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4764|回复: 55

[鸠兹古韵] 芜湖百年记忆-----西洋历史建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0 19: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11-11 15:22 编辑

芜湖,处在青弋江和长江的交汇口,自古为吴楚纽带、徽商门户。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把芜湖推上中西冲突、融合的前沿,开埠通商使民族产业重新洗牌,也使建筑不同层次地“西化”:范罗山的英国领事署恃“洋”傲物;陶沟至弋矶山租界区的商行既树立招牌又入乡随俗;而芜湖老城厢在太平天国劫后重建时,徽派基座罩上了西洋光环;各国传教士来芜兴建教堂,在张扬宗教风范时兼顾了因地制宜。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9: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0 20:44 编辑

西洋历史建筑地图


自古以来,芜湖便是商贾云集之处,文化交融之地。因此,城市里留下了各种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大多保留在镜湖区。

目前,镜湖区有100多处330多栋百年以上建筑遗存,分成西洋历史建筑、芜湖古城、堂子巷徽派建筑群、传统文化遗存4个片区。

“这些历史建筑都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文化传承。”镜湖区文化产业办主任刘浩说,简单的修缮并不能很好地保护这些百年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说,“复”很容易,但“活”却不简单。

为此,镜湖区推出了“芜湖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自此,芜湖的百年建筑将彻底苏醒、复活。

老建筑承载厚重城市记忆

芜湖日报讯我国的“近代建筑”指的是1840年至1949年所建的建筑。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进程中,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延续,另一方面是西 方外来建筑的传播。1876年,清政府与英国公使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西方文化登陆芜湖。因此,除了传统的中式建筑外,芜湖还有 一大批不同类别、不同风格的西洋建筑,这些西洋建筑群构成了近代芜湖独特的城市景观。

其中,芜湖市现存的近代西洋建筑共20个单位、33幢单体建筑,包含门类有行政办公建筑、宗教建筑、学校建筑、医院建筑、商贸建筑、名人旧居等。

在芜湖的这些西洋建筑中,有些是在安徽乃至全国都具有代表性的。英驻芜领事署是安徽最早的、至今保存最好的外国领事馆馆址;天主堂素有江南“小 巴黎圣母院”的美誉,建筑规模仅次于上海徐家汇教堂,成为华东一带闻名遐迩的宗教建筑,在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

这些西洋建筑,就单体建筑的体量而言,一般都较大,如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老芜湖医院、圣母院修道院、天主教神甫楼、天主堂等,其建设面积都在几千平方米,而且它们大多都保存完好。

同时,很多西洋历史建筑与历史事件、历史名人息息相关。1891年芜湖爆发的闻名全国的“芜湖教案”与天主堂及其宗教活动直接相关;王稼祥、李 克农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圣雅各中学就读,恽代英也在圣雅各中学有过革命活动;英商亚细亚煤油公司被芜湖市政府征用后改变其功能,成为芜湖当时的“宾 馆”,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芜湖时曾在这里居住。我国著名医学家沈克非曾在老芜湖医院工作,其寓所现保存在弋矶山脚下,宋美龄也曾在老芜湖医院就诊。

此外,像芜湖古城、堂子巷徽派建筑群都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这些老建筑里,都留下了数辈芜湖人的生活印记。

可以说,每栋古建筑的背后,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的故事。这些故事留在芜湖人的心中,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城市记忆。



老海关大楼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9: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莫让历史建筑静悄悄“死”去

昨天,记者探访了英驻芜领事官邸。楼的墙体很是美观,小砖块间隔分布,中间利用独特的勾缝技术连接,整体显得精细而厚实。门旁边的墙上设置了外门栓。门打开后,插销往墙上一挂,门就固定住了,很是神奇。

刘浩告诉记者,该建筑最初由英国人兴建,后来西班牙人进行了改扩建。前不久,一位西班牙人在此看到了这个门栓,惊呼太不可思议了。“这只有在我小时候的祖父家中才能看到的。见到了这个门栓,感觉回到了小时候。”

进入官邸,踩着木质地板往里走。楼有两层,屋内建有楼梯。值得注意的是,内设两个楼梯。刘浩说,楼梯是分主仆两用的。上了主楼梯,到了二层,只见一个别致的壁炉安静地立在墙上。推开室门,便是长长的阳台。“以前,从这个阳台就能直接看到长江呢!”刘浩说。

记者发现,虽然官邸建筑总体保存完好,但外立面有些破损,内部一些地板缺失,地板上也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少量墙体有开裂的痕迹,阳台杂物随意摆 放。刘浩介绍,由于年代久远,像英驻芜领事官邸这样的历史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如果不加以保护,很有可能静悄悄地“死”去。

为了让历史建筑复活,镜湖区推出了“芜湖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目前正在挖掘整理历史建筑的建筑、人文等各方面的资料,为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利用做好第一手资料。

挖掘工作分为3年,2012年已完成了西洋建筑群的挖掘工作,2013年、2014年将完成芜湖古城、堂子巷徽派建筑群、传统文化遗存的挖掘工作。根据挖掘情况,镜湖区将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历史建筑加以改造,暂时不能实施改造的将提出改造方案。

像老芜湖海关,已成为滨江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城内的华牧师楼,已纳入古城建设总体规划,即将动工修缮;范罗山上的英驻芜领事署建筑,已经修 缮完毕,拟打造成以收藏博览产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园;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旧址、英驻芜领事官邸等建筑的修缮和利用也正在积极实施中。截至去年,该区已实施 改造的西洋建筑有12处17栋,其中2012年维修的有4处9栋;此外,去年芜湖古城修缮了4处百年历史建筑。



英驻芜领事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9: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0 22:27 编辑

百年建筑“活”过来需要文产结合

如果一个历史建筑或者群落有经济上开发的可行性,它就能够被保护下来,会变得热闹而重新焕发活力;如果它在经济开发上不可行,它就会死掉,就不再有活力。对此,刘浩深有感触。

“百年建筑复易活难。”刘浩说,保护建筑不能死板地把原来的建筑保留下来,因为这只是死的一栋楼,重要的是把楼里的曾经生活的人、蕴含的文化、 发生过的历史交叠到一起。同时,不能只看一个建筑,要特别看重整个区的环境,包括它门外的马路。“如果你就留了一栋楼,没有了环境,这栋楼也就没什么价值 了。”

在实施百年建筑复活计划过程中,政府重在挖掘利用建筑的历史资源,根据百年建筑及周边的区域特点,利用其周边区域规划出文化产业园区,制订园区 的产业策划方案,植入新的产业形态,建设若干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产业聚集,以点带面,辐射周边,最终打造一种没有围墙的文化产业园,即区境范围就为一 个大的文化产业园,为老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载体,实现文化与产业完美的结合。

目前该区共规划有14个文化产业聚集区,其中区政府主导在建园区4个,区政府主导改造园区1个;区规划储备园区3个;市旅投公司在建园区3个; 委托企业开发文化聚集区1个;已建成的文化产业园2个。雨耕山文化产业园于2012年10月开工建设,总投资为13亿元,目前完成固投1.2亿元,预计明 年将完成主体工程的改造,10月份开始进行招商;大砻坊工业创意设计园暨中国铁画博物馆完成20年经营权转让。

雨耕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结合西洋建筑和宗教文化,实现中西文化交流和商旅文化的互动,打造以酒文化为主的创意文化产业园;大垄坊工业创意设计园暨中国铁画博物馆,实现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引入工业创意设计的高校和研发合作单位进驻。

芜湖古城、堂子巷民俗文化产业园以“芜湖民俗文化”为主题,打造集皖南民俗文化、世界民俗文化、旅游、艺术品展示、商贸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范罗山文化产业园则是以徽文化和芜湖风采为载体的地域性文化品牌区;鸠兹豫园与芜湖古城商业区连成一片,和莲塘公园融为一体,形成园边有水、水边有景,园 边有路、路边有绿,景区有物购、购物有休闲,休闲有娱乐的商贸文化旅游集中区。

小九华商业街以古韵悠悠的马头墙,传承徽州千年的花格窗等传统徽文化为标记,店铺之间设有走马廊;徽商博物馆以弘扬徽商精神、展示徽商文化为主 题的民间藏馆;芜湖船舶工业园综合利用芜湖造船厂地块,筹建船舶工业博物馆及其相关产业,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荆山主题公园结合荆山地区改造,打造以高 科技产业为主的创意园区;滨江大剧院依托滨江世贸集团,引进中国一流的演艺影视集团,打造芜湖演艺影视的新高度;芜湖广电文化产业园则是集广播电视节目开 发、制作、发行、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策划等为一体的纯文化产业园区。



圣雅各教堂
圣雅各教堂与芜湖市第十中学(二中分部)


牧师楼   1883 建

李光炯、阮冲勉(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的安徽女子公学(省立二女中前身)。1958年7月,芜湖女中更名为“芜湖第十中学”,并改为男女兼收。1998年6月,芜湖市第二中学和第十中学合并为“芜湖市第二中学”。原二中和十中校址分别为二中本部和分部。
芜湖女中老洋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9: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0 22:25 编辑

产业和建筑互为依托成复活关键

走进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过道里有一面接着一面的黑板,很有文化气息。往楼上走,除了教室,还有一个礼堂,里面的座椅和舞台都是原汁原味,保存很好。“以后这里会进行一些舞台剧的表演,我想那些话剧演员知道这里有这么好的礼堂,会乐疯了的。”刘浩开玩笑地说。

走到学校的顶楼阳台,从西看,天主堂、神甫楼和英驻芜领事官邸连成一体。往东瞧,则是一大片施工空地。“未来这边空地将建设现代化的休闲广场, 地下还有长长的酒窖,这样一来,整个雨耕山片将成为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园。既可以在这里欣赏西洋古建筑,观看文化艺术表演,还能品味酒文化的魅力和 都市休闲风情。”
历史建筑不再孤零零的,而是融入了多种产业元素,更接地气,更有人气。一栋栋百年历史建筑,因为有了产业的依托,将成为一个又一个的 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培育发展好以历史建筑为基础的特色文化产业园,镜湖区通过政策和税收优惠,引导文化企业入驻文化产业园,并研究制订《镜湖区文化产业 发展重点行业扶持政策》,重点加大吸引影视传媒、创意设计、演艺演出、文化旅游、信息科技五方面产业的企业在该区聚集。
目前,该区利用现有的14个文化产业园招商,根据不同的产业园特色进行对口招商,并依托各种协会资源,引进新的文化企业。同时,该区利用凤凰美 食文化节、皖南旅游购物节、睦邻友好文化节等区级节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吸引国内外文化产业企业了解镜湖区的历史文化。

通过挖掘、修缮,复活、招商、志愿服务等一系列的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老建筑将会被保存好、保护好、开发好,焕发新的生机。

芜湖老城区将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文化产业园


天主教堂


李光炯、阮冲勉(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的安徽女子公学(省立二女中前身)。1958年7月,芜湖女中更名为“芜湖第十中学”,并改为男女兼收。1998年6月,芜湖市第二中学和第十中学合并为“芜湖市第二中学”。原二中和十中校址分别为二中本部和分部。



广益中学
  是中华圣公会利用清政府庚子赔款办的学校。原名圣雅阁中学,于1910年由美藉瑞典人卢义德亲手建造,在狮子山设立圣雅阁中学高中部,石桥港设立圣雅阁中学初中部(又叫圣公会学校)。1910年5月竣工,九月招生,卢义德任第一任校长,以后由兰裴然(美籍)接任,初中部校长有华人饶桐荪、李焕文等人。该校初办时,学生人数不多,两校总共四百余名。但学费异常昂贵,不是富豪子弟难以进去。学校的课程第一注重圣经课。通过圣经课,可吸收学生入教。第二注重英文课,所有学生在毕业时,英文课取得优异成绩,可以保送到洋行、海关、邮电等部门工作。后来,在校学生数日渐增多,单高中部,每年即达三、四百人。校规极其严格,学生一律住宿,不准迟到早退、旷课,无论在课堂、课外、服装一律整齐。
  1927年圣雅阁中学鉴于当时革命形势停学。1933年圣雅阁中学复课,校名改为广益中学,分为男子部、女子部,男子部在狮子山,校长为华人李肇文;女子部在石桥港,校长为华人李焕文。初中生接受童子军教育,高中生要接受军事训练教育。1937年,日军侵占芜湖后,广益中学迁到泾县茂林。1947年抗战胜利后,广益中学理应迁回芜湖狮子山,但教区主教葛兴仁(美籍传教士),了解到广益中学由革命老根据地茂林迁回来,对师生所受的革命影响,不能掉以轻心,于是利用华人主教陈见真和李肇文之间的矛盾,硬不许广益中学重返狮于山,而把原办在安庆的培德女中迁到狮子山复校,广益中学则只能在石桥港复校。
  培德女中1947年由安庆迁来芜湖,是年秋季开学,校长刘忠信,后由赵叔平、吴寿祺直至解放。
  解放后,国家接管培德女中改为芜湖市第十一中学,石桥港广益中学改为第十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9: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真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9: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弋矶山医院,美国基督教会创办,折中主义建筑风格.
当年在江南小有名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9: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0 21:43 编辑









圣母院(第一人民医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9: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0 21:56 编辑









圣雅各中学
芜湖市第十一中学(安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20: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0 22:28 编辑

从大班住宅到五洋商行
总税务司只是大英领事署的兼职,领事署是为英国的商务和侨民开路。英国太古公司在芜湖首先建成栈桥式码头,从现在的8号到13号码头就是以前的太古码头区,太古公司的大班住宅(近代称洋行经理为大班)面朝长江,二层跃三层,门口的青石门槛踩出了深陷的凹槽,大门入口曾有一个电话厅,一楼卧室里有个大保险柜,沉重厚实的金属柜门,因为柜门与墙壁平齐,保险柜实际是利用了外屋上二楼的楼梯裆部,楼梯的扶手粗大园润,内墙和地板略显粗糙。英国建筑风格又分乔治王朝风格、维多利亚风格、安妮女王时代风格、都铎王朝风格、爱德华巴洛克风格等。大班住宅采用中式匾额,对称布局,没有鲜明的流派,在建筑材料上用了红砖和水泥,低调起家。跨过石柱的方门,进入穹顶的走廊,楼道上用了圆形舷窗。可能是太古公司深入内地后以本土化减少排斥,面向船东、服务海员。
  同为英商的怡和公司没有怠慢自己,1881年,怡和公司在芜湖设立分支机构,其后美国旗昌洋行、德国亨宝洋行伸脚芜湖。赵家村的怡和楼是英国古典式府邸,和上海的正广和在环境和造型上都相似。怡和楼正面朝南,胸襟开阔。青石垫脚、砖石束腰,高耸的六角楼面向长江一侧没有窗户,其它方向的窗户用统一的简洁图案镶边,这种图案似是吸收了中国八卦的灵感。怡和楼的烟囱、老虎窗、弧形露台、仿汉白玉栏杆高低错落,体现均衡、和谐、理性的统一,因而具有文艺复兴的特征。
  怡和楼周围的树木是和房子一起设计栽种的,香椿树、百叶窗、爬墙虎掩映着红瓦砖墙。怡和楼靠近天主教育婴堂,据说曾易手为外籍医生楼。
  太古是芜湖的船运巨头,怡和则是混业经营的头号商行。洋货分为五洋(洋火、洋纱、洋皂、洋烟、洋油),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在弋矶山北建了两个大油池,美孚洋行与怡和洋行毗邻而居。健康路的美孚楼刮来了美国风,美式建筑师从英国,英国的乔治风格对美国派的形成影响最大, 红砖墙面,白色勾缝,简洁的两坡顶,注重典雅的色彩关系。美孚楼没有使用拱券、舷窗等构图元素,也没有回廊,因而在居住功能上大打折扣,不过提高了建筑的容积率和安全性,美国人不甘平庸,在美孚楼的外墙上贴了两个园疤,凸显宗教色彩,真是愈简单愈神秘。
  在狮子山脚下有欧陆式的香烟公司,虽是一层四方形平房,然而其楔形屋顶和二街永平里的基督教卫理公会牧师楼如出一辙。牛奶坊的来复会1号兼融了古希腊的立柱和古罗马的拱券,并且把拱券和立柱结合起来,发展成大跨度圆弧,中间有一个立柱支撑。楔形金字塔式屋顶。
  管理五洋商行的中方机构是海关。1877年芜湖设立海关,至1937年闭关。首任关道是刘传绩,救潘玉良出风尘的潘赞化也做过芜湖海关总督。芜湖海关初始租用基督教会的房子,1919年7月临江新海关大楼落成,新海关楼包括办公楼、检查棚、货栈及外勤人员宿舍。办公楼为砖木混合结构的红砖楼房簇拥着尖耸的钟楼,钟楼高四层,配有对称绶带。其中第三层各附一柄权杖,以显示主权威仪。每层的窗户各具特色,二、三层为圆形舷窗,二层舷窗上为半圆斗拱、下为项链饰纹。既融合了轴线、对称、主次有序的古典原则,又吸收了文艺复兴之后的建筑潮流,是芜湖近代建筑折中主义的代表。




太古楼
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旧址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20: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原版引进到和魂洋材
中国建筑界,把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阶段的建筑公认为“近代建筑”,新与旧、中与西的复杂交织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殊面貌。以钢筋、水泥为代表的新材料,以机器搬运、标准化模板为特征的新工艺,以厂房、医院、教堂为典范的新类型,冲击着传统的以木结构和手工为主的建筑形态,中国古典建筑体系在近代以来已逐渐淡出。1895年,芜湖扩建中江书院,倡导“中学为本、西学为用”;1903年,绩溪人汪孟邹在长街创办科学图书社,力挽徽派,终究消散在历史的烟尘。
  西洋建筑上升为芜湖近代建筑的主流,东洋建筑也不甘示弱。日本日清公司步太古后尘到芜湖跑船运,其运力排第三。二战期间,日军在赭山顶设有警备司令部。日本建筑在芜湖尚有两个组团:一是江岸路的日本领事馆,又说是日本海军的乐园;二是永平里的日本公寓。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的民族,京都学习了中国唐朝的长安城,明治维新时期照搬欧洲古典主义,战后则师从美国的“现代及后现代”建筑文化。日本朝野坚持警惕与顽强拒绝外来文化淹没大和精神,于是“和魂洋材”体现在近代建筑上。芜湖的日式建筑使用了近代建筑的材料和工艺,在建筑功能上更加人性化,如烤火用的烟囱、屋檐下透气的圆孔、推拉窗、踏踏米等,二街的日本公寓用红砖间砌出统一的线条,彰显出“团结一致”的精神。
  日本建筑最初追随一衣带水的中国,形成“和魂汉材”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西方殖民者敲开东亚的门户后,日本“脱亚入欧”,刚开始日本人从技术到样式全盘忠实地模仿,没有一点拆中。砖石技术在日本没有传统,“对于学习而言,没有传统是幸运的”,日本建筑师将几乎欧洲的所有样式均搬到日本,进行嫁接后又转销到中国,于是芜湖的日本建筑兼蓄了西洋和中国本土的风格,同时裹挟了日本的民族精神。
  据《芜湖市志》:“1912年,芜湖日本领事馆建立,直至抗战胜利。1916年6月初,日舰一艘抵芜,日本水兵整队前往青弋江南岸的日本领事馆,经过中山路时,日本水兵高呼口号,炫耀武力”青弋江把芜湖划成河南、河北,在二多桥(今“长江长”地块)确有日本遗留建筑,当地老户回忆,这里是日本的一座教堂。在今芜湖市规划设计院门前有四栋日式建筑。这里有几位老同志早年从安徽省建设系统退下来,断定这是日本领事馆。日本投降后,这里成为国民政府的盐务管理局,解放后作为皖南军区后勤部,然后是芜湖专区机械厂,再演变为宏大机械厂,最后卖给皖江航运管理局。这组建筑具备领事馆的功能——商住两宜、独立围合、有地下室兼作防空洞,外墙有57公分厚,枪弹射不透。一个城市的使领馆区应该相对集中,大英领事署在范罗山、西班牙领事馆在鹤儿山、太古公司、美孚洋行、怡和公司等在租界区,因而日本领事馆在“河北”顺理成章。
  日本领事馆的外墙是用石灰拌糯米稀糊的,粘结性特别好,历经百年风雨,用手去揭墙壳,感觉比通常的水泥壁面要坚固得多。墙壁有三层,最外层是泥巴,一是防止风雨直接剥蚀内层,二是软化射来的枪弹,避免内层的水泥墙炸裂。内层就是水泥层,在正门旁边为了美观、威严,则是糯米稀墙皮,天长日久,糯米稀墙皮发绿。里层是小青砖横砌的实心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20: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折中主义到民国精神
中国建筑源于夯土为基、草泥为墙,以木构架一脉相承。欧洲建筑发轫于古希腊的梁柱式,以石材为纵横布局。古希腊的立柱发展分化为爱奥尼克柱式和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比例修长,柱高约为底径的9-10倍,柱头是一对精巧柔和的卷涡,有着复杂的柱础,体现出女性纤美的体态;多立克柱比例粗壮,柱高约为底径的4-6倍,柱头为简单的倒立的圆锥台,没有柱础,柱身直接立在三级台基上,体现男性刚健的体态。肖家巷的翟家花园用多立克柱体现了夫权是家族核心,而儒林街的小天朝是李鸿章给侄女的陪嫁,围合天井的廊柱细长,阁楼的栏杆纤柔。中世纪神权笼罩欧洲,文艺复兴建筑则倡导以人为本。新古典主义将科学的理性精神带进了建筑领域,摆脱了一味泥古的教条主义,崇尚功能、自然与真实,法国是这种风格的中心,育婴堂得此风气之先。弋矶山医院建于1927年,美国传教士赫怀仁利用中国的庚子赔款和基督教美以美会的捐款,把当时流行于欧美的折中主义(又叫折衷主义)带到芜湖,根据建筑的不同性质选择建筑式样,将不同的建筑风格融入一幢建筑中,弋矶山医院是功能、环境和人本主义的完美结合。
  弋矶山医院和男内思学校都是攀缘山势,弋矶山医院平面呈托盘形,男内思学校是长方形,中间是天井。弋矶山医院巧妙地将大烟囱作为建筑的承力构件同时还是构图元素,猩红的墙体撑上洁白的窗帘,讴歌生命的圣洁。
  芜湖近代建筑中的工业建筑是号称“两个半烟囱”的裕中纱厂、明远电厂和益新面粉厂,其中益新面粉厂的制粉大楼建于一八九○年,至今巍然屹立在大砻坊。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中的“洋风”时期,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居于主导地位。辛亥革命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新民族建筑,企图用新式材料复归传统造型,由于宫殿式屋顶造价昂贵,遂采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或用桁梁屋架的两坡屋顶,但在檐口、墙面、门窗及入口等细部用中国传统构件装饰,并辅以适当的传统花纹图案。室内陈设分化出洋式和中式。南京于1927年建都后,流行“现代化民族形式建筑”,芜湖作为南京的近邻,向民国精神靠拢。
  1922年,海归派人物柳士英设计监造了二街的中国银行: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基座及台阶是用花岗岩砌筑,四根爱奥尼克柱撑起前檐的斗拱,柔美不失威严,正面山墙耸起,遮住了瓦面坡顶,消融了中西建筑形象的冲突。
  开埠通商让芜湖近代建筑风云聚会,芜湖米市又为近代建筑推波助澜。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在大官山建李淑兰堂,开发长街及中山路的地产,现存的淳良里、堂子巷、油坊街以及凤凰山的更兴路4号多是当时的作品。芜湖商会中的同业公会掌门人潘伯和于1931年长江大水过后,因会所的小平房不敷居住,邀请上海的王鳌记监造了上菜市二十七号的洋楼。仿照钟楼式样,采用大水法,出水快,不易渗漏,一般建筑是五至五分半水,而同业公会楼是七分水。房子正面朝南,由四根圆柱支撑天台,雕饰仿照英美式,窗子为内八角,一米多高。
  新民族建筑是对“洋风”建筑的反思,是近代建筑本土化的追寻,也蕴涵了西方现代派建筑的某些尝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20: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罗马拱券到哥特尖顶
中国发明了石拱桥,而把拱形结构广泛用于建筑却是古罗马的专利。古罗马发明了拱券结构,拓展和丰富了建筑的内部空间,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柱式,与拱券结合,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大跨度空间,其鼎盛的标志是两千多年前的万神庙,现仍是意大利的国家圣地。罗马建筑在芜湖的代表作是吉和街28号的天主堂。天主堂是法国传教士于1887年始建,1891年5月,教会和当地百姓冲突,教堂被焚毁,后由清政府与上海法国领事馆协议用十三万两白银于原址重建。教堂座东朝西,背倚鹤儿山、俯瞰大江流,采用十字形平面,面宽17米,最宽处27米,东西长达39米,塔楼最高处约为29米,塔顶有透空的铁十字架,左右两座对称塔楼拥立着耶酥雕像直立在山花台上,双臂平伸,交叉成十字,寓意“救赎”,通体白色,寓意“圣洁”。
  天主堂的大厅是巴西利卡式,源自古罗马帝国时期法庭、交易所、会所等厅类建筑,大厅常被两排或四排柱子纵分为三或五部分,两侧有廊,分上下两层。芜湖天主堂只是靠大门一面有二层回廊,在回廊的对面是三个祭台,正中供奉耶稣的养父圣约瑟(圣父一般指上帝耶和华)、左侧是圣母玛利亚、右侧是圣子耶稣。墙面绘有《圣经》彩色故事画,光线通过装有彩色玻璃的玫瑰窗和半圆形拱券窗射入厅内。空旷的大厅里整齐横摆着低跪凳,以祈祷者的渺小反衬上帝的伟大。
  哥特式建筑则是厌倦了古罗马沉重的半圆形拱券门及穹顶等,代之以线条明快的尖拱券门窗,挺拔高耸的尖塔、尖券、扶壁,使建筑整体显出一种强劲的向上升腾的动势,象征着宗教的崇高、神秘与永恒。哥特式建筑风格于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极至。芜湖花津路基督教圣雅各堂就是哥特式教堂。圣雅各堂是1883年美国传教士设计监造,教堂主楼顶着十字架,在地面的投影也是个“十”字形,门柱、墙柱也顶着大小不同的十字架,与主十字架高低错落。塔楼上的大钟雄浑醒目,钟声沉闷清幽。墙面用水泥抹底,压出姿态万千的小坑,墙角用大石条围砌。正厅按八百人落座布置,用五彩斑斓的玻璃映射着耶酥的神圣和神秘。
  圣雅各教堂在狮子山顶附设有圣雅各中学,圣雅各中学拥护哥特派,在宏观上抛弃了古罗马的穹顶,但在微观上把拱券作为构图元素。主楼上的钟楼并没有一尖到底,而是在顶部收束成一个小平台,屋面为铁皮钉制,坡度大。站在外走廊上扶着铁栏杆可观看大江奔流。底层悬空,圆形通气孔上带隔栅,墙角和一楼用青石板铺筑,建筑色彩因此丰富而凝重。
  天主教育婴堂为了追求建筑容积,在外形上没有高低突兀,正门和走廊窗户等细节上使用了拱券,育婴堂主楼占地为天平形状,地上三层,下沉式地下室一层。用红砖与青砖间砌,构成简洁流畅的外墙图案。育婴堂在地域风格上属于法国派。
  西洋建筑登陆芜湖,引领了芜湖的建筑时尚,就连徽派积淀深厚的老城厢也抵挡不住“洋风”,太平大路大木材商的俞府、肖家巷翟家花园、打铜巷的单家钱庄、基督会励德学校、淳良里的胡宅等纷纷效法古罗马的拱券甚至吸收古希腊的立柱。中西共承成为芜湖古城的一大特色。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20: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秦汉遗风到英伦别墅
芜湖,因“地卑蓄水而生芜藻”得名。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孙权为了北拒曹操,把芜湖县治迁建到青弋江口的鸡毛山上。宋朝流亡江南,筑圩造田,兴业自保,始筑城垣即宋城,金兵南侵,芜湖宋城几成废墟。明万历三年芜湖再次筑城,大部分与宋城重合。明末清初,芜湖上升为皖南的漕运中心,明成祖永乐十九年从江口至县衙修了一条官道,商人就官道开设店面,形成“十里长街”。
  芜湖老城厢临水而筑,汇商成市,虽屡遭兵火,然建制废而复置。最早的建筑应是十字街的衙署前门,传为周瑜点将台遗址,石砌高台、抬梁庑殿,是为秦汉遗风。南门湾由南正街、儒林街和花街构成“之”字形:亦商亦住、前店后宅、中开天井、屋檐相接且出檐深远。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县署居城之中,北负赭山,南望白马诸峰……光绪五年(1879年),芜湖知县屈承福在县衙建造监狱,光绪三十三年知县沈宝琛(chēn)重修于县署后方,因此有水边的、徽派的、建制的芜湖古城。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议准在湖北宜昌、安徽芜湖、浙江温州、广东北海四处添开通商口岸。芜湖拆除残破城墙,辟为环城马路。次年,芜湖设立海关,英国政府在范罗山设立领事署,履行领事代征关税职能,是芜湖的总税务司。英国领事达文波与芜湖关道刘传绩协定陶沟至弋矶山的沿江滩涂为通商租界。芜湖西门外建成许多住宅及货栈,城区由青弋江向长江边拓展。
  英驻芜领事署把英国乡村别墅搬到了范罗山,从山腰至山顶陆续监造了三座二层楼房,均为券廊式砖木结构,平面近方形,山墙和外墙上都有半露木构架,砖石勒脚,屋顶的坡度比较陡,用红瓦铺屋顶,白色粉刷墙面,墙角用红砖镶嵌。西洋建筑脱胎于砖石结构,就象石拱桥——拱形结构可以自身承力,不需要横梁。拱券廊也称走马廊,它是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中国后适应当地高温多雨,在建筑外围加一圈或一段外廊,此外廊兼具交通、起居和观景功能,既能让住户凭栏临风,还能让来客欣赏风月佳人。或红或白是建筑的主色,高耸的烟囱和夸张的老虎窗既是居住功能的需要,也是一种标志,老虎窗使屋面跌宕起伏,烟囱恰似东方神话中的定海神针。
  烟囱和壁炉是孪生姐妹,因为壁炉要通风与散热,于是敞开怀抱,领事署把壁炉装扮得精致华贵。从马车上跳下来,抖开披风,摘除手套,走向壁炉,是英国贵族生活的剪影。
  拾级而上的台阶、枝叶婆娑的古树彰显了这片建筑并不刻意追求出行的便捷而在乎高高在上的尊贵,但是领事署没有拒车于山下,而是修了绕山公路,汽车可以直接开到最高的楼前。以大英领事署为标志,芜湖的城建舞台迈向了近代建筑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20: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雨耕山内斯高级工业学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5 17:37 , Processed in 0.08386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