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0-10 19: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的城市血脉何在?如何才能让大武汉勃兴?城市主政者在历史中找到了答案。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在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专题研讨会所做的《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我心中的“武汉2049”》发言,开门见山地指出:近代武汉的勃兴,与汉口开埠(1861年)、张之洞督鄂(1889—1906年)紧密相关,一时间“驾乎津门、直逼沪上”,成就“大武汉”美名只用了40年左右时间。
阮成发所提到的“张之洞督鄂”,在武汉的历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2009年9月,在武汉召开盛大的张之洞督鄂120周年纪念大会之际,当地媒体在报道中称这位“近代武汉之父”改变了武汉的命运,让武汉崛起。著名作家方方在《汉口的沧桑往事》中写道:“当踌躇满志的张之洞抬腿由司门口踏上岸时,武汉便注定了它命运的改变。”
身材瘦削的张之洞凭什么改变了武汉的命运?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为武汉注入了工业大制造的血脉,这血脉至今已流淌了两个甲子。上世纪五十年代,武字头国企布局奠定了武汉的工业地位;八九十年代后,工业在全国地位渐衰;转眼进入到新世纪,在2011年——“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武汉市新年首次召开的市政府常务会议上,一个宏伟的目标——“工业倍增计划”被提出——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预计达1.5万亿元,力争突破1.6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武汉工业。
彼时,国内不少大中城市已将发展的重点转向现代服务业,而武汉却似乎在“反其道而行之”。唐良智一直坚信,“城市经济实力最核心的问题是工业”。已坚定了“工业倍增”决心的武汉,将“工业倍增”计划纳入全市绩效目标考核体系,每月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协调召开“工业倍增计划”现场调度会议,建立了“一旬一检查、一月一调度、一季一评比”的检查考核评比机制。2011年12月7日,又一次“现场会”召开,会上,唐良智提出,东湖高新(600133,股吧)区和武汉开发区的工业增速要力争达30%以上,希望武汉开发区与蔡甸区、汉南区全面合作,做大汽车城,谋求整个区域的整体繁荣;各远城区要以做大型开发区的气魄打造各区工业平台,远城区工业增速要高于全市平均增速水平及自身上年水平。唐良智希望武汉市的工业投资增幅能够力争连续5年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至少要保持前三甲的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