新的增长板块。皖北地区是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加快推进皖北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发展,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为平稳较快增长提供新的增长板块。促进皖北“三化”协调发展,要继续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强省市联手、南北合作,促进更多要素资源向皖北倾斜,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改善发展条件,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二是要高度重视城镇化的持久动力,科学推进城镇化进程。保持或增强城镇化的持久动力,要积极稳妥引导城镇化进程,加快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提高质量、完善功能、提升品位。要把握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核心环节,抓紧研究实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要充分发挥县域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把县域作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和产业集聚的重点,推动形成一批充满活力、宜居宜业的中小城市。
三是要促进投资和消费持续增长,保持和增强内需对稳增长的动力支撑。自2003年以来,安徽省投资已连续八年保持在30%以上增长,对有效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起到积极作用。2011年下半年安徽省投资逐月下降,2012年投资增长压力明显增大。促进投资与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要抓住承接产业转移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利用省外资金力度,积极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稳步发展。同时,要顺应消费结构加速升级的新趋势,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培育文化旅游、休闲健身、家政养老等新的消费热点。相应加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保持和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
四是着力推进“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建设,培育和壮大新的增长点。建设“文化强省”和“生态强省”是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既是发展目标,也是发展动力。建设“文化强省”和“生态强省”,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和生态产业。要重视文化和生态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把文化和生态三次产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努力构建文化和生态产业体系,加快文化和生态产业富民进程,加快安徽崛起步伐。
五是重视发展和保护实体经济,切实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动力。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实力的基础。切实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动力,要高度重视发展和保护实体经济,深入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的相关政策措施,要继续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促进要素资源更多投向实体领域,努力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