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4581|回复: 25

梁思成北京城市规划方案的遗憾与回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2 10: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城记》这本书是新华社老记者王军历时十年的调研与记录,文人写的城市的变迁与城市规划师或建筑师写的城市变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尽管作者说用客观的笔调记录历史,却全册录满感怀和眷念。记者 蒋哲
书中记载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提出“梁陈方案”,建议在完整保护旧城的基础上,在北京城外的西郊建设新的行政中心,把城市分为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几个功能区,形成“大北京”,新旧并存,这个计划最终未被采纳。后来梁思成建议在老城墙上“栽种花草,安设公园椅”,造就一个全长39.75公里的环城立体公园,人们可以在城楼上“俯视护城河,远望西山或紫禁城宫殿”,这个方案也被否决。
建国后的十年,北京经历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改造,城墙尽数被毁,烟囱立了起来,最终城门名变成了地铁站的符号,随后风云变幻,梁思成被打成右派,郁郁而终。书中记载了梁思成的一生,一个细节是梁思成曾对时任北京主要领导的彭真说:“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
60余年后,北京的“大饼”已经摊到七环,雾霾垂天,交通拥堵,城市规划终于提出在保定等地规划新的“副中心”,似与当年的“梁陈方案”异曲同工。龚自珍的诗说:“五十年中言定验,苍茫六合此微官”,大概便是这样一层含义。
这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破坏的时代,我们给这个城市注入蓬勃血液的同时,我们也撕扯着她沧桑的面容。书中说“梁陈方案”是一个难以追回的遗憾,现在的北京已然“摊大饼”,其实巴黎的城市规划就有“梁陈方案”的影子,在20世纪70年代起巴黎就不再变化旧城,将城市主轴线向西延伸,规划建设了德方斯商务金融区,而老巴黎的街区至今没有高楼、霓虹和彩绘玻璃。巴黎规划中有个发人深省的例子,在旧城蒙帕纳斯火车站附近盖了一幢高层建筑后,受到纷纷指责就公认失败不再盖了,因此,巴黎旧城内就只留下了这唯一的一幢高层建筑。
我们无法想象真如“梁陈方案”一样规划的北京现在会是什么模样,但书的价值在于,符合“保护历史城市另辟新区扩建”这样一个规划建设的基本方式。建设新区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既省钱,又具有相对较大的自由度,可以避免陷入原有城市的复杂矛盾之中。对于北京这个文化古都,从建国开始至今都存在着“保护与发展”这一基本矛盾,并且矛盾越来越尖锐。如果这两者基本上不在同一空间上发展,矛盾就会简单许多。
任何时代都有其局限性,我们不能苛责当年的决策者们没有从今天的角度去勾勒未来,但历史的警钟仍余音绕梁,对今天城市的规划者们来说,能不能从“梁陈方案”的先见性中看到未来?城市规划是基于实践,预测未来的科学,如果对过去的实践不作科学的反思,也就难于正确发展。
失去的难以找回,在这本书出版两年后,北京复建了永定门,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检验如是赝品的文化意义,但面对着这失而复得的“古物”,总还是觉得有些不适。我们依旧痛心,皇城脚下,仍在不断拆掉过去随处可见的胡同、牌楼和四合院,同时又复建仿古牌楼,胡同旅游点和新的四合院,这组荒唐的矛盾让人无言以对。
现在的北京政府找到了“走出同心圆”的路子,回归了“梁陈方案”的原始思路,对困扰北京发展问题的解决有了转机,让旧城的疏解有了可能。但从文化意义上看,还远不能说旧城问题已经解决。《城记》只是一个缩影,传统美学的崩坏和半调子大都市的兴起正让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严峻考验,从这层意义上看,这本书能提醒我们的还有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2 17: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看《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明白了人的想法变化之快,甚于一座城市所能承担的速度。现在面对一个不完美的北京,大家自然想到了历史上的另一种梦幻般的可能性。但以梁先生、陈先生之见地与学识,他们也只是凡人,承担不了半个世纪之后人们回溯历史时的那种寄托。所以我觉得,就像这段文章中所说,对于前人和今人的想法,还是应该多一些大历史尺度的理解。假使梁公给我们上的课,我们五十年后终于听懂了,那也是一种实打实的进步;梁公作为上世纪前叶的大家,囿于历史之限所不能教给我们的,我们也莫要苛责他,自去从未来中学习就是了。我一直坚信,如果梁公看见了2003年修复的永定门城楼,他一定不会笑话我们,而是会微笑颔首,说一句“好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2 20: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北京中轴线


    如果把现在的新的城建在其他地方开发出来。。。那北京应该不是环了,就会有2块地方了。一个旅游,一个CBD,一个政府机构了。。。多棒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2 20: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luluice


    旧城的破坏确实挺可惜的,北京二环的城墙和城楼真的不应该拆除,应该和故宫一样完整的保留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2 21: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luluice


    以旧城为中心设置环路的确不甚合理。在现行北京总规中有一个城市形态区划,其中以旧城为开发最弱的区域,而以朝阳区中部为开发强度最高的区域,而现在各条环路和轨道交通都绕着旧城走,旧城的低密度无法和它的高地价以及“市中心”身份相协调,往往被成片铲除以增加容积率。我认为未来对于梁公的设想的最终实现会是这样的:北京现状的环状中心最终向着一个统一的东部中心发展,这个中心横跨朝阳和通州,集中全市相当一部分商务商业活动,取代旧城,最终成为北京的市中心,也就是市民口称的“城里”,这样旧城则从推倒式开发的冲动中解放出来,维持乃至恢复其原有空间形态。今天大院已经相对集中的西郊(而不是通州)则承载更多政务功能。这样当年梁公的设想就在一个更大的尺度上实现了。今天的北京其实多多少少就在这样一条路上,走了很多弯路之后,总体框架的确没有脱离当年的梁陈方案,只不过其规模不是前辈们能想象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2 21: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北京中轴线


    至于当年梁公的那个方案,我觉得其实是未来理想北京的一个缩影式的表现,但无从照搬,必须放到新的语境中来考虑。因为梁公多多少少是柯布西耶光明城市的拥趸,他的理念有着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比如大马路、相互独立而并列的城市功能、居住区在西工业区在东等等,这些到了今天已经成了北京城市病的一个重要病因,反而不具有现实意义了。今天许多人在梁公的身上寄托了太多不属于他的想法,比如整体保护旧城、胡同四合院等等,这些都是他从来没有过发展过的想法,他是大文物保护的先驱者,也就是点状文物保护,而现在通行的文保区、微循环概念等,其实已经超出他的时代了。换句话说,我们今天其实已经走得更远,背负着一个千疮百孔的北京,要从另一个角度回归到梁公那张蓝图上去了。至于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有没有机会直接采纳梁公的规划,避免这半个世纪的缺憾?我觉得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个世界上有些弯路似乎是难以避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4 16: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luluice


    以旧城为中心设置环路的确不甚合理。在现行北京总规中有一个城市形态区划,其中以 ...
北京中轴线 发表于 2015-4-22 21:05



    同意  只有这样才能将已经有些怪诞的充满各种不协调建筑的北京旧城解放出来 虽然这有点不现实了 但显然 北京旧城那些呆板的苏联公寓 不伦不类的小高层  个人改造的畸形大杂院都应该拆除或恢复历史原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4 17: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是当年毛爷爷特想去故宫办公吧 后来没成 只好偏居中南海了 然后大肆拓宽拓长长安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5 00: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北京中轴线

说得好,现在一些专家、网友谈及北京城市规划言必提梁陈方案,这多少有些人云亦云、说得口滑的意思,少有人去认真思考、总结和反思北京城市建设中真正存在的问题,似乎只要当年采用了梁陈方案,今日北京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等城市病问题都会不复存在。
以今日的眼光来看,以今日北京之规模来看,梁陈方案确有可取之处,但绝非万能的治病良药,其实个人以为当年在北京城市建设上真正犯下的重大错误有两个,一是未采纳梁陈方案中的异地重建城市中心区的建议,而是以旧城为中心,这对旧城保护是个毁灭性的打击,城墙、城门、寺庙、牌坊等等各类古建、文物在一次又一次的争议中被推倒了、铲平了、消失了,本来旧城保护、改造和利用完全可以有一个整体的、良性的、更好的规划和互动;二是在北京的城市定位上出现了重大偏差,非要把北京建设成一个工业城市,这种下的恶果让北京消化了好多年,目前的北京经过多年努力,正在逐步甩掉工业城市的帽子,回归它本来所应有的定位,政治、科技、文化、教育、金融、国际交往中心,总部基地。
其实现在无论说什么都有马后炮之嫌,每个人都有局限性,处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也很难说当时的选择就一定是错的。现在重要的不是回顾历史、感慨当年,而是齐心协力、出谋划策,努力把北京建设的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5 17: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robertochen


    工业城市是没有办法治具,当年被封闭,唯有工业可以创造GDP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5 19: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robertochen


    对,所以说人的想法变化之快,甚于一座城市的形态变化。建国之初,工业就是先进生产力,那个时候并不存在第三产业的概念,而科技、教育和国际交往都是依附于工业生产的,一座城市的原始积累必须要靠工业完成,这段路是无法避免的。即便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商务、金融也是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的。看看西二环两侧,多少今天看来寸土寸金的地块,当年都给了苏式住宅楼,因为大家无法想象一座城市里还能有比住宅楼更加高大的,更能体现城市面貌,更应该建立在最显眼的位置上的建筑。而今天,这些住宅楼占据了超出他们所能创造的价值的地点,人们又在计划着拆除他们。
这样的变化在未来还会继续。十年前,市长还在为全市机动车数量的激增辩护,因为机动车的确体现了城市的发展水平。十年之后,机动车数量作为城市发展标杆的地位已经彻底让位给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再过十年又会如何呢?
远古的时候,城市里最显眼的是神社,后来让位给了王宫。佛教传入之后,佛塔很快占有压倒性优势,直到皇宫再次反超。进入近代,是水塔和烟囱,到了现代,成了办公大楼。其实说到底,城市就是财富,就是生产,只是随着历史的演进,生产以不同方式存在而已。城市面貌的塑造,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6 08: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梁陈方案会对北京古城和中轴线造成更大的损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10: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uluice 于 2015-4-26 10:58 编辑

回复 11# 北京中轴线


    是的,但是工业可以建设在外面。。。。这个(工业)和思想没有一定关系~太长就看了前面{:5_1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6 13: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没人去想  梁陈方案另建新城到底要花多少钱???、  1949后百废待兴的国家有没有这个经济实力? 不利用旧城反而另外建新衙门,在那个年代,这算不算奢侈铺张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6 13: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北京旧城不可能完全保护,除非49年后把北京旧城定位为县级地区或者城市偏远郊区。

只要定位为城市 ,一定完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2 01:08 , Processed in 0.045125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