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9-4 15: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市更新策略和方向
《纲要》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以指引后续发展单元或更新单元规划为目标的新型的全区层面规划研究。本次规划并非仅局限于城市更新本身,而重点在于探讨在未来以城市更新为主体建设行为的转型阶段,福田区全区空间结构可能呈现的变化。未来,城市更新将取代新增建设成为福田城市发展空间的主要资源,并将对福田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带来重大影响,因此《纲要》也将重点研究通过城市更新优化福田生态系统、社区系统、滨水系统等等系统领域的策略和方向,并将其落实在实施计划当中,作为对下层次城市规划和建设计划的指引和要求。
(1) 优化生态结构,亲近城市与自然
通过生态重建和生态空间更新,优化城区生态资源与城市功能的空间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从刚性的防御体系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机关系转变。
生态活化计划——适度开放生态控制线,扩展生态控制与城区渗透的界面,将城市公共游憩资源的范畴从生态线外延伸到线内,进一步扩大游憩的范围,优化人居环境;建设高效生态的交通方式连接生态资源和主要城市组团,促进城市空间和生态线资源的交融;扩展和联通城市绿道,整合生态控制线和城市绿地资源。
滨水福田计划——在目前福田河、新洲河、深圳河水体整治与河岸改造的基础上,为滨水岸线特别是河口地区注入丰富有活力的休闲娱乐功能,提高公共人流到达沿河步道的可能性及方便性,形成高可达性、高品质的滨水岸线系统;优化滨水地区生态景观品质,将福田中心区的滨水岸线建设成为展现深圳滨水城市形象的主要景观界面。
(2) 打造优质产业空间,提升产业竞争力
福田未来产业发展的规划布局设想,并非一味追求新增产业空间,而是统筹现状分散的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将其整合在与全市乃至区域空间发展的整体框架下,寻求“产城一体”的发展方向。未来,福田城区总体空间结构中的轴带地区以及重点单元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政府不仅应在产业投资和产业政策方面有合理的倾斜,同时应通过城市更新,集中提升这些地区的公共交通、公共开放空间、社区建设、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建设标准和公共服务水平,通过优化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配套环境,打造优质产业空间,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
产业园区提升计划——进一步完善产业园区内的公共配套设施,通过吸引小型服务业入住园区,推动园区从单一产业功能的孤立园区,向产城一体、功能复合的综合性园区转变,塑造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的优质产业空间。适度开放园区,强化园区与周边社区和公共开放空间的步行联系,提升产业园区的公共交通服务,增强产业区与周边居住社区、公共空间及其它城市功能的联系。
大CAZ营造计划——要在继续深化福田中心区建设的基础上,同时开展CBD地区的环境整治和功能完善,包括增加中心区内的文化、教育、休闲等现代服务功能,以及改造公共开放空间,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扩展慢行系统,优化城市标识系统等,将传统CBD(中央商务区)发展模式提升为集合更多现代服务功能和城市活力CAZ(中央活动区)模式。
(3) 活化社区氛围,振兴城市文化
从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营造持久的地方感和活跃社区文化等方面入手,在社区层面上对城市公共资源进行重新统筹和调整,培育和强化完整的城市意象,塑造人性化的高品质城市生活,促进城市社区吸引力的持续提升。
完整社区建设计划——结合城市更新,建设或提升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以公交枢纽(特别是轨道枢纽)和公共开放空间作为中心,整合居住小区,在半径1km范围内,以步行、自行车系统连接核心公共设施、公共开放空间和公交站点,强化公共中心意象,塑造具有完备服务功能、高效出行条件以及具有明确社区归属感的完整社区。结合历史文化建筑和文物单位的保护工作,保存社区记忆,塑造社区文化,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和地方感,提升社区凝聚力。
“城市针灸” 计划——提倡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方式,改造小型城市公共绿地,包括开辟街头绿地、更新社区公园、活化马路绿地等,以社区级绿地的复兴带动城市社区的复兴,以公共开放空间的复兴带动城市公共生活的复兴。
文化复兴与创新计划——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将历史文化保护融入到公共生活当中去,发挥其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设立文化地标,重点保护具有特色的老街、聚落、建筑物,维护场所精神,透过民众参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复兴活动,强化城市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另外,通过城市更新塑造更具城市个性,并更具多元文化包容度的公共空间,以此承载城市现代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4) 协调土地利用与交通建设,提升城市运营效益
建立多层次互动、高效耦合的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机制,推动土地利用与交通建设相协调,着力加强轨道交通对城区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效率的优化提升作用,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以绿色低碳为目标的城区发展模式。
轨道站点增值计划——通过站点地区发展定位的梳理、用地功能的优化、线站位的调整,提高沿线公共服务中心布局与轨道站点的耦合度,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可达性和便捷度;将站点周边的公交设施、社会停车设施与公共功能的物业开发有效整合起来,以轨道建设提升土地开发效益,推动实施城市更新;优化其他交通方式与轨道站点的衔接关系,完善站点周边开放空间结构,优化步行网络,提高站点的慢行交通可达性。
“徒步福田”计划——构建连续的慢行系统网络,以重点轨道站点为中心500米半径范围内完善步行通道,在3000米半径范围内完善自行车系统。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将慢行网络与城区绿道建设相结合,与社区中心、公共开放空间、商业中心和公共交通站点相结合,强化慢行系统的可达性和便利度;完善行人过节设施及行人、自行车行驶标识系统,增加夜间行人设施照明,加强步行遮阴挡雨设施建设,努力营造安全、舒适、便捷、优美的慢行交通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