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0-26 13:36:48
|
全能业主 在技术引进中,铁道部既是招标方案的设计者,也是业主,最后还是高铁技术引进的主体
2003年的中国,争论了十余年的京沪高铁还没有在发改委正式立项。中央层面也没有下决心要大建动辄投资上百亿、千亿的高铁,但中国应该发展高铁技术则有共识。从当时中国的情况和高铁发展状况看,高铁研发很可以慢慢来。但刘志军思路明确,就是要通过“系统性引进”发达国家成熟技术,快速推动国内高铁建设。对他来说,技术引进只是手段,快速发展高铁才是目的。
他用以吸引外国厂商的第一个单子是“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招标”,2004年8月,铁道部抛出了120列动车的订单,这些车将用于铁路第六次大提速。这原本是此前自主研发并已有生产制造能力的蓝箭、奥星们已经达到的速度,但它们和中华之星一样,根本连参与招标的机会都没有。
2003年上半年,发改委和铁道部联合制定技术引进的具体实施方案,起初发改委负责方案设计,铁道部负责具体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末,发改委的前身国家计委曾主导了地铁技术的引进。
其时,张曙光已被刘志军调回铁道部,并负责高铁技术引进工作。张曙光最初还经常找到发改委产业协调司的人探讨怎么跟老外斗,怎么能够拿到技术。到了2003年下半年,铁道部逐渐摆脱发改委的控制。
当时发改委有一个优惠政策,高铁实现国产化率要求后,在财税或进口关税方面有补贴和奖励,铁道部表示不要这个奖励。“那时他们的想法是,我不要你的奖励也不受你的控制。”一位发改委人士猜测说。随后,国务院下通知,明文规定由铁道部负责高铁技术引进,发改委配合。之后,国务院设立了技术车辆专业委员会,铁道部也成立了以时任铁道部运输局长的张曙光牵头的动车组项目联合办公室(下称动联办)。
主导权就此易位,而发改委的角色完全边缘化,最后,用一位发改委官员的话说,“连方案也不让我们审查了”——强势的铁道部摆脱了它的最后一位监督者。
随之变形的是技术引进方案。在之前的地铁技术引进中,国家计委只负责设计和审查招标方案,并监督招标过程,招标权限下放给地铁业主。引进技术的主体是企业,企业自行寻找合作伙伴,谈合作方案,再联合投标。为实现技术引进,发改委在地铁招标方案中设计了项目总负责和技术总负责。如有外方参加,技术总负责开始往往由外方担任,过段时间后,发改委会在招标中加入由中方担任技术总负责的条款,以此推进外方对中方的技术转让。不过地铁招标方案中没有排除纯中资企业的参与。由于地铁业主是地方政府,较为分散,从招标起就实现了充分竞争和市场选择。据一位当时参与的官员称,地铁技术引进没有花国家财政一分钱,但经过十年逐渐消化吸收了80%左右的技术。
而在高铁技术引进过程中,中央却给铁道部拨了十多亿元专项经费,供铁道部引进车体制造、牵引、转向架和制动这四项核心技术。不过,据财新记者了解,铁道部在三次招标中共花了23亿人民币支付技术费。其中CRH1因为是合资厂生产,没有技术转让费;CRH2的技术转让费约6亿人民币;CRH3的技术转让费8000万欧元(约8亿人民币),CRH5的技术转让费为9亿元。
和发改委不同的是,铁道部在这场招标中扮演了全能的角色,既是招标方案的设计者,也是业主,最后还是高铁技术引进的主体。
还在第一次动车招标前,张曙光先把国内几十家列车生产企业召集在一起,称引进动车组技术事关国家和民族利益,明确只由南车四方股份和北车长客股份两家与国外厂商谈判,其他企业一概不准与外方接触。
此后,在铁道部分配下,国内重点机车制造企业分别受让了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的技术转让给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日本川崎重工的技术给了南车;加拿大庞巴迪公司的技术对应青岛的中外合资企业BSP;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技术受让给唐山机车车辆厂等等。
傅志寰时代自主研发的主力军南车株洲所,在技术引进中被排除在外。据当时参与铁道部谈判的人士回忆:“第一轮技术引进都是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组成的联合体,南车株洲所当时还不想放弃自主研发,没有主动参与,当发现不参与就没有订单时,才在铁道部和西门子再次谈判时积极申请,但刘志军坚决反对,以南车集团不能垄断200、300公里以上平台为名,将西门子的300公里平台分配给了当时技术力量远不如南车株洲所的北车唐山轨道客车厂。”
自此,在中国高铁高速发展的时代,原本整车生产技术力量最强的南车株洲所出局,只能做部分配套件,不得不拓展地铁市场求存。但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它旗下的株洲时代最终成了CRH380A的牵引系统供应商——牵引系统被认为是动车研发的三大关键系统之一。而北车唐山厂和长春客车厂生产的CRH380B对西门子技术的消化吸收不足,在京沪高铁上运营后因故障率分别高达百万公里10.46次和27.36次而被迫召回,最终还是请西门子专家才解决难题。
“引进关键技术的竟是铁道部,铁道部引进技术后分配给企业。而不是把这笔钱分给国内技术领先企业,让企业作为主体自主引进技术。铁道部有消化吸收的能力吗?难道有几间屋子存放图纸就可以?”上述发改委人士认为,从招标开始,铁道部的角色定位就发生了偏差,其全能角色必然滋生权力寻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