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有群“高楼迷” 无事独爱上高楼
http://www.sznews.com 2012-11-05 20:13 来源: 深圳新闻网 有 0 人参与评论 【字号:大 中 小】
在深圳三年多了,登楼几十座,出门就带相机,见了高楼就登,从来都是这样,虽然工作很忙,但是还是要抽出些许空闲时间去爬楼,长此以往,乐此不疲。——网友“自然兄”。 深圳新闻网11月6日讯(实习生 梁潇月 记者 周海斌)10月的一个周末,深圳福田CBD,深圳新闻网记者和网友“自然兄”站在修建中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工地前,根据政府发布的建筑规划,这栋大楼将于2014年完成封顶,而那时它的建筑高度会达到660米,超过同样是2014年建成的上海中心(632米),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从09年这里开始动工修建,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过来看一看,拍照记录整个工程的进度。”“自然兄”介绍道:“京基的建筑高度是441.8米,100层楼,地王的高度只有383.95米,69层楼。平安的这栋大楼建好后会有660米,高度是地王大厦的两倍。” “自然兄”是深圳高楼迷论坛的一位版主,在现实世界中职业是会展策划。与自身的职业“八竿子打不到边”,他平日里最大的兴趣爱好是“造访”深圳街头的各大高楼,用相机记录每栋大楼从建设到投入使用的各个历史瞬间。在深圳,像“自然兄”这样对高楼“情有独钟”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通常被称为“高楼迷”,又叫“城建迷”。
“高楼突击队”:2小时86楼徒步到1楼 腿都软了 作为一名资深高楼迷,“自然兄”在深圳已经登过几十座摩天楼。京基100,卓越世纪中心,地王大厦等大楼都留下过他的足迹。“自然兄”一位叫“校&长”的网友曾经开“暴走贴”介绍自己一次拿着照相机,从东海国际中心沿着深南大道一路拍到京基100的辉煌事迹,引发论坛上无数“高楼迷”们的膜拜。 “我们调侃自己是高楼突击队。有些大楼不给外面的人进,想要混进去就得用一点手段了。”“自然兄”向记者介绍自己的登楼经验:每栋大厦即将封顶的时候,都是登楼的好时机。自己通常都是手拿图纸,带着安全帽,伪装成施工人员,很容易就混进去了。 而对于那些建好的大楼,就需要和保安搞好关系了,尽量说服他们。“自然兄”总结:“要学会伪装还得要口才。”如果这两项都行不通,也不用灰心丧气,有时候运气不经意间就会降临。“有一次我和校&长去登楼,一楼的保安怎么说都不给我们进去,于是我们就去了负一楼,那里没有保安,我们从地下车库的电梯直接上到了楼顶。” 当然,登楼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自然兄”告诉记者,一些在建的大楼设施不完善,常常是坐着施工电梯上到一半的楼层,剩下的一半全靠自己徒步走上去。还有一些电梯是只能上去,不能下来。“有一次我去登一栋86层的大楼,上去很容易,下来的时候因为没有电梯,足足走了2个小时呢。下到地面,腿都在打颤。” 离开平安大厦的建筑工地,记者跟随“自然兄”来到附近的深圳证劵交易所运营中心大楼,打算体验一把“高楼迷”的生活。这栋大楼两年前就已经完成了封顶,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坐电梯来到43楼,在漆黑的楼道里继续爬了5层,记者终于上到了楼顶。站在245米的高空,感觉风离自己很近,阳光也特别明媚。 “似乎只有在这个时候,站在高楼的顶端, 俯瞰这座城市的时候我会觉得很安静,一切的杂乱,烦恼全都抛之脑后。”“自然兄”对记者说。
我们是城市发展的“记录者” 与人们看到高楼的瑰丽壮观不同,深圳高楼迷们更迷恋从荒芜到辉煌的过程。这种迷恋联系到每个来深建设者的个人际遇,更多的蕴涵着他们对白手起家,勇于开拓的城市精神的认同。 上世纪80年代,国贸大厦在建设时,曾创下“三天盖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在此精神的激励之下,一座座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昭示着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正飞速向前奔跑着。 “一般人都以高楼迷只是喜欢拍高楼而已,其实何止,高楼迷最大的兴趣是关注以高楼为代表的城市发展。”从奠基、打桩到封顶、落成等不同施工阶段的照片,高楼迷们记录大厦的成长过程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而这些影像中的主角,多数都是施工场景、钢筋水泥、施工机械、建筑工人,在普通人眼中可能都不美,却是城市发展最真实的写照。 “有时为了拍摄到更好的角度,我们也需要用无孔不入、不择手段的精神混进现场。”而有的则拍摄本身就十分危险。几乎每个高楼迷都有为拍好图而险象环生的经历。 “高楼是城市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标志和象征,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它们勾勒了我们生活的天际线,让我们生活的城市更美。”自然兄对记者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