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2-16 21: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的文化界有一种倾向,认为汉口文化起始于码头文化,汉口的形成是与汉水、长江的商贸及其运输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汉口在商贸地位重要性的提升,大批外商在此兴修码头,让汉口的码头更趋国际化,也极大提升了汉口的国际辐射能力。
据刘晓航介绍,1863年,俄国顺丰洋行在汉口设茶厂,两年后在今天黎黄陂路江边建了顺丰专用码头。从事轮船航运和茶叶贸易的英商宝顺洋行也于1863年在天津路沿江建码头。外商在汉口修筑的“洋码头”由此开始。因为外商主要是通过长江航运,所以“洋码头”全是修筑于长江沿岸,这与土码头筑于汉水末段的情况相异。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各国商行纷纷在长江沿岸建立码头,如英商怡和、太古、亚细亚、卜内门、日商日清、大阪、德商美最时、礼和、瑞记、俄商阜昌、新泰、美商德士古、美孚、法商立兴东方轮船公司等都有自己的专用码头,不仅是租界区,还延伸到上游的今天之民生路江边、下游的丹水池甚至谌家矶。1926年统计达87个。“汉口汉水、长江沿岸,从罗家墩到谌家矶,数十里尽皆码头,真正是码头之城。随着外国茶叶加工运输业发展,汉口码头与国际航运业务接轨。”刘晓航说。
武汉市社科院历史研究院研究员张笃勤引用资料称,进入19世纪80年代,俄国开辟了汉口与黑海敖得萨港之间的定期航班。据海关统计,由汉口运茶到敖得萨的轮船,1886年的3艘到1891年达到8艘,增加了一倍还多。而据海关的另一统计,1896年汉口直接运往敖得萨的茶达到124,566担;1902年增加到126,889担,价值白银1,942,588两。
1861年1月,美商琼记洋行派出第一艘长江轮船“飞剪号”驶抵上海,4月,溯江而上到汉口,这是汉口出现的第一艘商业轮船。之后,这艘船每月在上海、汉口间对航三次,运载茶叶。不久,洋行又加派945吨的“江龙号”轮船加入沪汉航线。英商宝顺洋行几乎是在同时派“总督号”轮船抵汉口,之后加派另三艘轮船。1862年,英商怡和洋行进入长江航运,它的“赫尔斯庞特号”从上海开抵汉口。
而太古洋行加入长江航运是在1873年。不过,早在1869年它代理的霍尔特洋行就曾有两艘装茶叶的轮船,从汉口直航伦敦,开汉口江海联运直航的先河。霍尔特洋行的船皆为蓝烟囱,俗称“蓝烟囱轮船”。太古在汉口的船只先后达24艘,所建码头沿长江分布很广,下游在今天黄浦路分金炉,中游在天津路,上游在民生路,建有仓库16栋。
1905年,日本大阪商船会社又开辟了汉口至神户、大阪的直达航线。德商美最时洋行、瑞记洋行代理北德路易轮船公司和汉堡北美轮船公司的航运业务,并一度被俄商租来运送汉口茶叶到海参崴。至清末,由汉口驶向国外的轮船,已可直达德国的汉堡、不来梅,荷兰的鹿特丹,埃及的塞得港,法国的马赛,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意大利的热诺瓦等。而1875年招商局在汉口设立轮船公司,则标志着民族轮船运输业在汉口的立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