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江两岸滨水地区的高层建筑应如何分布?在城市不断“长高”的过程中,风景区、老城区如何保持其原貌?未来湘江两岸的制高点将出现在哪里?
新出炉的《长沙湘江滨水区城市设计》阶段性成果对城市天际轮廓线作出优化设计,提出结合公共交通导向(TOD)的开发建设理念,打造尺度宜人、层次分明的靓丽滨江天际线,以展现山、水、洲、城总体城市风貌格局。
天际线构筑城市的空间个性
城市的天际轮廓线是指城市的建构筑物与自然地貌以天空为背景的城市剪影,城市审美对象中最具有感染力、震撼力的形态要素,通过对天际线的解读可以发现城市总体的性格特征与意象。无论是芝加哥还是多伦多、新加坡、上海以及香港等国内外著名的城市天际线,都有丰富的层次与虚实关系,图和底有交织的组合,且从建筑高度、体量和造型上看都有其独特的地方。
长沙山水洲城的独特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城市轮廓线构成要素。从湘江东岸三角洲地区沿湘江大道往南,向西望去,岳麓山延绵的山体与湘江的碧水,添上蓝天白云,天际线是优美的,但建筑轮廓线较为平淡。河东的天际线则是另一番风情,以五一商圈为核心,以五一大道为分界线,建筑从高到低,由密到疏,但是建筑个性不够,建筑群体有待创造出可记忆的空间感。
地铁站周边提高开发强度
“天际线规划的目的就是引导尚未实施或正在审批的规划项目进行合理开发建设,合理控制滨江区域建筑高度和容积率,打造层次分明的靓丽滨江天际线,凸显滨水城市风貌。”据承担此次长沙湘江滨水区城市设计任务的天津伟信工程顾问公司负责人介绍,本次天际线控制主要就是结合TOD开发模式(TOD是指以公共交通枢纽和车站为核心,同时倡导高效、混合的土地利用开发模式)展开,在地铁站点周边形成高强度开发区域。例如在桐梓坡路两厢,由于有地铁2号线与4号线的换乘站,同时靠近银盆岭大桥,对外交通十分便利,因此该区域有条件进行高强度开发,在天际线上的表现就是形成一个天际线的波峰。
根据规划设想,在二环以内,由于湘江两岸的开发建设已基本成形,尤其是东岸,天际线大部分地段已基本成型,对于这部分的处理方式主要是优化。在老城区及岳麓山滨江道路沿线合理控制建筑高度,以保证老城区与岳麓山的空间对话,其余部分可结合TOD开发模式进行引导优化,适当提高建筑高度,形成富有变化的天际线。在二环线以外,对天际线控制的原则是沿湘江大道和潇湘大道两侧建筑由滨江向后逐渐增高,制高点结合TOD开发模式布置于地铁站点周边,在沿江形成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的天际线。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