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6-30 13: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包头是一个缺乏厚重历史积淀的城市。但历经300年岁月风蚀的北梁却铭记下了这座城市生长的每一个细节,它告诉人们,包头同样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这里遗存的宗教寺庙、晋风民居,以及一个个明清时代的商业故事,承载着包头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如今,百年流逝,一座现代化的工业、生态之城屹立在这片土地上。北梁仿佛成为滚滚而来的城市化进程中被时光遗忘的角落,然而,包头城的魂仍在这里。
“包头文化根在东河、魂在北梁”。北梁,北梁!如何才能让这片旧土不再苍凉,滋生出新的能量?
两修规划———北梁未来什么样
对于十年前北梁的第一版改造规划,内蒙古科技大学历史学教授张贵至今记忆犹新。
“在当时的那版规划中,北梁是一个鲤鱼形状。其中,50米快车道作为鱼‘脊梁’大动脉贯穿东西河槽,37米快车道包容着作为‘鱼腹’的三平方公里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区。”在张贵看来,鱼腹内的三平方公里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区才是北梁真正的重点,那里有着包头仅存的历史记忆。
作为规划顾问,张贵此前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对北梁地区进行了全面摸底,将一些有价值的四合院和宗教文化遗址资料一一整理,最终交出了8份具有参考价值的材料。2003年,由西班牙巴巴林规划事务所制定的北梁13平方公里概念性规划经论证后确定下来,这一规划为北梁改造“变脸”勾勒出一个最初的轮廓。
时光进入到2011年,东河区委、区政府邀请北京清华规划设计研究院再度对《北梁地区控制性规划》进行修编,明晰了核心区“两轴两片区”、外城区“一环、二心、二带、四片区”的建设内容。据知情人透露,这一版规划中,“古城恢复,古民居保护仍旧是最大的亮点。”
“做这版规划时,清华规划人员用了两个月时间走遍北梁的所有街巷,目的就是为了合理保护北梁留存的文化遗产。”东河区规划局副局长马俊清透露,新版的北梁改造规划目前仍然在修订之中。
北梁未来什么样?一切仍在期待中。但在北梁人老张看来,北梁无论怎么变,未来一定会留住老包头的某些记忆,“那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难以复制,也是最珍贵的。”
十年再造———现实矛盾如何解
“北梁变了!”
2007年,土生土长的东河人马歆安和一群摄影爱好者乘坐热气球在北梁高空拍摄。他欣喜地发现,过去灰蒙蒙的北梁透出了新意,“从财神庙往下出现了一幢幢新楼房,北梁真的不一样了。”
从2003年开始,北梁这片国内罕见的城市棚户区迎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改造。当时,由上海家化和东河区政府两家共同出资组建龙藏公司,对北梁0.53平方公里及周边0.6平方公里实施大规模改造,完成投资20.8亿元,建成龙藏新城一期、乔家金街等住宅小区,使北梁1.02万户、3.06万人受益,改造工程初战告捷。
然而,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与此相随,改造所面临的拆迁困难以及资金压力却与日俱增,棚改工程举步维艰。
与工矿、林区棚户区不同,北梁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城市棚户区,拆迁成为最难跨越的一道坎。按照当时“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改造由企业牵头,边拆边建、滚动进行。由于采取先拆迁后安置的方式,不少百姓心存疑虑,再加上北梁地区聚集了汉、回、满、蒙等六大民族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固有的民族、宗教习俗也无形中增加了拆迁难度,出现了“一户拆不了,一栋楼盖不成”的现象———棚改矛盾亟待化解。
2010年,东河区棚改拆迁办公室成立,处理遗留问题成了头等大事。东河区棚改办副主任张金虎告诉记者,从他2011年调来棚改办工作后的这段时间,每天都忙于处理拆迁未安置户的安置问题。经过两年努力,2000多户拆而未安的遗留问题基本解决,棚改矛盾初步化解。
然而,比拆迁更严峻的是北梁必须面对的种种现实———土地价格出现“倒挂”,下一步改造所需的巨量资金从何而来?种种压力仍然横亘在前面。
“北梁土地拆迁收益存在着价格的‘倒挂’已是不争的事实。”张金虎坦言,在北梁13平方公里范围内拥挤地生活着4.7万户、12.4万人。“他们有的一个家里七八个人住在一起,有些一户房本仅有十多平方米,拆迁成本特别高。”据初步预测,目前北梁核心区一亩拆迁成本超过180万元,而北梁最好的商业用地市场价也仅仅达到一亩130万元。在很多人看来,旧城改造可以通过提高容积率来增加土地利用率,简而言之就是多盖高层,而容积率恰恰又是北梁的一个软肋。
东河区规划局副局长马俊清介绍,按照华北民航局的要求,机场东西20公里、南北10公里范围内,海拔1053米以上不能修建筑物,可北梁梁上高度已经达到1071米。“也就是说北梁上不修建筑就已经超高了。”
“最难受的是这里七沟八梁的地貌,1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真正的优质居住用地屈指可数。”知情人告诉记者,面对收益“倒挂”的现实,想要通过市场开发模式来运作,显然已经不太现实。
更令人头疼的是,如今,要想啃动北梁棚改余下的这块“硬骨头”,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初步测算,接下来的北梁棚户区改造仅安置、拆迁就需要资金138亿元,而目前东河区一年的可用财力大约在十个亿左右。
背负着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重负”,改造一片旧区远比建设一座新城要艰难得多。
旧城新颜———脱胎换骨欲重生
今年的北梁,春天似乎来得格外早。
但在三月这样乍暖还寒的时节里,居民家里取暖的炉子还没有完全拆掉,一到傍晚,空气中仍旧弥漫着浓浓的呛烟味。此时,对于家住白家园的李端芬来说,最大的念想就是“能早点搬出北梁”。
“自个儿要是有个楼房多‘展活’,家里就有暖气、有厕所,我也想过两年舒坦日子。”李端芬今年68岁,她和儿子、孙子住在七号院一间31平方米的房子里,说起现在的居住环境,她眉毛和嘴角一皱:“我每天都在担心,这脚底下用了三十年的水管子别爆了。天寒地冻时,小孙子连厕所都不想去……现在就盼着早点搬出去。”
李端芬的一番话,道出了仍然留在梁上的老百姓的共同心声。过去的十年改造,已经让一些人的居住环境得以改善,但对大多数还留在梁上的人来说,如今,房子老了,刮风下雨要苫房顶、抹墙皮;电路老了,用电量大的时候电说停就停,撂下一电饭锅夹生饭在那里;水路老了,管子薄得就像张纸片子,一撮就漏……对他们来说,在家能有上下水、不用发愁上厕所,成了最简单、朴素、也是最急切的期盼。
而此时,包头北梁棚改工程也进入最艰苦的攻坚战———剩下的这块“硬骨头”该怎么啃?现有的4.7万户、12.4万人短期内如何安置?成了一个个错综复杂的大难题。
对此,包头市的目标已经确定:举全市之力攻坚克难,打赢北梁棚户区改造攻坚战。目前,包括市领导在内的包头北梁棚改搬迁领导小组已经开始紧张工作,同时,由东河社区抽调700多人组成的110个工作组也已进入北梁,开展更为详尽的入户调查。东河区区委书记贺海钧表示,目前,居民安置是第一要务。而在此后如何在改造中为北梁注入新的活力,将是又一个更加漫长而艰巨的目标。这一系列难题被贺海钧形象地比喻为一颗难解的“钮扣”,也是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为尽快实现安置目标,下一步我市将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今年将建成保障房100万平方米,安置居民1.25万户。以后将分年度安置居民4.7万户、12.4万人,让北梁百姓真正从“忧居”变成“宜居”。
十多万人实现“宜居”梦———历史赋予包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而棚改工程要想加速起航,必然是各方努力才能达到的结果。
“事实上,这样一种七沟八梁的地貌,如此罕见的棚改工程,巨量的资金需求……单靠任何一方的力量都难以支撑。最终还得按照李克强总理所说: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把政府的手与市场的手、人民群众千万只手握在一起,同心协力加以推进。”我市经济界一位学者认为,棚改工程无法用经济收益来考量,是在百姓的诉求呼声中,政府毅然承担起的责任。更重要的是,面对改善居住条件的这一机遇,每个身在其中的百姓理应积极参与、互动,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3月的春风,将又一次棚改的续幕“强劲”掀开。无论最终的路怎么走,北梁注定会经历一场脱胎换骨似的重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