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4-13 22: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制度的活力——
试验田“种”出创新能力
早晨9点,薛泉教授走进高新区虚拟大学园,此时距他从香港家中出发还不到一个钟头。
薛泉教授是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也是设在香港城市大学深圳产学研大楼的“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基地”主任,每周深港穿梭已成习惯。目前仅这家大学像薛泉这样的教授和科研人员就有40余位,他们把工作时间平均分给了香港和深圳。
双重身份和双城生活,是深港科技合作的微缩案例,更是制度和环境创新的样本。
这边缺少知名高校和高级科研人才,而毗邻的香港著名学府云集,深圳如何能尽快摘得香港的“月”?深港创新圈便是制度突破而生的“揽月工程”。通过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科技园、数码港以及高等院校合作,在深圳高新区形成了活跃的国际合作氛围。如今,在高新区南区,六所香港高校深圳产学研大楼汇聚,有人笑称这里是“香港大学城”。
4月9日,新成立的深圳网商虚拟产业园落户高新区,新名词,令产业界眼前一亮,这是我国首个以网商为明确服务群体的产业园。事实上,很多新名词,就是从这里“飞”向全国:深港创新圈、官产学研资介、科技金融、全服务链等。这些新名词,正是17年来高新区不断开辟“试验田”的侧影。仅在高新区虚拟大学园,已汇聚了国内外53所高校,设立了42所高校深圳研究院。
深圳源头创新能力的提升,高新区同样充当先锋。现在高新区累计拥有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及博士后流动站等研发机构171个,引进31个国家和地区的45个科技商务机构和代表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平台与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金融,一个新热点,对高新区来说早已不新鲜。2007年,高新区就成立了创业投资广场;2009年,设立金融服务基地;去年6月,“深圳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在高新区挂牌,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科技金融联盟。目前,这里聚集了35家银行分支机构、8家证券营业部、100多家国内外知名创投私募基金公司、20多家担保评估机构、10多家律师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等,组成了一条龙投融资服务链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