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3 11: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内贸改革之需
在极力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同时,湖北方面在申报策略上打出的“另一张牌”,则是力推武汉筹建首个内陆自贸区。
2015年10月21日,武汉自贸区总体方案已正式得到商务部专家组审议通过的消息释放,意味着,上海、天津、福建、广东四大自贸区之外,中国内陆首个自贸区落地武汉成为大概率事件。
此前,武汉制定推广上海自贸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工作方案,明确了任务和职责分工。业内人士表示:武汉对于自贸区的复制推广与先行先试,对于其申报内陆自贸区,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自贸区在大家眼中或许并不陌生,作为改革的试验田,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能加速国内国外物品、信息、资源流量。自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挂牌后,全国掀起了自贸区申请热。在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多达22个省市将申报自贸区列入当年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
武汉市也赶了这波“大流”。2014年,武汉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了要“积极推进武汉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工作”。可一年的时间过去,依然坚持申请自贸区的地区已经不多了,武汉至今仍在坚持。
在当前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等一系列政策叠加引领下,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有望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异。与此同时,发改委和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在京津冀、上海、武汉等8个试点地区设立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令位于中部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上的武汉有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去申请自贸区。
总体来说,上海自贸区承担着综合改革的任务,天津自贸区的定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福建自贸区的设立有对台考量、偏重台海贸易,广东自贸区立足粤港澳,沿海四大自贸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四地均是对外贸易大户。
而武汉内陆自贸区想要试验的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这个方案在2014年已经成型。
“如同保税区一样,近几年新设的综合保税区都没有很大的作为,因为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已经突破了保税区的范围,而保税区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原来应有的意义。”商贸分析师陈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倘若自贸区也大面积出现,势必会逐渐削弱自贸区存在的意义,因此在现已存在上海、天津、福建、广东四大自贸区的前提下,武汉做出了更加精确化的定位。
内陆自贸区的定位,对于武汉来说非常精准。沿海四大自贸区承担的是中国建立和完善现代治理体系改革的任务,对外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规则相接轨,对内则以扩大开放来倒逼和深化改革。
与上述四大自贸区不同的是,武汉经济体量较小,数据显示,武汉在2014年对外贸易总额为264.29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同时期天津市1339.1亿美元的19.74%,是外贸第一大省广东10767.3亿美元的2.45%;同时武汉地处内陆,与国际接轨并不方便;但也恰恰因为地处内陆,武汉却可以在打通内贸流通方面有所作为。
“武汉自贸区,不仅仅是湖北特色,更重要的是中西部地区的先行先试的示范效应。”陈宇炎分析指出,上海、天津、福建、广东四大自贸区,都集中于沿海发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区,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圈。中西部地区尚属空白,对外开放和改革需要纵深推进,必然要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推进,所以武汉自贸区的落地是必然的,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跟改革的决心、力度和推进的进度有很大的关系。
事实上,当前中国非常需要破解内贸流通体制的难题,设立一个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验区。武汉的出现,将会受到极大的欢迎。
记者了解到,2014年7月,武汉市政府通过了《东湖高新区先行先试实施方案(送审稿)》,拟先期启动42项具体工作,在东湖高新区518平方公里(含东湖综保区)范围内全面开展自贸区先行先试工作,通过自主创新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3.68万户,增长26.4%,创近年之最。
陈跃进一步对记者指出,武汉位居中国总部战略支点,在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等国家政策下,设立自贸区,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辐射带动作用,既是加快沿江地区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迫切需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曹亮认为,在向自贸区过渡的过程中,武汉需要找准内陆自贸区的定位,不可盲目模仿、复制上海自贸区的经验。
业内人士提出:湖北省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整合阳逻、沌口、东西湖园区整合的“一区三园”武汉江北综合保税区与东湖综合保税区,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自贸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