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江重镇芜湖正处于二次创业期,在国内经济形势下行及中部省份开始减速的形势下,芜湖连续三年保持了经济增速全省第一,并在今年一、二季度依然势头不减。
“一个城市的经营最终还是为市民服务,我们主张品质为先。”这是刚刚履新一个月的芜湖市市长潘朝晖的治芜理念。
芜湖维持高增长的动力何在?产业转型升级之策是什么?区划调整后芜湖如何布局江北这张“白纸”?潘朝晖就这些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发展势头很好”
《21世纪》:安徽一些在过去几年高速增长的城市在本年度都开始降速,芜湖保持高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潘朝晖:芜湖发展势头还是很好的。首先,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产业转移的势头比较明显,每年新增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300家;其次,芜湖这些年打下比较好的产业基础,我们的四大支柱产业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材料、电线电缆都是按产业集群来打造的,每一个支柱产业的上下游都集聚了上百家相关企业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其中不乏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支柱产业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近60%;第三,这几年我们也扩大了投资,2010-2012年全市累计完成固投4100多亿元,是前三年总和的1.8倍,2011年成为全省继合肥后第二个投资超千亿的城市。
《21世纪》:皖江示范区“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作为皖江“双核”之一,如今示范区建设已逾三年,芜湖在这三年中收获了什么?
潘朝晖:过去三年我们举全市之力推进示范区建设,首先是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建设,其次,芜湖较好地把握了产业转移的势头,承接与转型并重,提升了产业层次。另外国家赋予了皖江示范区先行先试权,我们在这个权限下推进了系列金融创新,以及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等等。
《21世纪》:2011年三分巢湖给芜湖扩展了发展空间,实现了从滨江城市变身跨江城市,后江北集中区又由省直管变为芜湖市代管,这样的机遇下芜湖准备如何布局江北,利用好分巢收益?
潘朝晖:2011年区划调整了一个县、一个镇到芜湖后,我们及时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目前该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准。下一步我们规划有三个主城区(江南主城、江北主城和三山主城)、四个副中心(四个县城),将建设一个现代化的跨江发展的大城市,目前跨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推进。
芜湖对于江北的定位是现代化的产城一体的新城区,是按照150万人口来规划的主城,而不是一个副城。目前江北产业集中区开工的项目已经有50多个了,可以说是一片建设的大工地。整个江北地区是400多平方公里,下一步还有扩展空间。
“老城区不搞大拆大建”
《21世纪》:目前传统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芜湖的一些制造业企业也遇到了各自的问题,芜湖接下来的发展潜力何在?
潘朝晖:一些传统产业目前面临转型升级,以汽车产业为代表,我们的奇瑞汽车有七年时间没有投放新车型了,可谓苦练内功,今年下半年有三款新车亮相,将是其转型升级的标志性一步。
下一步芜湖发展重要的是八个字:科学发展,品质为先。首先就是产业品质。除了推进传统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我们还下功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享受中关村同等政策待遇的机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包括物流业、金融业、文化旅游业,把整个城市产业结构调轻,这是整个产业品质的提升。
现在我们做的几个产业园,一个是工业机器人(300024)产业园,争取跻身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文化科技产业方面,准备以方特为龙头,致力打造以高科技主题公园集群为重点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和文化科技产业示范区。还有两个准备打造的产业园区是循环经济产业园和通用航空产业园。
《21世纪》:你刚刚提到的“品质为先”,除了产业品质,在城市建设上有什么安排?
潘朝晖:城市品质的提升也是我们很注重的。我们要建设一个品质优良的城市,它首先是有产业支撑的,其次交通便捷、功能完善、形态优美、社会文明、生态良好。最近我们决定启动地铁工程前期规划,原则上老城区不搞高架,不搞大拆大建,以发展公共交通为主,保持老城良好的建筑形态和文化形态,希望让这座城市真正做到“大气、秀美、时尚、欢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