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0-23 08: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企业100强5年收入翻倍 挺起武汉经济的“脊梁”
记者康鹏 实习生周惠明
日前,武汉企业联合会、武汉企业家协会、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2015武汉企业100强名单”,东风、武钢、中建三局等企业上榜。
在规模上,今年的“100强”营收总额为1.8万亿元,是2010年的2.1倍,资产总额为2.4万亿元,是2010年的2.3倍。
效益方面,“2015武汉企业100强”总利润达723亿,是2010年的1.95倍,利润总额和人均利润均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
“‘100强’在武汉企业中,管理最先进、盈利能力最强,这5年平均收入增速达16.34%,远超GDP。”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施雯向长江日报记者解读,该院同步发布了《2015武汉企业100强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数据显示,“100强”企业吸收就业人员超过110万,占全市非农从业人员的25.5%;去年纳税1437.67亿元,占武汉全部税收收入的六成,堪称武汉经济的“脊梁”,每年为武汉带来大量经济和社会效益。
施雯表示,未来5年是大武汉崛起的关键期,是实现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全面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等发展战略的关键期。武汉应借助“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契机,在全市开展系统、整体的先行先试,支持大企业占据市场前沿,并孵化培育具备从“0到1”跨越能力的创新企业,让武汉企业快速发展,走出武汉、走向全国、拥抱世界。
神龙汽车第三工厂的工人对即将下线的东风标致2008做最后的检查 记者周超 摄
中建三局施工总承建的华中第一、中国第二、世界第三高楼——武汉绿地中心正在快节奏成长 记者周超 摄
排位:东风、武钢、中建三局蝉联“三甲”
与去年相比,榜单前10名变化并不大,东风、武钢、中建三局继续蝉联“三甲”。
长江日报记者翻阅了多年“武汉企业100强”榜单后发现,从2006年起,除2012年等少数年份外,这一“三甲”格局基本不可撼动。
东风汽车以4866亿元的营收高居榜首,比上年增收300多亿,是第二名营业额的3倍以上,其一家企业就超过了这100家企业总收入的1/4。
专家介绍,龙头企业引领了百强增长。这100家企业中,百亿企业占达到29家,总营收占到百强的82.4%,武汉城投、武汉经发投、宝业湖北建工3家企业“新晋”百亿行列。
门槛:5年增长超2倍 中等规模企业增长迅速
与往年相比,今年“百强”的门槛大幅提升,达到23.6亿元,是2010年的2.3倍,比去年也增长了12.9%。
施雯认为,这是在武汉经济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水涨船高”现象。
在“武汉企业100强”中,规模较小、排名靠后的企业成长较快,“大企业很大、小企业很小”的特征在逐步改观,小企业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在逐步增大。
与全国500强相比,武汉100强入围门槛的比值由5年前的6.46%,上升至10.01%,后10名营业收入之和,也由“全国500强”的5.50%上升至10.47%,在过去5年中,这两个比值一直处于稳步上升态势。
施雯说,这意味着武汉中等规模的企业增长有力。
结构:服务业占大头 建筑业增长最快
产业结构方面,在“100强”中,服务业占了大头,达到44家,分布在商贸、金融、工程设计等行业,其中仅商贸行业就有15家,包括武商、中百、中商、商贸控股等企业。
“这正好印证了武汉商业的发达。”施雯解释。数据显示,上半年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35亿元,相当于每天在武汉的商场里就有12.7亿元的交易在进行。在购物中心建筑体量上,武汉已成为全国第四大购物中心。
增长最快的是建筑业,“100强”企业从2010年的13家增长至28家。中建三局、中铁十一局等武汉“建筑军团”享誉全国。有数据称,中国300米以上高楼七成由中建三局建造,而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等建桥企业,则在国内外的江河湖海上建筑一座又一座桥梁。
制造业上榜企业中,体量最大的无疑是汽车产业,但从数量上看,机械及装备制造和光电子领域的企业最多,共有14家。
“制造业企业营收仍然在增长,只是与高歌猛进的建筑业相比,增长的速度和幅度不够。”施雯解释。
施雯认为,企业100强的结构,从一个侧面反映武汉的经济结构。“建筑业企业的大幅增长不能代表长期趋势,而是一种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伴随着武汉城市化的成熟和完善,建筑业占比将会下降,制造业占比将会回升。”
创新:争夺行业话语权 参与制定23项国际标准
“2015企业100强”中,有68家企业有研发经费开支,研发经费总额达到302.46亿元,同比增长9.97%,是2010年的1.75倍。
其中,有38家企业参与了5360项国内或国际行业标准制定,其中参与国内标准制定5337项,国际标准23项。
凌云科技、邮科院、武钢3家企业排在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的前3名,其中凌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参与了3987项,占总量的72.71%。
邮科院和武钢参与制定的行业标准均超过200项,其中邮科院还参与制定了8项国际标准。
国际化:海外收入总额大幅增长
企业“走出去”需抱团
“企业100强”中,不断有企业“走出去”,并且“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
分析显示,在“100强”中,拥有海外收入的企业数量有所下降,从2010年的37家降至2014年的33家,再降到2015年的32家,已不到百强的1/3。
施雯解释,这一数量的下降,与“100强”中制造业企业数量下降有关,有海外收入的企业多是制造企业。
但另一方面,企业的海外收入总额和平均海外收入这两个指标却有大幅度增长,其中海外收入总额从2010年的221.12亿元增加至694.93亿元,5年间翻了2倍,平均增速高达25%以上。
“2015企业100强”海外收入的增幅要比前几年逊色很多,这也反映了国际市场不景气,企业“走出去”难度增大。
《报告》提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武汉企业面向海外市场构筑起了崭新的开放格局。“‘一带一路’沿线是全球跨国公司国际竞争最薄弱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购买力及配套能力不强,未来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武汉企业应抓紧机会。”
她建议,一方面,企业间加强沟通和交流,不再单打独斗,外贸公司、工程公司、大型装备企业和制造企业等产业链上下游纵向联合起来,与国内大集团加强横向协作,抱团出海。另一方面,“走出去”过程中,要与当地融合,实现业务属地化,回避当地政治、法律、商业信用等多方面的风险。
建议:培养集聚优秀人才 迎接“楚才回汉”
《报告》指出,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企业间的人才争夺战,已成为市场上的常态。
“硅谷之所以能诞生苹果、谷歌等世界级企业,与其世界上最密集的高科技人才优势密不可分。”施雯表示。《报告》建议,武汉“100强”企业要依托“城市合伙人计划”,积极引进高端人才,与市、区政府建立成熟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开辟“绿色通道”,解决高端人才引进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利用“黄鹤英才”、东湖高新区“3551光谷人才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等多种方式,重点引进复合型人才,并积极向政府申请设立高端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专款专门用于引进急需发展产业的高端人才。
同时,积极迎接大量中层管理者、有经验的市场开发人员、熟练的高级技术工人等中端人才“楚才回汉”,发挥中西部后发优势。
政府应在户口迁移、工商注册、子女入学和就医等方面提供一系列服务,解除人才后顾之忧,让人才真正对武汉这座城市有认同感、拥有感、参与感和荣誉感。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