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张外外 于 2012-9-17 09:51 编辑
2012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排行榜15日在北京公布,湖南省长沙县从2011年的第17位跃升至第13位,连续5年居中部第一
昨天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发布暨第九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上,长沙县一举夺得4项殊荣:在2012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长沙县列第13位,较上届跃升4位,连续5年稳居中部第一;同时,还荣获了2012年度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称号。《2012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报告》显示,长沙县在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排名中位居第9位,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排名中位居第2位。同时,荣获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称号。此外,长沙市天心区、开福区、望城区、岳麓区及株洲市天元区荣获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称号,分别居第26位、32位、57位、59位、79位。湖南省长沙县、四川省双流县、辽宁省海城市继续稳居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首位。
“我们坚持幸福与经济共同增长、乡村与城市共同繁荣、生态宜居与发展建设共同推进的‘三个共同’理念,着力贯彻发展的主题主线,走出了一条‘三化’协调、‘两型’融合推进的科学发展路子。”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长沙县委书记杨懿文如此诠释长沙县模式。 近年来,长沙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在统筹城乡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9.9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20.6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4万元、1.4万元,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称号,被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
长沙县坚持工业集约发展,工业项目全部进园区,形成了“1%的土地创造财富,99%的土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格局;按照南工北农、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普惠民生的思路,推行资本集中下乡、土地集中流转、产业集中发展、农民集中居住、生态集中保护、公共服务集中推进的“六个集中”统筹城乡发展策略,全面实现城乡公共交通、自来水供应、污水处理、垃圾清运、居民医疗和养老保险一体化;按照1/3的地方发展工业,1/3的地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1/3的地方建设基础设施和商贸住宅的“3个1/3”均衡开发理念,推动园区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实现城市有机增长;坚持每年新增财力的70%用于民生,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全面发展,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