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726|回复: 4

“文化皖军”异军突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 09: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iye 于 2011-5-2 09:35 编辑

 2010年以来,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紧紧抓住文化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力推进、狠抓落实,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表彰先进、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决定对已完成中央既定各项重点改革任务、进度较快的北京、安徽等12个省(区、市)和沈阳、南京等72个地(市、盟)予以通报表彰。

  中宣部等四部门要求,各地各部门学习借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的宝贵经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全面完成中央确定的2011年文化体制改革各项任务,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的体制机制基础。(周玮、王圣志)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名单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重庆市、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河北省承德市、张家口市、秦皇岛市、唐山市、廊坊市、邯郸市;

  山西省太原市、晋城市;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

  辽宁省沈阳市、营口市;

  黑龙江省大庆市、鸡西市;

  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淮安市、宿迁市、徐州市、连云港市、盐城市;

  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

  安徽省合肥市、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阜阳市、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巢湖市、马鞍山市、芜湖市、宣城市、安庆市、池州市、黄山市、铜陵市;
  
    福建省厦门市、莆田市;

  江西省赣州市、九江市;

  山东省青岛市、淄博市、烟台市、潍坊市、泰安市、威海市、日照市、莱芜市、临沂市;

  河南省洛阳市、安阳市、商丘市;

  湖北省天门市;

  湖南省岳阳市;

  广东省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中山市、清远市;

  云南省丽江市;

  陕西省西安市。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5-2 09: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加速崛起助推文化发展中部崛起安徽勇当先锋,经济社会发展铸造文化新辉煌http://ah.anhuinews.com   2011年04月30日 02:59    中安在线-安徽商报
急速奔跑的安徽,中部崛起中勇当先锋,眼下,已进入“转型发展、加速崛起”的新阶段。展开安徽“十一五”宏伟画卷,在幸福画面中,经济社会发展“全线飘红”,城乡巨变,百姓生活更加富足……崛起步伐铿锵,文化勇担重任,文化体制改革浪潮涌动,安徽树立与崛起大业相适应的文化发展观,铸造出文化建设的新辉煌。

  【崛起强音】安徽提前跨入“万亿元俱乐部”

在中部崛起的大旗下,安徽表现出色。在连跨7个千亿元台阶后,全省生产总值提前一年实现了万亿元目标,标志着安徽自此跨入“万亿元俱乐部”。

  埋头奋进,中部一路领跑。回望“十一五”,安徽经济发展实现重大跨越,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全省生产总值由5350.2亿元增加到12263.4亿元,年均增速达13.4%。财政收入由656.5亿元增加到2063.8亿元,增长2.1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054美元提高到近3000美元,与全国相对差距缩小。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这五年,安徽坚持调整经济结构,自主创新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工业增速连续五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自主创新战略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奇瑞成为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涌现。家电、汽车等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金融、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面向未来,安徽目标直指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力争到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指标增速位居中部前列。

  【幸福安徽】城乡巨变群众“幸福指数”提升

  在“安徽速度”下,江淮大地正在发生沧桑巨变。而在和谐发展的战略下,群众的幸福指数正在不断提升。

  数字振奋人心。回望“十一五”,安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旧貌换新颜。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6550亿元,增长3.6倍,是改革开放以来投入最大的时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1501公里增加到2929公里,建成“村村通”公路6万公里,以快速客运铁路为重点的大规模铁路建设全面铺开,港口吞吐能力达3.6亿吨,机场建设加速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确立。

  这五年,江淮大地一派和谐的新图景。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五年城镇新增就业252.6万人。开创性实施民生工程,累计投入853.8亿元,惠及6000多万城乡居民。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突破性地迈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步伐。

  【借势起跳】发展“引擎”强劲铸造文化新辉煌

  事实上,“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事关安徽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战略全局。安徽文化体制改革,也让安徽在全国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

  如今,安徽在文化体制改革上自主探索,勇闯敢干,组建起以五大文化产业集团为“领军企业”、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齐头并进的文化皖企军团,成功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创造出非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走在全国前列的“安徽现象”,再次让国人瞩目。

  文化也是生产力,在安徽加速崛起的强力拉动下,如今,安徽文化体制改革让安徽文化产业发展迸发出无穷活力,文化“大繁荣时代”已经到来,2005年~2009年,安徽文化产业逆势飘红,连续保持30%以上增幅。(陈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 09: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iye 于 2011-5-2 09:32 编辑

“文化皖军”异军突起的奥秘http://ah.anhuinews.com   2011年04月30日 04:21    新华社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皖召开

  第一家出版主业整体上市的出版企业、全国首家党报集团中外合作企业、收视覆盖率全国第一的省级卫视……安徽虽不是首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却通过主动改革在短短几年之内实现了文化超常规发展。  安徽这样一个缺乏区位优势的中部省份,如何实现文化超常规发展?是什么在推动“文化皖军”屡创佳绩?

  
  探索:非“试点地区”自主试点

  在2003年启动的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中,安徽并不在其中。安徽省委、省政府认为:安徽虽不是首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但可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精神,借鉴试点地区的经验和做法,自主试点,积极探索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005年初,合肥等地区的部分文艺团体和媒体在安徽率先开始“自主试点”,拉开安徽文化体制改革大幕。到目前为止,安徽17个市、105个县(市、区)已实现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新的广播电视台全省推进; 15家出版社、 84家新华书店、 85家电影公司、 86家电影院以及62家演艺院团全部转企。

  体制改革带来的是安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齐头并进、跨越式发展。

  省属文化企业资产由五年前不足30亿元增长到300多亿元;安徽出版集团和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双双上市,创造诸多业内“第一”;安徽卫视是惟一在31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及港澳台地区全面覆盖的省级卫视;原创58集动画片《黑脸大包公》登陆北美、日本,实现国产动画电视剧登陆日本市场“零”的突破。

  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目标提前实现;电影《农民工》、话剧《万世根本》、新编黄梅戏《雷雨》等249部精品创作获各类全国性大奖。

  动力: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

  安徽文化超常规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

  安徽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发展纳入“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被列入重点发展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每年被列入省委常委会的工作要点,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文化体制改革成为各地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

  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说,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是推进转型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迫切需要,“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意义。”安徽省省长王三运也认为,“安徽的崛起不光是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崛起,理所当然包括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的崛起,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新的视角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

  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是文化体制改革“安徽现象”的另一个重要经验。“改革不仅要抢占先机,还要不断突破创新,不断深化推进,浅尝辄止和故步自封是改革最大的敌人。”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臧世凯说。安徽文化体制改革涌现出一批创新经验。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通过建设和发展“乡村便民店”,将产业和事业一起办,把经营和公益一起推进,既销售了图书,又服务了群众,这种形式全国首创。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与大型跨国传媒集团米拉德集团合作,引进资金2.1亿元,是第一个经国家批准的党报集团中外合作项目……

  保障:多重政策持续推进

  除了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多重政策保障是缔造文化体制改革“安徽现象”的不可或缺因素。

  文化体制改革之初,安徽就结合本省实际,在社保、土地、税收等多方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优惠政策。2006~2009年四年间,为转制文化企业减免税收近10亿元。从2009年起,安徽每年拿出1亿元作为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五年不变。仅去年一年,安徽省级就统筹了751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改制院团改革发展。

  在人才战略上,除了在文化单位内部推进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解决转岗分流人员的安置,还大力实施“六个一批”双百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快高端人才集聚。近年来,仅省属文化集团就引进了包括董事长、总裁(总经理)等在内的各类人才2614名,突破了瓶颈制约,优化了人才结构。

  此外,安徽从文化投融资体系建设上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助力。不仅在全国首开国内文化产业以省为单位赴港招商先河,还连续5年组织文化产业参加国际徽商大会,引进了美国华纳、英国星火等知名跨国企业及国内500强企业。成立了文化产权交易所和版权交易中心;与中国农行、国家开发行、中国建行等国家级金融机构实行战略合作,获得授信560亿元。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臧世凯深有感触地说,“实践表明,党委、政府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编辑: 付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 12: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17地市全部上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4 15: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全上榜了,上头有人就是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3 15:54 , Processed in 0.048380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