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815|回复: 7

[鸠兹古韵] 芜湖:大清监狱和模范监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1 23: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ljllj 于 2013-2-22 00:02 编辑

芜湖:大清监狱和模范监狱  
作者: 秦建平  拍摄:天晨

   芜湖有座监狱,座落在芜湖古城范围内,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针对芜湖监狱本身,却有着各种不同的议论,笔者不揣浅陋,欲将个人掌握的一点资料,诉诸笔端,以供参考。
  当下研究这座芜湖监狱的文字资料,主要是以民国八年版《芜湖县志》(以下简称《县志》)为主,其中建置志、政事志、职官志、名宦志,对此均有相关的记载。突出的是芜湖监狱的缔造者屈承福,《县志》上有三处提及,微言大义,管中窥豹,可以从中看出若干端倪。《县志》“建置志•公署”:“光绪五年,知县屈承福造监狱;三十三年,知县沈宝琛重修,于署后西北首增造平房三重,今为各科办公室”。“职官志”记载:“屈承福,字荫堂,河南举人(一说江南举人),光绪五年署任,建造大堂东监狱。”光绪七年,由直隶举人杨士玉接任,可见其任期不长。屈承福任上宦绩如何,不得而知,可他建造芜湖监狱的政绩仍然榜上有名。 “名宦志”上记载:“屈承福,字荫堂,河南举人,光绪五年,任芜湖县,建造监狱,政尚慈祥”。只此,似可断定,芜湖监狱冠以“大清监狱”应该是可以的。
  一、 关于芜湖建立监狱的背景
  中国有监狱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虞舜时期,即公元前21世纪,当时的司法官皋陶就被后人誉为“狱神”。“画地为牢”的故事也是源远流长。遍览历史上各种记载、古典小说,“入监”、“下狱”、“坐牢”的记载很多,然而直接写为“监狱”的却很少。据笔者看来,直到晚清小说中才略有记载,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中有“管监狱的委员”之说。对清朝监狱描写较为详尽的是近人徐珂(1869—1928)所编《清稗类钞》,但那都是后来的事了。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可谓集大成者,其狱政管理制度亦同其他管理体系一样相对完善。清朝狱政体系,不仅表现在它有着完整的拘禁体制和职官制度,而且功能与理念也比较突出,是以“束其身体,节其饮食,隘居陋处”,通过“多方折磨,启其悔过迁善之心”,一言以蔽之,是突出“苦”、“辱”宗旨。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大清王朝封闭的大门,帝国主义强权介入,引起了中国国内政治的巨大反响。1843年,中英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对中国的司法独立权、狱政制度提出了挑战。该《章程》第十三款规定“倘遇有(中英人民)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即英驻华领事)照办”,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领事裁判权”。大清国的土地上从此有了另一种理念的狱政制度。
  西方狱政制度理念形成十八世纪中叶。同西方普遍的价值理念一样,西方狱政制度改革也是体现“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文化,其核心是“以教育改造替代剥夺人身自由”。
  这种观念逐渐传入国内,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国较早介绍国外狱政制度及思想的是王韬(1870年)、李圭(1876年)、黄遵宪(1877年),他们出使欧美及日本等国,大量接触西方国家社会、民俗方面的内容,并将其向国内介绍,其中就包括介绍了西方国家监狱的一些情况,并提出了狱政改良设想和方案。
  屈承福之前,芜湖也是有“监”或“狱”的说法,叫“监房”。《县志》记载:典史署衙前为监房。咸丰间毁,同治初重建于县署正东。从地理位置上看,应该是与屈承福建造监狱的“大堂东”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关于芜湖知县屈承福建监狱背景,有两点值得思考,一是时间节点。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此时距芜湖对外开埠仅三年时间。平心而论,以王韬、李圭、黄遵宪作为参照,有点勉强,但与芜湖成为通商口岸绝对有关联;二是屈承福的为政理念,《县志》称其“政尚慈祥”,反映其不独秉承“苦”、“辱”宗旨,而是吸收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县志》的撰稿人们突出屈承福任期内的此项政绩,用三次记载的方式予以褒奖,表明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也真实记载了芜湖监狱建造的时间。
  由此而得出的结论是,芜湖的监狱是建于对外开埠的大环境,是人文主义的产物,是与当时国际上盛行的狱政改革是相关联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芜湖得风气之先,领时代潮流的风范。
  二、 狱政改革与芜湖模范监狱
  进入二十世纪起,呼吁狱政改革的奏章、言论成为朝廷议事的话题。而更早的是在维新时期,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康有为等就提出狱政改革的设想,当然他是从宏观的角度,在改革旧的法律制度的层面上实施狱政改革。1901年,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就提出监狱改革的奏章,要将原有的监房全部改建,并于州县之监狱附设工艺所,以便罚囚犯服劳役,通过劳动来达到改造的目的。1902年3月,清廷批准了这一改革方案,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清末狱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制定监狱法规;二是改革监狱管理机构,培养监狱管理人才;三是设立罪犯习艺所;四是筹办模范监狱。从芜湖情况来看,除第一条暂无内容可以查找之外,其余狱政改革内容在芜湖均有实绩。
  从培养监狱管理人才方面,清廷要求,法政学堂应设立监狱学科。宣统元年(公元1908年),芜湖士人王泽春等人捐款在城内长街开办皖江法政学堂,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曾经毕业两班学员,是否真的设立了监狱学科,待考。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芜湖关道童德璋在今启春关外,前清养济所旧址筹款建造工厂房舍六十余间,收容皖南各地罪犯,但因经费窘困,没有实施。直至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七月三日,由芜湖警务公所总办沈金鉴呈准拨出原有捐存工艺经费,创办习艺所并准以本部土膏捐及土膏罚款、火轮捐作为经常性经费开支,才使得该项工程得以继续,并命名为皖南罪犯习艺所。当时所押罪犯百余人,学习纺织、缝纫、木作等技艺。原设在县衙西首的习艺所也合并同类项,迁到此处。然而,仍然是经费问题,再加上体制变化,习艺所难以为继。辛亥革命期间,芜湖光复后,该罪犯习艺所“旋改名模范监狱”(《县志》语)。后因罪犯流失且又扰民,该模范监狱无疾而终,但芜湖仍在县衙东南典史署设有旧监狱管狱员办公处,延续了监狱管理体制,直至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设立安徽省立第二监狱为止。
  三 、芜湖模范监狱一叫就是三十八年
  《县志》介绍:民国七年(公元1908年),在位于城东的前清千总署旧址创建安徽省立第二监狱,仍然继续袭用“模范监狱”的措辞,尤其是芜湖本地人们口头上流传甚广。在1948年11月1日发行的芜湖本地报纸《大江日报》就刊登了署名为“明”的记者特写“模范监狱巡礼”,文章开头就提到安徽第二监狱(实际上,该监狱已于同年2月奉司法部之命更名为安徽省芜湖监狱),“本市大都以模范监狱为称”。该文在市档案馆就可以查到。因此,从辛亥革命期间芜湖光复开始,一直到芜湖解放,模范监狱一叫就是三十八年。
  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芜湖模范监狱实际上搭的也是属于顺风船。清末狱政改革之后,清王朝通过对欧美、日本等国家监狱的考察,对所谓“分房制”、“杂居制”、“阶级制”等监狱管理形式进行考察,并结合中国国情,认为“分房制”、“阶级制”比较适应中国,于是决定以此为据设立一批新式监狱,首先是在通商口岸、港口城市以及重要城市修建新式监狱,其中京师(北京)建造一座模范监狱,各省建造一两所模范监狱,借以带动辖区的监狱改良。根据朝廷的旨意,1905年10月,湖北省城模范监狱落成,这是全国创建最早的模范监狱,此后京师(北京)、奉天、江宁、江西、山东、安徽等省均建造了模范监狱。安徽第一所模范监狱诞生于安庆,芜湖作为通商要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此事当然也不落后,辛亥革命期间,芜湖就将原罪犯习艺所增挂一块牌子,于是就有了芜湖模范监狱。
  从清末变法维新以来,狱政改革是难得的改革成果之一。据《清史稿》载:“(清廷)终日言变法,逮至国本已伤而收效卒鲜,岂法制之咎欤?然其中有变之稍善而未竟其功者,曰监狱。”
  据有关资料介绍,清廷在监狱制造方面不拘一格,各地可参照东西方各国之成法,但无论是位于湖北的第一座模范监狱,还是后来相继落成的京师模范监狱、南京(江宁)监狱却大多仿照日本监狱制度,由日本人设计。相比较于大多数模范监狱因袭日本模式,芜湖的这座监狱显得别具一格。整个轮廓为仿西方式,十字形架构,不仅有“分房制”的男监、女监、病监,而且有“阶级制”的独居监、四人小监、二十人大监,而且有“五人杂居监”,各种工场、生活、医疗、工作、招待、陈列、保管设施一应俱全,可谓集大成者。
  综合上述资料分析,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芜湖知县屈承福在县衙大堂东面建造监狱,民国七年(公元1908年),芜湖县政府在县东原前清千总署建造安徽省立第二监狱,此后并袭用了“模范监狱”的称号。从地理位置上看,就应该是目前监狱旧址所在地。所以,所谓“大清监狱”是有的,“模范监狱”也是有的,其共同载体就是现今原安徽省立第二监狱所在地,在这上面做做旅游文章也是可以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0: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来讲,芜湖监狱在芜湖是一个回避不了的话题,一是它本身的体量;二是在古城改造中的地位和作用。
“芜湖大清模范监狱”的概念曾经引得人们议论纷纷,如今看来,大清监狱是有的,模范监狱也是有的,但“大清模范监狱”确实是没有的。
但作为一个话题,炒作完全是可以的;作为旅游,完全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作为博物馆,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讨论这个话题,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炒冷饭。
  首先,我们要正确地理解监狱出现在芜湖的意义,一个是当然比较早,这我在相关资料中已有阐述;二是它代表了一种精神或者叫风气,监狱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比较早的出现在芜湖,感到芜湖确实是得风气之先,是一种城市创新精神的表现。三,监狱概念的出现也确实说明了一个事实,诚然如芜湖知县余谊密于民国八年撰写的《芜湖县志序》中提到:“芜湖自光绪初元,立约通商,华洋糅杂。趋利者不惜扫庐舍、刓丘垄以填外人之壑,荒江断岸,森列楼台,于是士女习骄奢忘礼谊,风俗迁流,靡知所届政事窳败,为厉之阶。”
  余谊密的前任査钟泰在同一时期撰写的《芜湖新修县志序》中写道:“光绪初,创建新关,外商纷至,轮船云集,内外转输,沪、汉之间,此为巨擘。新机日辟,文化遂兴,郁郁彬彬,人才蔚起。”所以看芜湖监狱,主要看芜湖当年的文化理念。

如何利用芜湖监狱,是古城改造绕不过去的话题。
  不仅是他的体量大,而且确确实实在安徽历史上有过一笔。
  据《清史稿》载:“(清廷)终日言变法,逮至国本已伤而收效卒鲜,岂法制之咎欤?然其中有变之稍善而未竟其功者,曰监狱。”
  从清末变法维新以来,狱政改革是难得的改革成果之一。从全国首批列为模范监狱的情况来看,一部分被废弃,在城市改造的过程中,灰飞烟灭;一部分仍然在使用。少量向芜湖监狱,既没有在城市改造中消失,也没有继续使用,而且保存的基本轮廓还在。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城市中心区域,尤其是古城地带。
  应建议司法部,建立中国监狱博物馆,展示中国狱政制度兴起、实施、改革以及发展的轨迹。

档案学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高龄档案得到尊重”。用到芜湖监狱,也是一样。风雨飘摇一百年,至今还保持原样,确实不容易。此外,一百年来,监狱里有过多少故事,关过哪些志士仁人(名人),都值得引起我们关注。

大清监狱是芜湖古城的一个部分,是封建王朝“吏、户、礼、兵、刑、工”的职能之一。
  芜湖的大清监狱,建筑规制完整,这是很难得、很宝贵的。芜湖东内街的监狱,是大清监狱还是民国监狱,这个其实不重要,即使建筑是民国才有,那么它是从清朝监狱沿袭下来的,仍然是大清监狱。
  保留大清监狱,有两个思路,一是博物馆思路,这个需要公共投入,在政府财力紧张,没有拆迁补偿的态势下,政府的积极性不会高。二是旅游景点的思路,这个要引入大资本,对建筑和历史进行包装,要充填很多可歌可泣的内容。
  只要监狱还在,今后的启用就有文章可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0: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0: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0: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0: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22 11: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里面上次火灾烧掉了吧
不过一百年左右的建筑还没倒,质量真真是极好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22 14: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建筑了,应好好保护。文革老标语看的还是很清楚的。{:5_1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6 20:03 , Processed in 0.072740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