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38625|回复: 161

[摩天] 知乎看天空之城。请理性思考,大家都希望能成功,但成功不是单靠感情的。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9 23: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82583

转一个最多认同的回复,群情激动的时候更应该冷静下来听听不同的声音:
猪小宝,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355 票,来自 Larry、任阳阳、孙隐 更多
大规模推广?有何利弊?八字还没一撇呢,等这个项目真的成功了再谈大规模推广也不迟。

事实上,我个人觉得,这个项目简直就是个笑话,怎么可能会成功?防火、文脉、经济性,那些都另说,单说最基本的结构性能,它就不合格。直白的说,它造不起来,即使勉强造起来,也不能住人。或者说,最后有可能造起来,但绝不是按他所说的90天,也绝不是按他所说的预制钢结构体系。

某种意义上,它有点像阿里的阿里云OS,或者像那个绿坝花季护航。要么是老板真的不懂,被下面的人忽悠了,底下的人迎合老板的妄想在一味的瞎搞;要么是老板揣着明白装糊涂,要的就是赚取关注,用这个噱头换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比如批地或者政策倾斜。

这里有两篇相关报道:Engineer to retire if China achieves super-quick tower 和 The need for Speed。在这两篇报道中,WSP中东区的负责人Bart Leclercq 说,如果真的90天之内建成了这座838米的高层,他就退出自己的结构工程师职业生涯。

我的想法也是如此,如果这个项目真的成功了,我也退出职业生涯。

原因很简单,838米的超高层建筑非同小可,而远大的做法如同儿戏一般。828米的迪拜哈里发塔,设计方为SOM,全球top10的超高层里有4座出自SOM(详见此回答 国际上知名的建筑结构设计公司有哪些?),工程总承包是韩国三星建设,其它的各种监理、咨询、专业顾问也都是业内顶尖水准。如此配置,尚且耗时5年有余。而远大的838米的“天空城市”,并未提及任何设计、咨询、专业顾问的信息,按照之前那两个项目的模式,貌似是远大要全过程各角色一肩挑。

在所有远大公开的项目信息和计划里,找不到任何结构设计咨询机构的名字,而远大的宣传卖点和侧重点,也是工期短、“抗9度地震”、节能、节地。但是,远大忽略了对于超高层建筑来说最最重要的一点:抗风。基本上,风荷载是超高层建筑的控制荷载,风荷载在基底的倾覆弯矩要超过地震荷载的倾覆弯矩。911中倒塌的世界贸易中心双子楼、迪拜哈里发塔都处于低烈度地震区,但即便如此,为了抗击风荷载,依然需要精心设计和施工。即使是在台北这样的高烈度地震区,风荷载在台北101产生的效应也要超过设防烈度下的地震带来的效应。

而远大的项目计划里,好像完全没有这根筋。按照他们的宣传,他们想的很简单,就是根据之前那两个项目的情况,以此类推,就能完成现在这个项目。但是,工程规划不是简单的等比例放大,48小时造15层,不代表就能90天造220层。工程设计也不是简单的等比例放大,220层的楼,也不是简单的把15个15层的楼摞起来。

目前为止所有的超高层建筑,除了采用纯钢结构束筒的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其余的几乎全部都是混凝土核心筒加外围钢结构框架(纽约世贸中心双子楼为钢框筒,但是已经在911中倒塌)。几乎所有的水平荷载,主要是风荷载,全部由刚度极大的混凝土核心筒来承担。混凝土核心筒的尺寸、厚度,都是超乎想象的。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为例,其混凝土核心筒在底层的厚度达到了2.1米。如此尺度的混凝土核心筒,才能提供足够的抵抗风荷载的侧向刚度和侧向承载力。
上面这张照片是正在施工中的环球金融中心,很清楚,中间灰色的是混凝土核心筒,周圈红色的是钢结构框架。而在远大的838米计划里,没有中间的混凝土核心筒,全部都是钢结构框架。怎么说呢?略微有点”无知者无畏“的意思。

事实上,远大的这个概念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更像是在炒冷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那一波高层建筑热潮,用的就是这个概念。纽约的帝国大厦,就是金刚在上面打飞机的那个,曼哈顿城区,寸土寸金,102层钢结构预制框架,总高度381米,1930年开工,1931年完工,整个工期不到14个月。结构形式和施工模式,跟远大所宣传的这个,没有太大的本质上的区别。这种模式的高层建筑,发展到帝国大厦这个样子,已经是一个极限了,再也不能突破这个高度,这就是结构形式对建筑高度的一个瓶颈。直到Fazlur Khan提出筒体结构的概念,超高层建筑才能在经济合理的范围内突破400米大关。而如今远大的838米高层,舍弃筒体的概念,又要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帝国大厦这条已经被证明是死胡同的老路上,怎么能够走得通?

所以,回到最开始的疑问,我不太相信这么大的公司会没有明白人,会盲目的高调上马这样的项目。我只能说,要么是内部管理极其混乱,要么就是另有所图。这个838米项目,可能只是一个小噱头而已。

PS:长沙将建世界第一高楼 高838米计划7个月建成 这篇新闻报道里居然把用钢量写成了270万吨,而Sky City wiki页面提供的数据是建筑面积1,215,000平米,计划用钢量270000吨,注意是27万吨不是270万吨。如果是270万吨的话,折合每平米要2.2吨钢材......如此明显的低级错误,远大居然无人注意,更能说明我的疑问。他们到底有没有 take it serious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0 10: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沉的好快,除了狂欢还有很多事情值得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0 10: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真长。通篇的意思就是美国人建造不出来的东西,中国人是肯定整不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0 10: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前段时间也看了这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0 11: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真长。通篇的意思就是美国人建造不出来的东西,中国人是肯定整不出来的。
zecha 发表于 2013-7-20 10:44



    这种结论非常意气用事,就像义和团说自己肉身就是可以刀枪不入一样。期待具备专业知识的高楼迷推出反驳论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0 11: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远大网站上天空城市宣传视频截图,我也是觉得不靠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0 11: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的知识结构,对新事物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敢于创新,严密的试验就可以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0 11: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切的期待专业人士对这篇文章的反驳论证,而不是"勇于""中国人""奇迹""大胆""不信你等着吧"这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0 11: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绿地中心

越来越多的塔楼在城市中拔地而起,“第一高楼”的名号被各地竞相争抢。原规划606米、“世界第三、中国第二、中部第一”的武汉绿地中心,正在调整规划,以打造中国第一高楼。最新的高度,极有可能是636米。为什么会是636米?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国内在建的最高楼“上海中心”为632米,武汉绿地要超越它,至少得加高26米。

按规划,这座矗立在武汉长江南岸[最新消息 价格 户型 点评]的超高层建筑将会在2017年完工,其深基坑要挖到地下约30米深,连续墙及桩基要打入地下超50米深。仅地下工程就要耗时两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0 11: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在担忧这栋楼的防火,防氧化和防胀缩,甚至是垂直。有人说我杞人忧天,我确实很忧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0 11: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管它这么多我们这里是高楼迷!哪里高就关注哪里 ,管它怎么建的 不是我们的关心的范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0 11: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帖子有道理,我也来讲讲远大的道理吧
远大并不是一家莫名其妙的公司。相反是高科技公司,在他原本的领域里面,远大直燃中央空调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技术领先世界第一,这个第一非中国移动那种因为中国人口多而得到的,他的产品主力销售是国外,比美国日本同类产品要贵。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而且非常低调的高科技企业,除非老板换上精神病了,否则不会去做这么低级炒作。
J220项目的设计方,迪拜塔的设计师也是参与方。
其次我曾在远大铃木住房设备公司工作过(远大和日本铃木合资的公司),这个可建住宅的应该就是我04年上班时远大搞的集成住宅。这个东西已经持续搞了10年多了,所以应该不是一时发疯。

不过,重低层到超高层,我也是有疑问的,只是我更愿意带着疑问来关注他的成功或失败。而不是直接否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0 11: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管它这么多我们这里是高楼迷!哪里高就关注哪里 ,管它怎么建的 不是我们的关心的范畴。
RICHARD19849 发表于 2013-7-20 11:22



    我认为我也算高楼迷,这我很感兴趣,请不要代表我划定该关注的范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0 11: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恰恰相反,据我所知,远大充分考虑了风载的影响
做过有限元分析,还搞过模型实验
这都有专业结构研究机构来做
抵抗侧向风载荷,并非只有一种结构模式
当然,等J100成功了,就更有说服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0 11: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切的期待专业人士对这篇文章的反驳论证,而不是"勇于""中国人""奇迹""大胆""不信你等着吧"这类
sinner 发表于 2013-7-20 11:11


根本不需要专业人士来点评,创新本来就无先例可循
如果有人点评,比尔推得出windows系列?如果有人点评,乔布斯还推得出 I 系列?帝国大厦动工的时候一样没有完善的理论支撑,照样立在那里快100年,就是他们的勇气,才成就了他们的奇迹
我不否认远大的项目会有很大的商业考虑,但是只要有利于人类进步,有利于技术革命,这样的尝试是值得的!比尔和乔布斯还有华尔街的大佬们,个个也不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我更觉得,即使远大失败了,同样应该赢得尊敬
当然,任何事物都要有不同的意见,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也应该包容你的质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14 06:16 , Processed in 0.04226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