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际上,尽管摩天大楼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在欧洲却并不多见。为什么?摩天大楼是利用少量用地,向高空发展,以多层重叠相同或类同平面,造出内部空间数量甚多、外部形象高耸雄伟的一种建筑类型。在人口密集、土地有限的大中城市,发展摩天大楼的确有利于节约土地,减少市政设施投资,创造优美的街道景观,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全新的空间。然而,凡事“物极必反”。近年中国摩天大楼的兴建已呈现“一窝蜂”之势,由此带来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般来看,建设摩天大楼的七个方面的弊端:
1、通负荷重,维护费惊人
现代化城市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城市要健康发展必须走多中心、分散联合的道路,以疏散市中心地区过于稠密的人口。高楼林立,明显地减少了人均绿地面积。据统计,我国现有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接近40个,人均综合用地70m2,标准很低(为什么很低?后面将阐述)。摩天大楼群纷纷涌入市中心区,使得老城区人口更趋集中,令本已重负不堪的交通雪上加霜。对防火与防盗十分不利,停车也不方便,在人流高峰期,即使有足够的电梯,出入室外仍感不便。#u5F6K'r#m
建筑界有人士认为,高度超过300m的摩天大楼由于庞大的维护管理费,已经失去了节约用地的经济意义。据了解,世界第一高楼佩重纳斯大厦一天的维护费是60万林吉特,上海金茂大厦一天的维护费用是100万元人民币。从供水、供电、供热到楼宇自控系统;从自动通风到自动控温;从自动通讯系统到自动防火系统;从自动照明系统到自动监视系统;从安全保卫到卫生清洁等等,样样都得花钱。并且随着时问的推移,特别是过了大楼建成后的5年黄金期,维护费用将会越来越高。
2、城区气温升高,形成“热岛效应”无论是处于何种纬度的城市,都存在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的现象,“城市热岛”成为城市气候中最典型的特征。热岛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建筑物鳞次栉比,加上街道纵横,形成了特殊的下垫面,由于城市密集人口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很多“人为热”、“人为水汽”和污染物。若绘制出等温线族,就会看到与岛屿的等高线极为相似。比如深圳,从20多年前的一个偏僻渔村发展成为目前初具规模的国际化大都市,其热岛效应也日趋明显,又如上海市区,每年梅雨期间都有越来越频繁的暴雨,这是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和越来越多的摩天大楼造成的“雨岛”效应。具体来说,上海市区温度比周围郊区高的“热岛”现象,加剧了暴雨的剧烈程度。首先,“热岛”中的空气比周围相对冷的空气轻,当城市上空有降雨云团移来时,由于热对流的作用会对暴雨产生“诱导增幅”。其次,市区重叠的摩天大楼所组成的巨大人工屏障,阻挡了空气流动,使大部分空气只能沿高楼向上升,这样便助长了降雨云团的发展。
3、天然采光不足,换气效果差密集的摩天大楼使建筑物内的天然采光条件大幅度降低,只得借助于人工照明。为了保证安全性,摩天大楼的窗多数采用密闭型,自然换气几乎不可能,只能进行人工换气。现代摩天大楼内虽然都有较先进的通风及温控设施,但毕竟是全封闭式环境,同时也是电脑、通讯设备、空调、打印机等各种办公设备集中的地方,往往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空气污染和辐射污染。同时摩天大楼使城市街区的日照面积减少,日照时间缩短,有的甚至会破坏周围的景观环境,人们就像生活在“深谷”之间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电视广播、无线传呼、移动电话等传媒、通讯工具被大量使用。由于摩天大楼体量较大,往往会造成电波传播的障碍,尤其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摩天大楼还具有屏蔽作用,严重地干扰通讯接收,使得电波不能到达建筑物附近的一定区域,各家各户电视机的收看效果也因此受到影响。
建筑物的立面要受到风荷载的作用。随着高度的增高,风荷载增大,建筑物的横向振幅增大,如美国100层左右的摩天大楼上部的横向振幅达1m左右。同时,摩天大楼对于地震荷载的抵抗力差,抗震设计标准要求高。迄今为止,几乎所有摩天大楼都被用做办公,很少有人选择在强风下会轻微摇动的大楼作为住宅。
摩天大楼通常会给其周围的街道和普通建筑带来风荷载的变化。由于建筑物体形高大,风力又不能透过建筑物,必然绕过建筑物在它的周围形成较强的气流,因此摩天大楼使周围的道路及低层建筑物所受风荷载加大,形成所谓的“高楼峡谷风”。这种“高楼峡谷风”是摩天大楼的“峡谷”效应,使得某些街道上的风速特别大,以至影响到路人和行车的安全;一些高楼的部分表面因承受的风荷载过大,玻璃幕墙会出现“雪崩”一样的损坏。
另外,摩天大楼的外部一般都整齐划一,不讲究错落有致,加上大都采用反光玻璃或其他反光建材做外部装饰,极易形成光污染。光污染是一种长期的视觉污染,会使人心情紧张、情绪烦躁。
摩天大楼往往存在着各种事故隐患,而且楼层越高隐患越大。最突出的难题是防火安全,没有一种升降机能达到摩天大楼的高度。另外,水压也达不到消防要求。所以,城市防灾将成为新的课题。摩天大楼的建筑容积率增大,收容人数多,但纵向交通容量有限,且外部开放空间面积较少,因此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灾害时,避难和消防难度较大,造成人员大量伤亡的事件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例如2000年5月12日,台湾汐止科技园一栋26层写字楼发生火灾,狂烧43小时,损失67亿新台币。从技术角度看。超过300m的摩天大楼,可能容纳数万人,若发事故,人员疏散极其困难。1993年,在纽约世贸中心爆炸事件中,近1万人花了9小时才将楼内办公的10万人营救出来。2001年9月11日更是美国历史上最悲惨的日子,美国人引以骄傲的纽约“双子”世贸大楼遭飞机撞毁,恐怖袭击在短短几十分钟就夺去近3000人的性命……这些惨痛的教训告诉人们,在建造摩天大楼时必须充分考虑防灾措施。那些号称可以经得住地震的摩天大楼实际上在面临强震时均有可能坍塌。如在199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生大地震之后,人们发现在一些摩天大楼的水平和垂直焊接处均出现明显裂纹。目前,为解决摩天大楼的防灾问题,结构设计和材料研究领域已经在开发优良的制震结构和耐火材料。
当然,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还涉及到对城市可见与不可见的许多价值与财富的无法弥补破坏,所以,高层建筑对城市有那么多的弊端,人家国外早就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当然会被许多欧洲传统城市所被
今天,即使在摩天大楼兴盛的美国,也开始反思城市的摩天大楼了,如美国因恐怖事件倒塌的世贸中心,就有人认为并不实用,实际上只需建60-70层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建110层,造价很高,因为城市土地并没有这么紧张,周围不少住房还是平房。除此之外,世贸中心存在很多弊病:电梯到60层以上需要换乘,交通运输不方便,并且中间的电梯井等设备部份占的面积很大,大楼的有效利用面积小。由于风的作用,大楼的晃动幅度大,对里面的人都有些影响。安全、消防问题也很难解决。大楼集中了5万人上班,地面交通流量很大,还有停车场等问题。所以纽约世贸中心缺乏实际的使用价值已成不争的事实'O9|7M0r.x
目前,在我们国内,也有不少的专家学者呼吁要谨慎对待摩天大楼的建设。然而,鉴于我国特殊的体制,要一时禁止不盲目攀比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对建设摩天大楼进行包括环境、交通、安全等多方面的评估。目前世界上一些城市和地区根据自身地域特点和要求,制定出相应的地方法规。如旧金山规定对300英尺(约91米)以上建筑物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台湾环保署规定70米以上的办公楼、台北市规定为60米以上的办公楼要进行环境评估等等。
我觉得高楼有一两座经典的标志性的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