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先导区管委会实际完成财政总收入250亿元,相对于成立前的2007年同口径增长50倍,可变现的优质资产总额从零达到680亿元,资产负债率仅为42%……
通讯员 郭丁文 记者 岳冠文
在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全国各地方政府几乎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区建设。在这一片喧哗和热闹中,各方面开始担心一些新区的大投入、高负债、低效益的风险。2013年11月,由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带队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评估组来到湖南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五年来的改革发展建设进行第三方评估。评估组一行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和专题座谈,在了解先导区的发展历程后,对其建设成效给予高度肯定,特别是对先导区大投入、高效益、低负债的开发运营表示赞赏。
2013年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管委会实际完成财政总收入250亿元,相对于成立之前的2007年不足5亿元,同口径增长50倍,可变现的优质资产总额从零达到680亿元,资产负债率仅为42%。先导区的这一奇迹是如何创造的?我们试图从经济的角度来解读。
1 精确定位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主要负责人在回顾先导区五年走过的历程时,发出一个感慨:“一座新城的建设,战略比战术重要,定位比规划关键。”长沙市委、市政府和大河西先导区管委会精确确立了开发区域、正确把握了阶段重点、科学选择了产业方向。
城市的生长是有其内在规律的,需要依托老城区的辐射,有一定的产业、文化发展基础和生态承载能力。长沙的决策者通过反复比较论证,把眼光投向了与老城区一江之隔的湘江西岸,这里经济腹地广,拥有长沙高新区等产业园区,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聚集在此,在确定了长沙城市向西拓展的方向后,先导区在全面规划和推进1200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内生态环境及交通基础建设的同时,不分散财力,将先期开发重点集中在以岳麓山为中心100平方公里范围内,依托湘江和河西老城区规划建设了14平方公里的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19.8平方公里的洋湖生态新城和6.7平方公里的滨江商务新城。2013年6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易炼红经过调研,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地推进大河西先导区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坚定不移地朝着先导区发展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挺进,坚定不移地创新先导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同时提出了加快三大片区成熟,尤其是完善公共配套和产业支撑,按照“打造两型社会标杆、建设高端品质新城”的目标,从洋湖向南推进23平方公里,建设大王山旅游度假区;从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向西推进18平方公里,建设梅溪湖国际新城二期,形成100万新增人口的承载力。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先导区的建设者认识到,一座新城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他们以8年为期,每一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每一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先导区刚成立的2008年,他们把主要精力用在抓规划和征地拆迁上,提出一切为了拆迁、一切服从拆迁、拆迁决定成败,与所在地岳麓区的干部群众一道创造了一年拆迁1万亩的奇迹;2009年开始,他们全力抓以道路框架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景观建设,1200平方公里内规划的“六纵八横”城市主干道路两年内全部铺开建设,用3年时间全部建成,以道路为载体,先导区地下管网一次性高标准到位,全部实现雨污分流;2011年,先导区开始建设文化、教育等公共配套设施,并着手对外招商,聚集人气和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人质疑先导区怎么只看到修道路,先导区的领导告诫大家要耐得寂寞、沉得住气,不急功近利,把基础打好打牢;进入2013年,各种业态投资开始潮水般涌入,许多地块都是众多竞争者要通过几十轮的竞价才能到手。先导区的负责同志略显自豪地告诉纷纷前来参观的团队,先导区成立之初,只能领大家到规划馆看沙盘,后来领着大家看道路,去年开始领着大家看生态环境,明年就可以带领大家看大的产业项目了,他们的目标是到2016年建设起一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新城。
产业发展是一个新城成功的关键,先导区领导班子针对全国产能过剩的大背景,提出了支持工业园区升级,扩大需求市场的产业发展思路,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搞低层次同质竞争,要在区域经济分工中占据高位,在产业链条中占据高端。先导区的建设者通过调研发现,由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跟不上,制约了工业园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做大做强。先导区明确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金融商贸、文化旅游、会议会展等高端产业,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创造非地域性需求,突破区域内需求的“天花板”,用三产业的发展助推二产业的发展,形成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五年来,先导区管委会共引进建设高端现代服务业项目50多个,包括投资50亿元以上的项目5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25个。大王山旅游度假区是先导区大手笔打造的一个大型旅游产业项目,长沙作为中部交通枢纽城市,有着发展旅游产业的有利交通条件,但一直缺大型旅游项目,他们认为,旅游产业是一个需求旺盛的朝阳产业,湘江西岸的坪塘地区有山、有水、有洲,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自然条件。从2013年开始,他们通过精心策划和规划,启动了总投资200亿元的大王山旅游度假区建设,冰雪世界、巴溪洲水上公园、湘军文化园等项目全面开工,将在今后两三年内全部建成。
2 规模投入
市场经济之所以可以创造比小农经济大得多的生产力,关键是通过聚集形成规模,通过规模产生效益。5年来,先导区坚持大片区开发、高强度投入和大项目带动,走出了一条以规模降成本、提效益、赢竞争的城市运营之路。
在以往的城市开发中,由于受资金的制约,往往开发规模以几百亩或千亩为限,这种多点式的鸡窝状开发建设,造成学校、文化、医疗、绿地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开发商不愿配套,政府无力配套,不断形成新的城中村。为避免这种传统开发的弊端,5年来,先导区坚持整体规划、成片实施。梅溪湖国际新城的开发就在14平方公里内进行整体拆迁、整体推进,区域范围内的农民整村、整组拆迁,房屋、田地、山林一次全部征收,安置区统一规划建设,就业生活统一安排,农民乐于接受,区域内3所中学、4所公园同时建设,全部在2年内建成。
城市建设投资最忌“添油”战术,必须集中大规模的投入,用他们的话说,要把所有的炮弹打在一个山头,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受发展阶段、认识水平、经济实力的局限,许多地区的城市经营都经历了递进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地回报;第二个阶段是生地出让;第三个阶段是熟地出让,也就是在完成简单“三通一平”后再进行拍卖。先导区说自己搞的是第四代产品,就是综合配套,在完成拆迁、道路基础设施、生态景观工程建设和高标准教科文卫公共服务配套后再出让土地。这种开发模式,一次性投入很大,梅溪湖国际新城和洋湖生态新城一级开发的投入达到每平方公里18亿元和20亿元,初期一次性投入都达到近100亿元。先导区的建设者认为,大投入小风险,小投入大风险。土地是商品,深加工才能带来大增值,他们的理念是不能把有限的宝贵的土地资源作为原料卖了,要把它加工成产品,甚至是精品来卖。投入产出是成正比的,先导区土地价格从成立前平均60万元/亩,提高到600万元/亩。
在先导区,常听到一句话:“高举高打。”就是要上大项目,上引领性项目,2014年项目计划中,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共有22个。5年来,先导区用巨额投入建设了一大批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标志性项目,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区域竞争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8000亩的洋湖湿地公园、3000亩的梅溪湖湖泊、4300亩的桃花岭公园、2000亩的儿童公园……一系列大而精的景观极大地提升了先导区业已具备的生态环境优势;投资10亿元建设6万平方米的科技会展中心,投资20亿元建设国际会议中心,投资30亿元建设的12万平方米的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可以与国际最顶尖的现代艺术建筑媲美,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的奥克斯商业广场成为长沙最大的商业综合体,总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包括两座高248米塔楼在内的金茂梅溪湖国际广场将成为湖南和长沙高端商业的标志。先导区管委会每年财政投入项目建设资金180亿元以上,带动社会投资每年都超过千亿元。这些大投入铸就的超级项目,使先导区形成了郊区的生态环境和央区的城市功能的巨大优势,形成对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的强大吸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